官员“学网懂网用网”要警惕三大误区
来源:新华社 更新时间:2016-11-02

【编者按】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可以说,善用互联网应当成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从现实来看,有的干部借助网络交互式发展的特点,及时在网络上集纳民情民意,成为百姓信赖的“网红”;有的干部不断提高运用互联网推进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乘“互联网+”的东风,走实、走深、走好群众路线。

然而,仍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懂互联网传播规律、不会合理使用互联网,有的甚至存有不同程度的回避、盲从心理:或是盲目恐惧;或是不了解互联网新兴经济业态,脱离网络、疏远民意……身处日益真实的互联网世界,领导干部应如何学网、懂网、用网?

A、官员懂网用网不等于读舆情和删帖

★ 把删帖当作重视舆情的手段,处理问题简单化。最常见的是,没有把群众反映的内容当作问题主体,而是听不得负面意见,把群众反映问题这一形式当作了问题,实属本末倒置

★ 把舆情读本当作舆情工作的全部,接受信息不完整。这些舆情都是经过选择、编辑而成的,不是第一手信息,与群众自发的语言有差别

★ 各级干部不应该止步于基本功,更应该学习互联网思维,通过流程再造、程序优化等,改进为民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为民服务评价标准

记者 | 谢佼(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

现在各级领导干部都特别重视舆情。舆情牵涉着辖区的社会稳定,牵涉着头顶的官帽,领导干部们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予以关注。有地方宣传部门的朋友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都在扫舆情!”有的部门还专门制定考核办法并责任到人,要求辖区内大大小小舆情,一个不漏报给领导。

某种程度上说,重视舆情意味着重视群众的诉求表达,这对官员来说当然是作风上的一大进步。但有的官员在做到这一点之后,就容易犯糊涂。

误区之一,是把删帖当作重视舆情的手段,处理问题简单化。最常见的是,没有把群众反映的内容当作问题主体,而是听不得负面意见,把群众反映问题这一形式当作了问题,实属本末倒置。而且不少基层领导干部习惯于把“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摊派给宣传和网信部门,这看起来是“专业对口”,实则是回避群众呼声的懒政。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际的海洋,不去解决问题的根源,而试图用删帖实现耳根清净,删得完吗?删再多的帖,矛盾依然存在,而且还可能发酵,酿成更大问题。在个别案例中,还有基层干部对上网发帖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这更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解决。这种做法不但不是“用好网”,反而是将“拖、躲、恶”的衙门习气扩散到网上。

误区之二,是把舆情读本当作舆情工作的全部,接受信息不完整。有的地方领导工作繁忙,自己没有时间上网接触舆情,就借助于外力,有的订阅一些单位专门编写的“舆情读本”,有的安排宣传部门采集“舆情信息”。

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信息报送,具有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这些舆情都是经过选择、编辑而成的,不是第一手信息,与群众自发的语言有差别。在选择和整理舆情的过程中,不排除有工作人员因价值判断、个人好恶等,对事实会有所疏漏,仅凭这些信息,容易影响研判。

中央提倡各级干部要努力学习网络知识,要善于运用网络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目的不在于新增一两个读本,而在于要让各级干部真正接受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在知识构成、解决手段上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的观念,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才能在语态、节奏上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说的话群众才会听。这样的要求,仅靠增加读本是办不到的,必须自己亲自到网上去“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

误区之三,是把管控舆情当作上网工作的全部,影响工作全面性。管控舆情只处在舆情工作中的浅层次,它无法完成代替“上网”工作的全面性。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发现问题、剖析矛盾,进而解决困难、化解矛盾。

从系统的角度,需要各级干部不断借助网络获得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新渠道,综合历史、环境、空间、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考量,对矛盾的形成进行总体把握,才能合理解决现实问题。

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不应该止步于基本功,更应该学习互联网思维,通过流程再造、程序优化等,改进为民服务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为民服务评价标准。这些工作才是真正纾解百姓怨气、化解群众矛盾的良方。

“学好网、用好网、借助网络推动工作”只是手段,“让群众满意”才是各级政府工作的终极目标,这一点需时刻牢记。认清这一点,才能让各级干部在新技术的变革更迭中保持清醒头脑,避免误区,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B、要敬畏舆论,又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

★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论,仍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是盲目恐惧,害怕发声,遇到负面网络舆论过于被动;另一个极端倾向是跟着网络舆论走,导致推行公共政策时畏首畏尾

★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可以从注册微博账号、注册微信账号、订阅微信公众号、下载新闻客户端开始;每天花时间看看网友留言、刷一刷朋友圈,到论坛“潜潜水”,就能知道一些群众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和看法

★ 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既要敬畏舆论,又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应该把网络舆情放在互联网生态和民意的连接点上

记者 | 王阳(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

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学网、懂网、用网”的要求,并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把网络强国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看来,“四个能力”是推进互联网建设工作与领导干部做好互联网舆论工作要求的紧密结合。前两种能力对应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两种能力对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官员如何才能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张志安认为,官员既要熟悉微博、微信、论坛等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倾向,又要对20多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发展中对社会结构性的影响有所把握。不识其性,不明其策。面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官员应该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将自己的感性判断与理性学习相结合,将互联网使用技巧与洞察互联网变迁关系的知识储备相结合。

张志安认为,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既要敬畏舆论,又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情绪化表达和感性传播居多,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盲目否定这种真实感性的积极作用,应该把网络舆情放在互联网生态和民意的连接点上。

虽然现在基层领导干部都很重视网络舆论,但有时仍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是盲目恐惧,害怕发声,遇到负面网络舆论过于被动;另一个极端倾向就是跟着网络舆论走,一旦政策、决策遭到一部分网友反对或遇到一部分批评声音,就会把未必完全理性的网络舆论等同于整体民意,以致推行公共政策时畏首畏尾。

尊重而不盲从,是对待网络舆情的基本态度。除此之外,官员还需要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做好舆情发布,利用互联网平台了解一些公众的真实想法和社会心态,互联网也可以成为衡量政府工作是否有效的一个窗口。

有一个常识需要重新被提及,互联网其实已变成一个真实世界,充斥其中的社情民意不应被忽视。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互联网的发展要求领导干部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张志安认为,如果还单纯通过传统媒体和垂直材料报送的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很难充分听取老百姓尤其年轻人发出的直率、朴素、真实的声音。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可以从注册微博账号、注册微信账号、订阅微信公众号、下载新闻客户端开始;每天花时间看看网友留言、刷一刷朋友圈,到论坛“潜潜水”,就能知道一些群众对社会问题的讨论和看法。这样既可以将有限的时间高效利用,也可以广开言路,做到兼听则明。

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的通信与互联网用户大国,拥有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互联网企业占据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中的四席。但应该看到,我国只是互联网大国,还不是互联网技术和创新的强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加快建设网络强国,要求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也要求官员提高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真正用好互联网,要意识到互联网在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方面的巨大优势,意识到网上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意识到网络民意对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在发挥人民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官员学网、懂网其实是为了用网为民,本质就是为民生服务。不管是推动“互联网+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以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还是用互联网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倡导“双创”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更加有竞争力,或者推进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互联网惠及百姓。

针对国家治理中存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工作协调不够等问题,官员用好互联网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张志安建议,政府在开展公共治理的过程中用好互联网手段,以网上政务发布提高行政效率,以政务信息共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严格办事流程基础上,可以利用政务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在线服务平台更好地便民利民。

C、消除“网络恐惧症”,善用网络联系群众

★ 领导干部用网,绝不能是片面追逐个人声名而哗众取宠、“作秀”高于“做事”的类型,而应是带着问题意识上网,真正秉持为民服务、与民沟通的理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真心实意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类型

★ 以更多“互联网+”走实、走深、走好群众路线,以更多的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拥护与爱戴

记者 | 梁建强(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

身为记者,我在工作中接触过许多不同层级的官员,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有些不太一样。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曾在网上公开发布自己演唱的歌曲《巴东之恋》、从3000米高空跳伞推介巴东旅游、网络中实名回复网民的公开信、强力反腐直言“我和这帮人拼了”……他屡屡以不太寻常的方式受到媒体和网友关注。

有人开玩笑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巴东,拿不出高额广告费,但因为县委书记多次免费登上了媒体头条。而陈行甲则笑言,“我不想我们美丽的巴东这么孤独地美着,所以,我愿意像个小丑一样唱歌给大家听。”他曾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知道有人看不惯我这么特立独行,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看不惯是他的事,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一点都不care(在乎)。”

尽管不乏质疑的声音,但在主流网络平台,陈行甲收获了大量点赞,并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当前,互联网已成人民群众获取信息、反映诉求、交流思想乃至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理应更多地探索利用互联网走好群众路线。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敢于在网络中直面民意。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患有“网络恐惧症”,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网络中的民意视而不见,抑或敷衍应对。殊不知,如此闭目塞听、掩耳盗铃,只会日渐疏远与群众的距离。

网络是民意的重要汇集地,也是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与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这一转变趋势,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要消除畏难心态,敢于主动接触网络、融入网络,更多地通过网络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更广地通过网络与百姓对话交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

作为领导干部,同样应该善于运用“互联网+”工作方式,服务群众、推动发展。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离不开根植于心间的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意识;同样离不开的,还有切实提高运用互联网推进工作、推动发展的能力。

具体而言,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积极推广电子政务、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促进公共服务高效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

需要注意的是,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多让百姓和区域的发展能因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的努力而受益,应当是不二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用网,绝不能是片面追逐个人声名而哗众取宠、“作秀”高于“做事”的类型,而应是带着问题意识上网,真正秉持为民服务、与民沟通的理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真心实意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类型。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唯有带着“服务”的心,带着“为民”的情学网、懂网、用网,以更多的“互联网+”走实、走深、走好群众路线,以更多的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拥护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