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辉煌的“十五” 过去5年特别是去年以来,四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圆满完成了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可喜步伐。以下是报告公布的主要数字与事实: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比2000年增长69.8%,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1:36.5:39.4调整为20.2:41.6:38.2。 ———5年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1246.2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6倍。2002年以来,通过取消涉农收费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04亿元,人均减负163元。近两年,兑现粮食、良种和农机具三项补贴12.4亿元。在全国率先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400万吨左右。肉类总产量由2000年的641.3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949.2万吨。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23元,比2000年增加899元。 ———200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比2000年增长1.4倍;预计实现净利润3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0%左右,比2000年增长3.5倍左右。 ———2005年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比上年增加155.1亿元,比2000年增加463.2亿元,增长1.8倍。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比2000年增长78.4%。 ———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8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比2000年同口径增长1.4倍;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比2000年增长1.4倍。 ———111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川落户,比2000年增加48家。五年实际利用外资51.9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816亿元,比“九五”时期分别增长13.4%和7.5倍。出口161.9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五年共完成1164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1倍。 ———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 ———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2153.3万公顷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累计退耕还林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4.23%提高到2005年的28.98%。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2.2元,比上年增长8.6%,比2000年增长4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86元,比上年增长8.8%,比2000年增长42.3%。 ———“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229.7万人,151.2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6%。各级财政共筹集低保资金39.7亿元,158.5万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 迈进美好的“十一五” 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要求,今后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1.2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元以上,提前实现翻番。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财政收入增速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6.6:44.0:39.4。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万亿元左右。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500亿元,出口100亿美元。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6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信息化进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 加快发展速度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经济调节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确保稳定的关系。 更加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政府自身建设与全省人民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我们将牢记“两个务必”,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强公务员培训,提高公务员素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正确把握新时期政府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保障公共安全、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政府。推进观念创新,使政府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进体制创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解决“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推进方法创新,善于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调控经济社会事务,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认真实施依法治省方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加快建设法治四川。认真实施《公务员法》,严把公务员入口,坚持凡进必考,严禁超编进人。正确履行义务,保障合法权益,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和行政赔偿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服务人民是政府的天职。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衙门作风,积极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办好政务服务中心,着力推进政务公开。主动为基层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为群众多办实事。 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抓住最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努力铲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注重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严厉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腐败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节约型政府带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和3.6‰以内。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以上。 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力争在优质畜牧、粮油、果蔬、药材、茶叶等的精深加工上取得重大突破。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金土地工程”,抓好“五良配套”,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公顷以上。认真实施“劳务品牌工程”,确保全年劳务输出170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50亿元左右。 在农民生活上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整村扶贫,新解决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农村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做好五保对象供养工作。 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以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和发展沼气为重点,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通村公路6000公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使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搞好73个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在乡风民俗上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移风易俗,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推行村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开展“工业年”活动,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搞好煤电油气运和资金等的综合协调。确保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长“双十五”,力争“双二十”。 把创新作为工业强省的关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瞄准国际技术标准,突出自身比较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集团。 把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工业强省的支撑。突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以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工业基地。 把抓大项目作为实施工业强省的突破口。科学论证选项目,创造条件引项目,求真务实干项目。加快建设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抓好300个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技术创新项目,完成工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投资845亿元左右。 加大科教兴川工作力度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走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型发展道路。抓紧编制和认真实施《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当地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支持民办教育稳步发展。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三个转变”,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主辅分离、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等项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完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依法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及供销社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项改革,推动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民营企业权益,改进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用世界眼光审视省情,不断增强全民开放意识,着力提高开放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争取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50亿元。密切泛珠三角和川渝等区域合作。加强出口企业、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确保出口52.6亿美元,增长12%。支持和鼓励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旅游精品。进一步搞好五大旅游区建设,加快西环线、三国文化旅游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攀西旅游开发。创新旅游发展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坚持依法治旅,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开展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景区活动,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力争全年旅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 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延伸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支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食品、药品和矿产开发等市场,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努力建设诚信四川。 加快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原则,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加强城镇规划,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培育产业支撑。 按照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协作互助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在成都经济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攀西经济区逐步形成水电、特种钢和钒、钛、稀土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阳光旅游。在川南经济区着力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工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在川东北经济区积极培育和延伸天然气产业链,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发展生态能源、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产业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抑制国家控制行业投资。 加强重点建设,确保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等60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溪洛渡电站等90个项目,争取开工兰渝铁路等60个项目,抓紧做好毗河引水工程等9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业主、资金、土地、时间、监管五个落实,搞好环保、安全、稳定三项评估,确保重点项目早日立项、顺利实施、按期竣工。 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积极发展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重点疾病、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推进医德医风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稳定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繁荣文学艺术,壮大文化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建好“万村书库”,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继续抓好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建成四川博物馆。搞好世界遗产、文物、档案的保护和利用。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做好节水工作,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和保护。 牢固树立抓环境保护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全面启动生态四川建设。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和草原保护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坚持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突出抓好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流域和邛海以及32条重点小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 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大力培植税源,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投入。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丘陵地区等困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27.5亿元,增长10%;一般预算支出安排895.2亿元,增长6.1%。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办好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来川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保险、证券业。协调银政银企关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 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落实政策,加强培训,搞好服务,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4万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等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城镇“三无”对象供养工作。建立健全城乡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廉租房。认真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补偿安置,继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政府拖欠工程款问题。 确保社会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强和谐四川建设。 做好信访工作,变上访为下访,及时了解和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增强应急反应能力,积极预防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打牢维稳工作基础。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抓排查、除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道路、矿山等安全事故多发领域的专项整治,搞好消防和危险化学品管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