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潘英丽
嘉宾
石 杰 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
郭 强 平安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总裁
陈 玮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海涛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编者按
在建设金融强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应用技术与制度创新为完善我国金融软环境、培育经济新动力,以及打造稳如磐石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如今,人们对“互联网+金融”早已耳熟能详,而物联网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是也不难想像,物联网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必将在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中孕育出新的智慧金融,并且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的核心驱动力,给金融业带来新的变革契机。
11月1日,在被誉为“世界物联网之都”的无锡市,我国金融界的实践与探索者就物联网将为金融业带来的变革展开对话。
从全球范围来看,物联网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发达国家正在加速布局物联网金融领域。其中,美国针对物联网提出的“六大领域智慧行动方案”之一,就是建设智慧金融;德国电信则宣称该公司已经在德国激活全球首个完全标准化的窄带物联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积极推动我国物联网金融建设将具有非常意义。
物联网金融是全新的金融业态
中国经济时报:物联网与互联网在金融业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差异?
刘海涛:物联网超越了互联网,打个比方,当你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各样信息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小偷正在隔壁行盗,一墙之隔的地球村不能称之为地球村。互联网只是信息虚拟的地球村,但是物联网却可以带来实体世界的地球村。
另外,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共享系统,所有信息都是人为录入,亦真亦假,主观性强。之所以易租宝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因为所有信息是人为录入而造成的。与互联网不同的是,物联网的所有信息都是事物感知后的镜像反应,客观真实,它关心的不是信息内容,而是以感知、互动为手段的事件,是实体之间发生的互动。因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互联网是为信息服务的主观体系,物联网带来的则是客观体系。因此,物联网服务不仅能为金融提供更可靠的信用体系,还将带来智能体系。比如,现在的交通主要由红绿灯来控制车流量,物联网后,就会变成车流量控制红绿灯。与此同时,物联网又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没有互联网,物联网的智能也将无法体现。
石杰:随着金融业物联网终端的迅速增长,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将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物联网将重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促进风险管控、推动金融创新、改变金融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定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变革。
郭强:比较而言,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都是面向人的信用体系,而物联网金融则是面向物的信用体系,将物联网技术整合到商品社会的各个活动。
陈玮: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金融的应用将体现在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这是基于它可以每分每秒地计入资产价格,准确计量所有资产,能让具有金融属性的所有资产都可以进行抵押和融资。事实上,只要计量精准、全程无缝监管,所有资产都可以资本化,都可以进行交易。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物联网体系将给金融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刘海涛:物联网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供了一个客观信用体系。目前,中国的体量称得上是金融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相比西方国家,尚未建立起自己完备的信用体系,如果我国积极推进物联网,并且能在国际领先通过物联网建立起客观信用体系,那么,从通过建立客观的信用体系这个角度来解决我国诚信问题,以及金融信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都有可能改变国际信用体系的游戏规则,从而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转向金融强国。
石杰:在长期的金融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数据和技术问题。因此,银行风险体系将从主观的信用模式走向客观的信用模式,借助物联网先进的质押系统和数据支持去掌握企业情况,使风险控制体系得到新的变化。另外,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应用,能够让金融机构更顺畅、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使客户体验推向极致,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物联网还能让金融机构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大幅提升业务办理效率。金融业通过物联网的深度平台,在金融产品定制化、智能化、集约化方面最终体现出智慧化,这些都是全新的探索。它将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
另外,在物联网背景下基于彼此的信任联系,各种终端都有共享的机会和能力,能够更完整地整合渠道、资金、产业链。银行服务也将有可能提供一种生态服务,而不是单纯的一种融资服务。金融服务也可能更加智能化,商业银行将通过万物互联获取的数据主动感知客户需求,从而为客户智能化地提供金融方案,引爆行业盈利模式。
陈玮:参照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物联网的未来发展也许会成倍于互联网规模,很有可能产生颠覆性的企业。作为投资者,我们投资的是企业的未来,企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只要高额项目回报能覆盖失败项目,就可以承担投资失败的后果。投资者以往的判断大多基于人的经验,如果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者就能够根据企业的时时动态进行精准计量,甚至远程查看到生产线的实际情况,来破解现在客观信息滞后的问题,从而提高投资的准确率。不仅如此,还可以增加多种投资方式,比如增加债权投资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我相信物联网金融对投资、信托、保险等整个金融行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突破口
中国经济时报:站在物联网风口,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如何理解物联网金融?
郭强:物联网金融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平安银行的理解是,金融机构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支付、资金融通、投资、资产管理和信息中介等服务的新型金融业态。
物联网金融是物联网与“金融技术+服务”的深度融合,是客观信用与资金、信息和实体合一的金融新业态。通过物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探索,将深刻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模式,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形成更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数据是银行和企业重要的资产,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成本非常重要,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及时拿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实现数字化升级,完全可以催生出一些智慧制造、智慧物流和智慧农业的智能产业应用,生产出更有价值的数据,再通过这些新的数据应用,形成一对一、个性化、精准的智慧金融服务。
石杰:适应变革,就需要勇敢面对。作为商业银行,万变不离其宗的仍然是不断的提升服务产品的质量,在参与变革的历程中,积极感受技术的力量。从商业银行看物联网,我认为主要有“云、管、端”三个要素,就是通过云计算平台获得最佳解决方案,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真实的信息,然后搭建信息资源壁垒,包括运营商提供的底层信息网络、云平台提供的数据、传感器、智能硬件交互等到达终端,它让现实世界转化成为信息流。因此,物联网金融实质上就是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三流合一”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下,物联网金融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各类数据,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连接,从信息对冲中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我认为物联网金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物联网技术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突破口。
中国经济时报:麦肯锡曾经作过一个报告,到2025年,物联网将催生出九个业态模式,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工业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和生物识别支付等等,市场前景广阔。具体到银行业,目前在与物联网的结合方面做了哪些探索与实践?
郭强:正如刘海涛刚才所说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将提升银行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以及有效控制风险。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我们在融资、租赁、保险、投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降低流动资产融资、收益权融资、设备租赁与维护的成本等。在投融资板块,也可以偿试资产证券化。保险业还可以实现远程勘察,不必再到现场查看也同样可以获得真实信息,从而大幅提高赔付效率、降低道德风险。再比如,加强了汽车4S店被盗的监管能力,帮助二手车市场提高营销量,等等。
在大宗商品领域,我们通过重力传感器、精准定位、电子围栏技术管理货物,只需输入货物对应的物联网仓单,就可以知道这个货物存放的地点、监管人,以及它的外形、重量、价值等详实的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成功偿试了钢铁、有色金属,还有一些能源、建材、采矿业、农业等领域的产品,正在做的液态化工已经在调试,准备投产。经过这些探索,我们现在已经储备了大量的仓库、港口等170多个战略合作项目,陆续改造着重点合作的港口和仓库,继而带来物联网金融业务。
截至目前,我们还在探索大数据的物联网金融。比如,东北有家科技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广西南宁种葡萄,他们可以通过App随时了解葡萄的生长情况,无论主人身在哪个地区,都可以远程控制南宁的葡萄生产线,甚至提前在期货市场进行交易。银行也同样,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物联网金融的平台,在内部建立客户中心,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营销网络化、服务线上化、操作信息化,同时通过流程化的驱动,参数化的配置,来构建商品融资标准化和单据化的系统体系。在贷款发放后,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作为商业银行,我们更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直接提升银行的金融服务。平安银行在2015年6月29日就发布了物联网金融品牌,不仅获得了一些核心企业,包括港口、仓储物流企业,还受到主流媒体和监管部门的积极响应。规划中还包括机械设备、生态农业和智慧城市,在探索中成立了技术联盟,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无锡双中心、深圳、重庆、武汉等城市。
石杰:我们认为主动拥抱优势资源、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联合研发实验室会让物联网金融做得更好。这几年我们在物联网金融做的实践,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为民生银行的手机用户群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我们还在物联智能仓库感知芯片等工具为汽车金融、大宗商品方面,提供智能洞察质押监管,目前余额已经超过200亿元。并对利用物联网的无线射频技术、扫码技术实现单证处理的整合,建立了业务集中、内控严密、管理高效的流程银行,以及利用物联网的可追索技术通过近300多家平台的系统对接,实现了平台客户的交易过程、交易环节的可追溯性,目前交易金额已达5万亿元。下一步,我们计划更积极地与金融科技公司在实时动态、智能最优、风险可视、服务维护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
刘海涛:传统银行通常最担心的是流动资产贷款,放心贷款给不动产,但是如果物联网得到普及,就能实现流动资产全程无遗漏环节的感知监管。对银行来说,就能把流动资产变成不动产;对商家而言,则盘活了流动资产的资金。银行还可以全面推动流动资产证券化。据我们了解,我国每年有70万亿元到80万亿元的流动资产,且贷款量非常低,如果按照60%到70%可以贷款的国际惯例来核算,可想而知,将会盘活多少资金。
中国经济时报:能否谈谈投资领域对物联网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陈玮:我们公司是一个传统的股权投资公司,2011年被哈佛商学院作为案例写入教材。目标是做一个小而全,并且专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现在正在和感知集团合作,计划在中国推出物联网的专用基金,主要是运用物联网技术改变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挽救中国的传统产业重要的是观念和技术,物联网技术几乎能被所有企业应用,如果物联网技术结合资金,再加上我们的投资经验去改造传统的上市公司,就可以让上市公司的产业链、业绩、价值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海涛:金融的核心支撑是信用体系,物联网金融就像一剂改变金融业信用体系的强心针。现在大家谈及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流、实体流和资金流相脱节。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是人工操作,线上和线下分离而有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但是物联网金融的线上线下没有区分,它就可以形成信息流、实体流和资金流的深度合一,对投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都将产生很大变化。另外,对物联网的投资比投钱更重要的是投入技术与商业模式,会提升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比如,用物联网与电商交易时,交割全程都将被监管,从而杜绝了假货。另外,传统的保险是典型的概率论、大数法则,物联网后,事故的发生可以得到预测防控,物联网将改变最古老的概率论。
中国经济时报:在物联网背景下,物联网金融将为商业银行一直难以解决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问题,提供哪些新办法?
石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难度主要集中在融资难、融资贵方面,但在物联网背景下,银行采集企业信息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可以实现对中小企业作出更及时、更准确的反应。比如,通过物联网实现对流动资产的主动监管,让流动资产具有不动产的属性变成现实,有效地解决重复质押、虚假质押等一系列问题,显著降低流动资产的质押风险,使长期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得到破题。
陈玮:我与石杰的观点基本一致,物联网金融有可能彻底地改变目前金融信息管理体系。目前两个最大的金融业务就是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所有的债权融资均出于安全风控的考量,必须有抵押、担保和分析判断,银行只有用最好的资产付最小的贷款才安全。在这个前提下,给中小企业贷款夹杂了人为的因素,但是物联网金融可以使资产的流动变现变得简单,为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找到新出路。
中国经济时报:投资人往往善于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分享价值,并且分担风险,作为从事投资行业17年的资深投资人,请谈谈在物联网时代,投资者应该怎样用好这一新技术格局来提升投资价值?
陈玮:我们知道,过去二十年对世界产生最深刻影响的就是互联网,现在已经如火如荼,人们生活在互联网中,几乎离不开互联网,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在互联网基础上长出来的物联网就是基于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客观逻辑,它的数据真实并有保障。当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世间所有物与物之间都可以用物联网平台连接起来,前景不可估量。未来二十年物联网的发展是什么样的不可估量。
但是新生业态的发展有机遇也伴随着挑战。不久前,美国造成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大量热门网站无法登录,两轮攻击造成网络持续瘫痪了6个小时。据网络安全机关的分析显示,安全威胁正在向物联网领域延伸。与传统网络攻击相比,利用物联网设备进行攻击的破坏力将是惊人的。我国物联网金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实际投入应用还不多,配套的制度体系也不够健全,而金融行业对资金安全和保密要求更高,因此投资者需要从一开始就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流程设计和实施之初融入安全基因,比如感知、传输、应用等不同层级构建多重的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