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正处于大数据与信息经济并发时代,数据和信息资源成为公认的重要新型资源,尤其在能源匮乏地区,信息共享有利于为国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节约人财成本,夯实基础建设。然而,如何共享?怎样共享?这是信息社会化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贵州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称“赤水联社”)创新探索的“三进五访”工程,对信息共享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此,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贵州正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而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原始数据采集,贵州应吸纳赤水经验,在信息采集、共享、管理方面先行先试,以此推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金融服务创新探索出“三进五访”
“三进五访”是赤水联社开展金融服务的一项具体工作,“三进”指进小区、进社区、进商圈;“五访”指访社区群众(小区居民)、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访个体工商户、访企业、访失地农民。
赤水联社主任杨鸿告诉记者,“三进五访”主要是赤水联社工作人员走街串户宣传金融知识,了解居民、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业等不同社会群体的金融需求,通过信息采集、建档立卡、评定信用等级后,更为详细准确地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记者在赤水联社提供的信用等级评定审批表上看到,不管是个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除有地址、电话、职务外,还详细记录了个人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状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此外,表上还有量化评分情况和赤水联社客户经理、审查人、负责人的审批意见。在量化评分一栏,赤水联社对个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财产经营状况、社会诚信度、银行信用记录等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形成信用等级,信用等级决定信用贷款额度。信用等级分为优秀、较好、一般。比如,赤水某机关单位职工个人信用综合打分为76分,信用等级为一般,信用贷款额度14万元,也就是说,该职工到赤水联社贷款,无须财产抵押,凭个人信用最高可贷款14万元;一个体工商户信用综合打分为90分,信用等级为较好,信用贷款额度为45.92万元;某企业信用综合打分为97分,信用等级为优秀,信用贷款额度高达千万元。
谈及“三进五访”,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称“贵州农信社”)驻遵义党工委书记李莉告诉记者,当前贵州农信社正在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户信息采集和信用等级评定的建档立卡工作已全覆盖,并进行了电子化实时更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民被征地拆迁变成了失地农民,他们搬到城市居住后无法对其跟踪服务。另外,贵州农信社给农户建档立卡后,对现有农民的金融服务基本没盲点,反而城里的个体工商户、单位职工、中小微企业却成了服务盲区。“主要是这些人的信息银行没法掌握,即便在某些部门可查找,但某些部门又不能与银行共享,所以导致有金融需求时,要么在银行办理手续很复杂,要么贷不了款借高利贷。”李莉说,为解决这些问题,赤水联社创新探索出了“三进五访”工程,其目的就是把金融服务送到最基层,使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三进五访”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
赤水黔老翁晒醋有限公司是家民营企业,公司执行董事王春告诉记者,公司是一家老字号企业,因城市规划搬迁,2012年修建新厂房时缺资金1000多万元,当时找过很多银行贷款都没成功,还浪费了半年时间。赤水联社“三进五访”到公司了解详情后,不到半个月就给公司贷了12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公司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了100多人的规模,产值达1.5亿元。王春说,当前大家都喊融资难、融资贵,主因是银行对企业不了解,一些银行只看表面,要像看病一样进行望、闻、问、切才能对症下药,而赤水联社“三进五访”正是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的良方。
李天慧是赤水一家服装店的个体工商户,通过“三进五访”贷了215万元扩大经营规模,如今从服装店变成了服装城,年收入几万元发展到300万元;马泽彬是赤水某事业单位职工,通过“三进五访”贷了10万元,为妻子开了一家炒货店,以前一家人仅靠工资度日十分拮据,如今妻子的炒货店年收入可达10万元;23岁的任星炜大学毕业一直没找到工作,通过“三进五访”贷款5万元开起了网店……
采访中像上述例子举不胜举,赤水联社提供的资料显示,赤水城区居民30357户,个体工商户10400余户,企业2396家。自实施“三进五访”以来,目前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业已全部完成走访,并对个体工商户全部进行了建档立卡,企业建档立卡564家,城市居民建档立卡800多户。
通过“三进五访”,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业务发展。截至11月17日,赤水联社存款余额55.38亿元,存款净增量为14.0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9亿元。在“三进五访”中,已访到创业贷款、车改贷款等各类贷款需求1100余万元,已跟踪调查发放420余万元,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潜在客户需求被挖掘,业务取得全面进步。
“三进五访”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
“实施‘三进五访’,不仅促进金融和经济发展,还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杨鸿告诉记者,赤水联社通过实施“三进五访”,发现居住在城里最困难的群体是当地老百姓所称的“干居民”(地方方言,意指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单位职工,指那些无职业、无经济来源的城市居民),这些人日子都过得很艰难,可以说一日三餐用盐巴和饭,他们年龄大都在40-50岁,文化不高,但又十分好面子,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愿干。这些“干居民”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通过“三进五访”,农信社出台“社区贷”鼓励他们创业就业,为社会排除隐患。
记者调查发现,这不是夸大其词和危言耸听,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很多,比如:企业改制破产下岗职工增多及土地征收导致大量失地农民等,这些人群政府若不提早进行妥善安置处理,随时都有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一个城市所谓的“干居民”很多,势必会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如何排除这些隐患?当前最困难的就是政府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人的基本信息和动向,不了解他们实情,有的可能想创业可又没资金,去贷款也因信息不对称银行没办法处理。那么通过“三进五访”地毯式走访和实时跟踪,不仅可了解他们的信息和动向,还可为他们创业就业提供资金和进行指导。与此同时,赤水联社这些信息今后若与相关部门共享,不仅可节省时间,还可提早想办法,把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贵州大数据产业应吸纳赤水经验
尽管“三进五访”取得一定成效,但工作开展还是有难度。首先是“扫街式”走访工作量大,不亚于人口普查。再因城市居民防范心理重,没信贷需求根本不理睬,所以导致单位门难进、小区门难进、企业门难进。其次是宣传受阻。张贴在小区的宣传海报经常被毁坏或撤换。最后是信息不畅通。社区群众、小区居民、个体工商户等信息在不断变动,加大了“三进五访”工作难度,造成信息不畅通。
对此,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三进五访”是信息社会化的基石,建议全社会参与。他说当前我国信息共享面临的问题很多,最典型有以下三点。
一是部门利益造成信息封锁。由于对信息资源的归属、采集、开发等相关管理规则还不明确,造成了不少政府部门将信息资源的产权部门化,人为设置信息互联互通的壁垒,从而导致了资源归属上的“部门私有”。
二是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我国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着提供共享的信息资源量不足、信息更新不及时、交互性差,突发事件应变能力较弱等问题。再因我国政府组织架构采取的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二元矩阵结构,纵向组织结构由中央、省(直辖市)、市(地区)、县、乡等层级构成,横向组织结构由各政府职能部门构成。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在纵向上,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如海关、工商、税务、公安等纵向业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在系统内部实施垂直管理;而在横向上,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一般没有制约关系,各职能部门各自行使专属管理职能。由此,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配置上容易导致“纵强横弱”。
三是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滞后。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应用的不断深入,有关信息公开、信息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缺失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检索、分析等应用过程中的法律地位。信息资源可分为政府性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和商业性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实施分类、分级,才能保障信息应用的安全可靠,推动信息公开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因此,左定超建议,统一规划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协调监管机构、建立健全各项法规、鼓励社会开发可共享信息资源、加强部门间协作。当前贵州正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而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原始数据采集,贵州应在信息采集、共享、管理方面先行先试,以此推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