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发布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6-11-29

2016年11月26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第三届信息战略论坛在苏州举行,论坛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2016 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正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报告负责人表示,中国制造信息化正在快速逼近德国等发达国家,但制造业的信息化路径和国外并不相同,中国有可能在新的信息化技术下“换道超车”,当前则需要解决制造业信息化的动力机制等问题。

报告称,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对标工业4.0,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正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

该报告以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70000余家制造业企业数据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基础,在充分和工业4.0进行对标的同时,兼顾我国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的独特优势,在基础环境、产业应用、效益与影响三大层面选取了29个指标。

具体看来,2016年,中国制造业基础环境得分47.9,较2015年提高了5.2%;制造业生产装备数控化率为44.1%,较2015年增长1.2个百分点;工业互联网联接水平得分为32.0,较2015年几乎翻了一番。

不过,制造业仍存在着瓶颈,比如2016年制造业行业云平台渗透率仍然不足四成,仅为33.7%,使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服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20.6%、14.9%和1.7%。

华为CIO邓飚表示,曾经有德国工业4.0领域的专家对华为做了一个评估,结果显示华为作为中国最好的制造业公司之一尚处于工业2.7阶段。而作为德国自动化工业标杆的西门子安贝格工厂才处于工业3.5阶段。所以华为认为工业4.0还是比较遥远的目标,他们给自己订的目标是五年后达到现在西门子安贝格的水平。

事实上,即便在德国,工业4.0也还处在一个初始阶段,只能被称作一个“未来愿景”。正如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院长孔翰宁(HenningKagermann)所称,德国目前依然有60%的企业没有听说过工业4.0,预计到2020年德国企业才会有10%-15%的企业实现工业4.0,到2025年才会有50%的企业实现工业4.0。

报告对比中德两国表示,虽然中国在高端制造工艺技术、生产自动化等方面距离德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新四基”、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电子商务、企业间协同,尤其是在产业生态创新等互联网转型发展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报告发布人、工信部电子一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按照传统工业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之间的差距很大,但如果按照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综合竞争优势判断,中国制造正在快速逼近德国制造。

“另外,竞争的路径也在改变,比如在汽车领域,中国在内燃机车上与德国差距巨大,但是我们现在不再沿着这条道路走了,我们研发的重点在新能源汽车上,在新的领域,我们极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

周剑认为,当前的制造业信息化需要解决好企业的动力机制问题,因为信息化初期投资巨大,只有在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跨国盈利平衡点。他认为目前的信息化在部分大型央企、国企中发展态势较快,这有较强的政策主导的动力;而对于更多的民企和小型企业,更大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市场的横向竞争。

“一些民营企业在推动信息化初期可能不会赚钱,但是如果其周围的竞争对手都在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会倒逼其建设这方面的能力。在推动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从信息化中获得好处,就会转化为自发的动力。”周剑说。

报告称,分行业看,石化、电力、电气行业智能制造水平较高,有较为扎实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发展环境;以文教工美、家具制造为代表的较为“轻型”的制造门类,由于更贴近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在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平台化运营等方面勇于探索和实践,其智能制造水平相对较高;而冶金、采掘类行业由于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信息化的基础环境薄弱,产业模式落后,整体相对落后。

而从地区上看,江苏、浙江、广东、天津、上海和山东智能制造水平属于第一梯队,全国总体呈现“东南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