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上海市浦东新区科经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爱平比以前更加忙碌。这都源于他的新身份——浦东新区首席信息官办公室主任、科经委首席信息官。
2016年5月1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正式启动政府CIO(首席信息官)试点工作。副区长王靖担任区级CIO,另外,在新区区府办、经信委、环保局、卫计委、市场监管局、建交委、文广局、规土局和城管执法局等9家单位设立部门CIO,希望借此突破浦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瓶颈。
这一举措,被视作浦东新区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互联网+”时代下积极探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性安排。
不仅是一个职位,更是一套制度体系
2016年5月6日,浦东新区组织了400多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党校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培训,内容是推动政务信息共享。此次培训,四套班子成员基本上全部参加,其力度在浦东新区前所未有。时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在开班动员会上提出,“浦东必须掀起政务信息化第二次浪潮”。
浦东新区环保局副局长闵庆峰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当时只是作为门外汉去听听,没想过这事会和自己有什么联系。”他在接受《浦东时报》采访时表示。
可不久之后,闵庆峰成了浦东政务信息化浪潮的“弄潮儿”之一。
2016年5月16日,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正式召开了首批政府首席信息官试点单位集体谈话会,包括张爱平、闵庆峰在内的9位职能部门负责人成为首批政府CIO。而这9个职能部门,都是在自贸区语境下,与市场监管关系最密切的部门。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职位,更应该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多年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的复旦大学副教授郑磊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浦东新区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方案》中,对于政府CIO制度的组织架构作出了明确规定,其组织架构包含4个层级:战略决策层、管理执行层、议事咨询层和各职能部门支撑层。 战略决策层即区层面CIO,由区领导担任;管理执行层即区CIO办公室,为协助区CIO开展日常工作的执行机构设在经信委;职能部门支撑层在各委办局设立部门CIO,由分管信息化的领导兼任,并指定专人(团队)负责本部门支撑CIO制度的相关工作;议事咨询层包括联席议事协调机构(CIO委员会)及决策咨询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
新上任的区环保局CIO闵庆峰正在推动局内的数据梳理归集、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并把一些重点信息系统与全区在建的政务云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同时梳理环保局与其他委办局和上级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需求。
这也是新区首批部门CIO目前的主要工作。在CIO办公室编写的工作细则中,明确规定各部门CIO的工作都要纳入绩效考核管理。
张爱平告诉本刊记者,除了平时各司其职,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们每两月左右还要召开一次例会。例会由区级CIO召集,迄今已开过三次,每次都要讨论1~2个涉及信息化的重大议题。 在第二次例会上,浦东新区新起草的一系列关于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文件引发了CIO们的热烈讨论。会后,闵庆峰还和张爱平继续讨论,是否可以把环保局的几件事情都列入联合奖惩。
张爱平介绍说,过去,对于这样的文件,一般会先制订征求意见稿,然后下发到各相关部门提出修改意见。
“但真正执笔的并不一定是相关委办局的领导,而是下面业务处室的工作人员。领导们的真实意见往往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来。”张爱平说。
在张爱平看来,采取CIO专题例会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以往在政府部门会议上常见的“代会”现象,很好地避免了信息的衰减。另一方面,在会上,CIO们的兴奋点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更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自贸区时代的新课题
张爱平说,浦东新区在全国推行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较早,政府的信息化办公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由于过去“部门应用先行”的建设理念重点强化了各部门自身的信息化系统,部门之间的各种网络和系统却没有实现一体化。
“这导致信息孤岛、信息壁垒普遍存在,显然已不符合发展潮流,也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张爱平说。
如何破解政府信息共享的难题?浦东其实一直在探索。 “2007年左右,国内对于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曾有一波热烈的讨论。”郑磊说。 当年,国外已实践多年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个比较陌生和时髦的概念。
张爱平向本刊记者透露,正是在2007年左右,浦东新区曾与这个“时髦”擦肩而过。2007年下半年,在浦东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的背景之下,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人事局)曾联合开展了关于政府CIO制度的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原国务院信息办、原上海市信息委、区委、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有关研究机构的意见,并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张爱平正是这份报告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遗憾的是,这份包含整套政府CIO制度设计的报告被长期搁置。张爱平认为,除了区域、部门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之外,当时对于CIO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还存在严重不足。 改变的时机终于在九年后到来。从事了多年信息化工作的张爱平敏锐地感觉到,最近两三年,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国字头”文件比过去二三十年都多,就在2016年9月底,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充分显示了本届政府对于信息化的重视。”张爱平说。
张爱平在向本刊记者介绍浦东此次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背景时,几乎言必提“自贸区”。事实上,自三年前浦东新区进入自贸区时代以来,减少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成为制度创新的趋势。政府提出了“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新要求,由此,部分审批事项取消后,在审批和监管之间的“信息断裂带”极易出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2015年,浦东新区启动了“政务云”工程建设。目前,其体系已经覆盖全区绝大多数部门、街镇和园区,支撑着网上政务大厅、综合监管平台等30个综合性平台的有效运转。这成为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得以在浦东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
2015年下半年,在浦东新区部署的一系列重大事项中,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的建立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郑磊参与了新一轮的课题研究。他和他的团队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总结了国内外经验,在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制度设计、如何处理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
“过去政府的信息化缺少统筹,缺少顶层架构。信息部门仅仅被当作一个技术部门,层级较低,边缘化现象严重。而实际上,技术是个催化剂,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如能完美融合,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郑磊分析说。
必须把技术和管理融合起来
2009年3月5日,34岁的维韦克·孔德劳被当时刚刚入主白宫的奥巴马选中,担任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 这个美籍印度裔的年轻人,拥有马里兰州大学的信息科技硕士学位,之前曾在弗吉尼亚州商业与科技部担任助理秘书,后又担任哥伦比亚特区的首席技术官,是个典型的技术与管理双料人才。
“政府首席信息官不是纯技术官员,他必须把技术和管理融合起来,具备互联网思维,这样的人才并不好找。”郑磊说。在《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中,美国政府详细规定了首席信息官应当具备的一些核心能力,如卓越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流技能;在复杂的合作和协作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作用的能力;敏感、诚实、聪明、判断力强、战略思维能力强,等等。
此次,在试点单位选择政府首席信息官时,浦东新区也有着自己的考量。“此次9个部门的CIO并没有很强的IT背景。这说明,浦东在探索政府首席信息官的选用时,并没有把这个人的技术背景作为最重要的考量,而是从区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去寻找合适的人选。”张爱平说。 郑磊也认为,在技术和业务无法兼得的情况下,业务能力在CIO的选拔上显得更为重要。 “首席信息官不是一个技术官,而是要把信息这一决策和行政的基本要素很好地管理起来。他是站在技术和管理中间的人,深谙业务工作,同时要能和技术对话。”郑磊说。
对于部门CIO的选任,浦东新区明确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维能力,二是要有较强的公共管理创新能力,三是要有信息化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协同能力。
浦东新区9个部门的CIO都是从现有部门的副职中选任的,他们或是分管该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或是对信息化较为敏感。用张爱平的话说,就是要“潮”一点。(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