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数字广东”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徐志彪谈广东信息化
一位私营企业家“下海”到广州,刚刚接触到“互联网”这个词时,他以为这是一个多么高不可攀的事物;后来,他以为,这个“网”无非是用来炒股的;再后来,当他自己开始通过拨号上网,浏览浩瀚的网络世界时,才开始发现互联网的妙不可言;现在,他已经承认,互联网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这就是一个普通网民对广东信息化的最基本感受。
广东信息化工程是怎样的?它将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主管这项工作的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徐志彪作了解答。
“数字广东”
人物周刊:目前广东省信息产业的整体情况怎么样?您能给简单介绍一下吗?
徐志彪: 广东省信息产业在全国处于排头兵的地位。我手里有这样一份数据,截至2005年10月份,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是位居第二的江苏省的1.8倍,增加值也是它的1.4倍。到2006年,信息产业将成为广东第一个产值过万亿元的产业。
另外,在2005年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第19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名单中,广东省就占了26家企业。而且可喜的是,其中进入前10名的就有4家。
人物周刊:有人说广东的信息产业产值大,但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是这样的吗?
徐志彪:这个情况原来是有的,但是,近几年有了非常可喜的转变。我们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地增强,一些原创性关键技术有所突破。
比如说,作为我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的华为公司GT800数字集群系统与中兴公司GOTA数字集群系统一道,双双被信息产业部鉴定为全球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芯片级到应用层的所有核心技术和安全机制的全面自主知识产权,华为GT800集群通信系统还被正式纳入国际标准。
广晟数码的数字音频编解码算法,已经成为国家数字电视音频标准的两个候选方案之一,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炬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依托于珠海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设计基地发展,短短三年内实现了产值从百万元级到亿元级增长,最近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成功上市,其自主设计的mp3芯片已占全球市场40%的份额,占有率世界第一。
网络游戏产业方面,广州成为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仅天河软件园网络游戏企业2004年的网络游戏收入就超过6亿元,约占国内网络游戏全部收入的1/4。
这些例子我可以给你举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产业的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最近,广东省信息厅与发改委、广电局等五个部门共同推出了《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抢抓3C融合的机遇,找准家庭这个凝聚点,营造一个制造业、运营业、信息内容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抢占了一个新的制高点。这一计划的推出,在省内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准备启动一些大的项目,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为今后继续保持广东省信息产业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打下了基础。
人物周刊:信息化对于广东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很多人对政府这个举动不是很明白。
徐志彪: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很重要,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促进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常说,广东省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想,广东实行信息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而且是不能观望的,要有实际行动的。如果抱着犹豫的心态去等,就有可能失去发展的好机会。
人物周刊:信息化工程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什么样的原则呢?
徐志彪:在这个工程中,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没有了基本原则就丧失了方向。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必须统筹规划、市场导向;扩大开放、强化创新;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务实高效、安全可靠。这些原则就是方向,它的制定能保证我们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统筹规划、市场导向指什么呢?就是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资源整合,不能大家一哄而上,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的,各自为政。另外,信息化是市场需要的,因此许多东西必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促进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像广东联通这些单位应该有大的突破。
所谓扩大开放、强化创新,就是要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坐井观天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共同合作很重要。但合作并不代表直接拿别人的东西来用,还是要加大自己的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这样才不会跟着别人后面跑。
分类指导、谐调发展指的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不能搞一刀切,有能力发展的,就尽快发展,发展好了,再去帮助那些没有能力的,大锅饭是要不得的。另外,要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信息化协调发展,某个地方信息化了,并不能代表整个广东信息化,协调发展才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方式。
政府应该做一名好“管理员”
人物周刊:政府部门呢?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徐志彪:信息化的提出,对政府也是一种考验,政府的功能可能就是监管和服务,做一个好的“管理员”。信息化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必须突出应用,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谁说再多也不能上,对经济建设没什么用处的也不能上,还要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建设。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个部门包打天下,我们工作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
人物周刊:当前推进信息化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徐志彪:这是一个问题,当前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着一些体制性障碍。广东省信息化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一些关键的瓶颈问题、体制问题,怎样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做大做强,实现由“电子大省”向“电子强省”的跨越;怎样克服网络自成体系,互联互通差,资源分散,数据库建设滞后,电子政务实效性不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等问题;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省委省政府分别在2003年底和2004年初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一是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九大产业竞争力调研,一是广东省信息化调研,旨在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人物周刊:可能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广东信息化的未来,广东信息化的目标在哪里?
徐志彪:我们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到2010年,要在广东省形成这样一个信息化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较为完善地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
还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建成信息产业强省。到2020年,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环境建设及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以上水平,实现产业信息化,建成“数字广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老百姓充分享有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人物周刊:如何评价这个体系?
徐志彪:这是一个全面的体系,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更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社会的公益型与商用型数据库体系都会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能培养和引进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当年本科以上学历的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生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无形力量啊。基本建立起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律,适应市场运作机制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化体系。
这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到那个时候,整个广东都会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便利,这不是一个空想的东西,而且现实工作的成果告诉我们:这样的目标会实现的。
人才是关键
人物周刊:广东信息化过程中,什么因素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呢?
徐志彪:因素很多,但就我个人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物周刊:如何解决呢?
徐志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于全省各高校,要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还要发展信息化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境外信息技术专业院校来粤合作办学,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应该形成学历层次多样、学科设置齐全、专业结构合理的整体布局。
我想,重要的一点,还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我们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广东联通开展的“送培训到基层”活动就很不错。扶持有条件的信息技术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与高素质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
人物周刊:信息化工程中,有没有考虑到一些农村的情况?
徐志彪:推动农村和山区信息化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省政府从2003年开始,每年拨出35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和山区信息化建设,在5年内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引起了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和好评。这项工作开展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山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有效地拓宽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渠道、促进了山区的招商引资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子,山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物周刊:在信息化过程中,您对媒体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徐志彪:当然,媒体有责任去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多层次、多领域地宣传信息化对广东的重大推动作用。因为广东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是必要的一步;多对广东信息化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进行对外宣传。
当然,仅仅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举办一些信息知识普及活动,这样的活动一定要体现出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让老百姓都认识什么是信息化,怎么样才能信息化。老百姓支持了,这项事业才能成功。因此媒体的任务也很重,要让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氛围,让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的概念,最先在1960年代末由日本人提出,并成为此后几十年里日本政府的重要政策内容。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从本质上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生存模式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为各社会主体共同分享技术进步和信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