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省市区明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及思路(4)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6-12-28

18个省市区明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及思路(4)
2016年12月26~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议举办之际,中国电子报独家约请18个省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畅谈2016 年工作情况和2017年重点工作与思路。

独家干货,深度好文!

(本文包括重庆市、青岛市、厦门市)

重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长安福特重庆二工厂总装车间生产线

2016年,重庆工业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的“四个扎实”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务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工业经济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2016年主要工作和举措

2016年主要工作有以下三方面。

(一)工业经济运行稳健。1~11月(下同)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17万亿元,增长10.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3%,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5092亿元,增长12.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汽车和电子双轮驱动作用明显,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59.3%,消费品、装备、能源等行业保持稳定正增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5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20%。

(三)质量效益持续提升。1~10月,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137亿元,增长15.2%,高于全国6.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6.2%,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预计全年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38万亿元,增长10.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3%;规模工业利润1600亿元,增长12%;工业投资额5600亿元,增长12%。

2016年主要举措有以下五方面。

(一)聚焦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新型显示形成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显示终端全产业链,集成电路初步建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全流程产业体系。生产液晶显示屏3114万片、集成电路3.2亿块,分别增长5.9倍和41%。机器人产业形成集研发-检测-本体制造-系统集成-服务产业链,生产工业机器人1700套、增长1.7倍。物联网、高端交通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速发展。

(二)聚焦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在现有企业广泛深入运用,全面提升生产效率、质量稳定性、品牌附加值,降低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30%。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综合施策去产能,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三)聚焦动力转换,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明晰政策指向,优化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准备金和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等制度,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40亿元,增长20%,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新培育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成5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在物联网等领域新培育14家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引进培育中力优力等30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聚焦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策划、研发、上市等关键环节,重点推动404个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超5500亿元,产值率23%。

(四)聚焦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重点围绕制造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等领域,加快互联网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运用。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制造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智能改造工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7%,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平均分别下降13.8%、28.4%。

(五)聚焦增强活力,企业成本有效降低。坚持问题导向,清单管理、结果倒逼、高效务实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舒筋活血、排忧解难。加强资金融通服务,实施工业企业融资专项行动,400家企业获信贷支持450亿元。兑现贷款贴息资金1.5亿元,撬动企业贷款融资353亿元。助推企业直接融资,新三板挂牌工业及软件信息服务企业69家。着力降低企业成本,落实减负扶持政策,累计减轻企业负担320亿元。加大专项扶持力度,工业振兴、民营经济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607个,撬动社会投资660亿元。实施龙头企业本市配套发展行动计划,有效助推企业达产增效。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重庆工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指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动力,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确保工业稳定增长。立足现有产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项目及早开工、加快建设和投达产。坚持问题导向,帮助企业稳产增效。发挥产业基金带动作用,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

(二)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集成电路等十大领域,推动产业高新化、集群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等六大专项行动。

(三)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覆盖工程,建设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大“三个一批”新产品开发专项工程实施力度。培育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企业。

(四)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企业内部智能化、外部网联化。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快发展分享经济。

(五)竭力降低企业成本。全面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推进产融合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

青岛:践行新理念创造新供给,打造蓝色高端新兴制造高地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工作成效

青岛市经信系统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系列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打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攻坚战,精准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施策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经济运行实现稳中向好,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2%。

(一)强化政策措施,工业运行稳中提质。调整充实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与企业减负工作协调机制,紧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强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重大经营难题500多件次。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财务支出成本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工业企业降本增效50多亿元;建立重点企业“银企专线”信贷支持机制与产业链融资服务新模式,设立10亿元小微企业转贷基金,通过担保补助、风险补偿、低费过桥、优惠贷款等政策性措施,累计帮助5000多家(次)中小企业解决低成本融资240亿元,全市工业生产与效益保持逐月回升的良好运行态势。

(二)深化项目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全市“三中心一基地”规划布局,制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行动计划,安排1亿元技改贷款贴息与设备投资补助专项资金,设立20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股权投资基金,滚动推进436个重点项目,其中118个项目竣工投产,236个项目开工在建。前10个月,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贡献了规模以上工业75.8%的产值和77.2%的利润;高技术制造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均比规模以上工业加快0.4个百分点。

(三)坚持需求导向,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计划,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294项,新培育2个国家级、30个省级和7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举办工业设计促进月活动,1件作品荣获2016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12件作品获得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奖。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工程,组织认定20家中小企业“隐形冠军”、51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和257个“专精特新”产品(技术),有3家企业入围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名单,11个产品被认定为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制定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施意见,帮助企业争取订单12亿元,新培育5个全国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个全国“质量标杆”和78个“青岛名牌”。

(四)推进两化融合,互联网工业创新发展。制定全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实施方案,协调推进102个“智慧青岛”建设项目,浪潮云计算中心、联通IDC、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等大项目签约落地,慧与未来城市体验中心投入运营。加快“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建设,慧与全球大数据产业基地、歌尔声学研发总部等58个支撑项目顺利开建,超额完成5年竣工550万平米的建设目标。组建互联网工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服务商(国际)联盟,设立5.2亿元互联网工业发展基金,分领域推出150个工业软件信息化解决方案,选树首批“555”试点示范项目50个,有2个项目新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个项目新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成功举办2016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第一个专业分中心——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全球家电业首个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落户青岛。

(五)深化载体建设,“双创”服务再创佳绩。加强工业产业集聚区能力建设,探索推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PPP投资模式,新培育6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前三季度,50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2.9%,比上年末提高4.6个百分点。推进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建设,滚动培育48个小企业产业园和58个创业基地,新创建2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深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小微服务”模式,发展合作服务商255家,吸纳注册企业用户1.5万户,为小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和互联网营销等政府购买服务。

2017年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融合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工作主旋律,以蓝色、高端、新兴为导向,以发展互联网工业、高技术制造和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强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工业基础、延伸价值链条,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一)坚持稳中求进,深入推进调稳抓。健全工业经济运行、企业减负工作协调机制,深入开展“调稳抓”系列活动,紧盯百户重点企业和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投资项目。完善大企业直通车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企业减负担降成本系列政策措施,强化重点企业专项信贷支持机制,推广产业链融资服务新模式。

(二)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产业。贯彻落实全市“三中心一基地”战略布局,推进实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行动计划,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双百”跟踪服务与政策支持力度,滚动推进300个以上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做强壮大十大工业新型千亿级产业。坚持增量调优,瞄准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重点领域和方向,集聚一批高端项目资源,打造蓝色、高端、新兴制造高地。

(三)突出需求导向,积极创造新供给。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制定实施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名牌、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培育计划,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500项,新认定6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40个“青岛名牌”,新培育15个中小企业“隐形冠军”、30个“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和80个产品(技术),积极争创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质量标杆”。

(四)实施融合创新,培育转型新动力。落实全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智慧青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千万平米”软件产业园建设,推进慧与、歌尔、浪潮等重点项目,支持软件企业入园发展壮大,力争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8%。建立“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推进体系,搭建互联网工业融合对接平台与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工程技术制造业知识服务中心,培育一批互联网工业“555”试点示范项目。

(五)加强载体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完善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管理与政策支撑体系,推进园区建设。推进实施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建设规划,搭建特色化小微企业“双创”服务平台,滚动培育认定一批市级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推进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

厦门:提质增效融合互促,凝心聚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6年经信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在工信部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经济下行、市场需求回落等严峻局面,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工业和信息产业等主要指标平稳增长,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两化融合逐步加快,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保持较高水平。

(一)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工业投资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已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较好。1~10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约59.1%。重点行业增势良好。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平稳增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国网信通首次入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名单和首届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名单,3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

(二)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一是园区效益显现。二是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成立了厦门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协会,实施了5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三是品牌质量持续提升。设立品牌质量建设专项资金,“ABB中压远程中心云服务的实践经验”荣获2016年全国质量标杆的称号。3家企业被工信部授以全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标杆示范企业。

(三)创新驱动能力增强。一是创新载体丰富。新增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2016年全国质量标杆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成效明显,新培育2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12家市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492家成长型中小微企业、55家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新增10家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三是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新增60个重点研发创新及产学研合作支持项目。

(四)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一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进展顺利。建立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库,新增通过贯标企业6家,新增8家开展贯标,新增4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二是工业设计产业蓬勃发展。新增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4家)居全省之冠。新增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厦门市海峡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三是信息惠民工程深入推进。以“i厦门”为基础的微信平台城市服务入驻服务数量在全国领先。

(五)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是节能减排全省领先。节能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继续保持全省最优水平。二是降本增效成效显著。推动出台实施三批累计35项降成本措施,累计为企业减负近2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主管业务成本仅增长0.8%,落实各项税收优惠近100亿元。三是企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基本建成“1市级平台+11窗口平台”的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2017年主要工作思路

2017年厦门市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关键核心突破,推动转型升级新作为,努力为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开好局起好步。

(一)提升质量效益,全力以赴稳增长。一是保存量。加大优化存量力度。稳重点,即对重点行业、重大项目探索建立“一业一议”政策支持机制。挖潜能,即对有增产潜力的企业,引导企业用好扶持措施,推动出台促进工业转型发展八条新激励措施。扶减产,即对减产大户企业,实施减产企业振兴计划,力促企业企稳回升。二是促增量。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资。抓项目,即推进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推动计划竣工项目尽快建成完工;推动新投产项目尽快达产满产,形成新增长点。抓协作,即聚焦产业合作和毗邻区域规划对接。三是抓招商。全方位、多渠道、有目标地招商。补短板,即瞄准产业发展短板推进招商服务项目。拓思维,即着力引进云计算、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领军企业。盯重点,即加强精准招商,加大对央企跟踪服务,加快对接国外中小高科技企业。

(二)发展重点领域,实现调结构促转型联动。一是铸链(群)。坚持“链”“群”齐抓,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链(群),编制规划细则,实施一批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二是优布局。加快“新城+基地”的公共设施和配套建设,打造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的“产业新城”。三是促提升。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特色产业。推进软件园三期等6个创新社区和湖里老工业区等4个老工业厂房改造政策区建设。进一步盘活、优化存量工业用地。会同各区开展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四是降能耗。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发展。

(三)推进多元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促融合。支持一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举办2017年海峡工业设计大奖赛。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认定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支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分享平台和服务超市。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二是推智能。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工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向高端智能转型。大力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的高端装备产业,支持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抓信息(化)。加快推动城市智慧应用体系构建,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强化“互联网+”惠民服务,提升政府网上公共服务水平。

(四)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抓技改。启动一批企业技改项目,加强智能化技改力度。组织企业申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促转化。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合作应用能力。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点技术创新及产学研合作专项。支持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应用。三是推“双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方式,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持大企业为主体的众创产业链建设和中小企业“双创”。

(五)实施精准帮扶,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是降成本。开展涉企收费或事项“地毯式”清查,建立常态化降成本减负机制。二是搭平台。完善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持续推进市级中小企业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优化提升“慧企云”云服务平台功能。三是拓市场。引导重点工程和财政性投资项目优先采购厦门工业品,扩大内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