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来源:央广网 更新时间:2016-12-28

北京12月27日消息(记者张庶卓)12月27日,记者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地理国情监测示范效应初显,地理国情监测协作机制基本建立,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正式启动,测绘地理信息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测绘地理信息保障作用不断彰显,各地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亮点纷呈。明年将推进“十三五”规划全面落地;实施新《测绘法》,开创测绘地理信息法治工作新局面;推广普查成果,全面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强化公共服务,推进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在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作报告。他指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圆满完成。在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有关部委、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5万余名普查人员夙夜在公、不负重托,历时3年,圆满完成了艰巨的普查任务,全面摸清了地理国情家底,创新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对于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具有重要意义,有力推进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地理国情普查取得丰富成果。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2.6亿个图斑构成的海量地理国情信息,以2015年6月为标准时点,首次取得了我国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全面查清了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未含港澳台地区)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建成了普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编制了普查公报和统计数据汇编。普查工作和成果已经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待国务院审批后向社会发布。地理国情监测示范效应初显。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围绕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建立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累计组织开展了100多项地理国情监测示范,监测成果已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地理国情监测协作机制基本建立。利用普查和监测成果,按照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要求正在牵头编制《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联合发改委与浙江、福建、广西、湖北、贵州5省区共同推进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与贵州省联合建设精准扶贫作战图管理系统,与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参与住建部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统计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统一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重点工作。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实施“互联网+地理信息”行动计划等重点任务。库热西介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纳入国家信息化、突发应急体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重点专项规划及促进大数据发展工作方案,测绘地理信息更加深度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二是事业规划科学确定发展布局。高质量、高水平编制完成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局联合印发实施,科学确定了“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布局了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五大业务”构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设施装备保障、地理信息产业竞争、创新驱动发展和协调融合发展“五大能力”。三是专题规划和重大项目协同共促发展。科技、人才、卫星、标准等专题规划陆续出台,与事业规划形成配套的规划体系。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库,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立项实施,全球空间基准军民融合、测绘卫星后续星建设等项目立项稳步推进。各地各类规划相继出台,大部分纳入当地政府重点规划序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库热西介绍,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履职尽责,测绘地理信息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战略部署,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测绘地理信息法治工作不断加强。《测绘法》修订草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已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一次审议,将于2017年修订出台。《地图管理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制定了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七五”普法规划,出台了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备案和数据密级划分等规定。简化审批程序,精简申报材料,减少考核条件,加大政务公开,行政许可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推行测绘资质、质量、成果“双随机”抽查,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开展重点专项巡查,启动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成统一的行业信用管理平台,首次发布全国甲级测绘资质单位信用信息,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初步建立。社团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效果良好。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备案管理和安全风险排查,启动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联合中央网信办规范互联网服务单位使用地图行为,与教育部、外交部建立中小学教学地图审定机制。组织开展地图市场大检查,规范自动驾驶地图的安全应用,开展涉外测绘活动专项检查,依法查处测绘地理信息违法案件。成功举办第三届“美丽中国”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网络赛、电视赛和少儿手绘地图大赛,品牌效应显现,社会反响热烈。

据介绍,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正式启动,成功获取中巴经济走廊、东盟地区380万平方千米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崭露头角。资源三号02星成功发射并将交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使用,实现自主民用立体测绘卫星双星组网运行,建成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全球影像有效覆盖面积达8100多万平方千米;加大国产高分、天绘系列和商业卫星影像统筹获取,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外依赖程度大幅下降。我国高精度、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完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保持一年一更新,极地测绘、新农村建设测绘项目有序推进。应急测绘纳入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和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为南方洪涝灾害等提供了高效应急保障,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天地图”数据资源不断丰富更新,在国办电子政务建设和公安、农业、林业、气象、地震等26个部门和单位得到广泛应用,政府公益性服务成效日益增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在全部334个地级市和511个县级市展开,44个城市启动智慧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试点,有力支撑了城市精细管理和精准治理。与省级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军队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地理信息大数据应用和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深化。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优化升级,新版标准地图在线服务系统上线,《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首批城市分卷发行。援疆援藏工作扎实推进。持续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地理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对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后续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新型产品和服务蓬勃兴起,浙江“地信梦工场”、重庆“地理文化”、福建“极美众创”等一批创客空间和企业双创中心开始发力,“北斗百城百联百用”行动计划成效显著。推进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做好重大、关键性标准立项与研制,科研立项申报、经费支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形成良好局面。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在联合国和近120个国家广泛应用,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对外援助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和与南亚、东盟等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体现“中国制造”水平的测绘地理信息装备和技术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我国参与全球测绘地理信息事务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据了解,一年来,各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勇于探索实践,主动保障发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特色鲜明的工作。海南“多规合一”工作得到中央深改组和海南省政府充分肯定,河北省政府批准“十三五”基础测绘项目预算25.4亿元,新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首次以专门章节纳入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黑龙江省政府发布“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在改革转型发展方面,浙江、吉林大力推进空间地理大数据应用,浙江地理信息产业园协议投资额超100亿元,湖北主导北斗产业化应用成效显著,江西遥感影像数据实现统一采购,四川推行“一院一品”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甘肃下大力气推进新型基础测绘改革并取得实效,广东“放管服”改革有序有力。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贵州、云南、青海、四川、广西、湖南等地服务精准扶贫成效突出,浙江、新疆、内蒙全面开展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广西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福建、江苏、河北、江西、辽宁应急测绘保障及时高效,山东数字(智慧)城市建设避免重复投入10多亿元,重庆“每周一图”深受市民喜爱。在完善管理体制方面,大连市在规划局组建成立测绘地理信息局并增加内设机构和编制,湖南、青海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示范县为抓手提升基层工作水平。

库热西指出,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旺盛需求和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测绘地理信息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尚需加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推进缓慢,重要工作前瞻性思考和狠抓落实不够;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开放共享的呼声与当前测绘成果管理政策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重大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率不高;适应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新格局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基层单位仍然存在廉政风险,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层层压紧夯实;干部职工锐意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尚需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