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省市区明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及思路(2)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6-12-28

2016年12月26~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议举办之际,中国电子报独家约请18个省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畅谈2016 年工作情况和2017年重点工作与思路。

独家干货,深度好文!

(本文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

上海:聚力科创中心建设,形成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中芯国际新建12英寸生产线奠基仪式

2016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注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做好“十三五”开局工作,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创新、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8.6%,工业产销率99.8%。

出台工业供给侧改革“一揽子”政策。发布《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制定智能制造、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技改项目审批流程优化等若干配套政策。降本增效成果初显,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48.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协调大众安亭基地转型升级,中车SMD水下机器人、船舶海工试验室、石墨烯平台、巴斯夫新材料中心等项目落户,国内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投入运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公司注册,大型客机静力试验项目顺利开展,ARJ21支线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外高桥船厂落实首艘国产大型豪华邮轮意向订单,上汽首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上市。东软医疗落户上海,研制全球最先进的全数字核磁共振设备。联影医疗双模态128层CT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举办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上海先进制造业推介会。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组织13家“专精特新”企业与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对接。建成本市中小微企业运行数据库。

产业创新布局开创新局面。推动重点领域的产业创新和布局,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2016年,集成电路、AMOLED、CPU、5G、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获专项资金支持。保障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协调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的用地、资金、建设、环境、能源等要素,推动华力微电子、中芯国际、和辉光电等重大项目年内开工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前瞻布局、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完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用合作为支撑条件、各类要素资源聚焦的产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制订《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推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已认定6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有5家企业进入公示环节;新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累计达558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100家。

创新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加快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协调、化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四新”创新示范区建设,力争先行突破。促进中小和民营企业发展。制定《关于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意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覆盖全市16个区、208个街镇及主要园区和商务楼宇,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达到361家。

实现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形成贯彻《中国制造2025》政策体系。发布《“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

实施五大创新工程。一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领域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建设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和G60科创走廊。二是工业强基工程。开展《上海市工业强基策略选择与方案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组建了以市经信委为总牵头,联动院士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1+8+1”课题研究团队,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八个产业领域开展工业强基重点布局。三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制造关键装备取得首台突破,上海电气风电公司(3.6MW海上风力发电机)等3个项目成功获得国家首台套保险立项;上海微电子等53个高端装备项目获得2016年首台套突破。上海海立等9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支持项目名单。仪电显示等4个项目列入工信部“2016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四是绿色制造工程。全年启动8个重点区域调整,宝山南大、桃浦二期等前期推动的11个区域收尾。资源要素盘活信息平台上线,实现边调整、边二次开发。22家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推出100种“上海节能产品”,达成合同能源管理专项对接意向110项。五是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技改投资占上海工业投资比例持续提升。发布品牌经济、“三品”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新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形成试点示范项目的高端突破。微松自动化、航天设备总厂、晨兴希姆通等公司的产品攻关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上海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拥有量最大的城市。上海国际汽车城成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

蓬勃发展服务型制造。1~8月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288亿元,同比增长15%,占据全国市场约1/4份额的网络视听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上半年生产性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实现增加值4418亿元,增长9%,占第三产业比重48%。

提升智慧城市感受度。发布《上海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基本建成以智行者、上海公交、上海停车等APP为主干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框架,启动市民云项目升级改造,推进水电煤“三表集抄”试点应用。举行智慧城市区县行活动,市民对智慧城市感受度提升。智慧城市“新地标”建设全面深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家庭宽带平均接入带宽提升到56M,固定宽带用户平均可用下载速率提升到13.5M。推进i-Shanghai、光纤到户、基站建设,主动探索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浦东、闵行内容分发网络节点下沉试验,平均下载速度提升30%。亚太直达海底光缆投入使用。完成杨浦国家级下一代广播网无线系统综合示范区的一期网络建设。

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成功举办2016国际工业互联网大会。编制云海计划3.0,推动工业云应用标准化。与中国信通院共同推进上海市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落户临港。建设“双创”平台,引导文创园区开展众创空间建设。

营造大数据发展环境。发布《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成立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联盟和大数据产业基地,上海成为“大数据国家综合试验区”;完成上海市电子政务云方案设计,实现法人库数据在区县落地共享。

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职能转变

加强顶层设计,信用立法率先突破,《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已转为2016年度立法正式项目。深化重点领域应用,将严重交通违法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务员招录、新能源汽车购买等环节嵌入信用信息查询应用。“诚信上海”APP上线。

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市与国家国防科工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闵行区挂牌。“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化成效突出,船用电气电机等产品实现军民领域相互转化应用。

基本建成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通过“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累计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近千项,涵盖了环境、教育、交通、信用等12个重点领域。完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基本完成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在行政检查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行政审批实现网上政务大厅受理。编制《上海市供用电条例(释义)》、《上海市居民供用电格式合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领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文件。

浙江:巩固工业企稳向好势头,奋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杭州汽轮机核心部件

今年以来,浙江经信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指导支持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目标,努力抓投入调结构、强创新蓄动能、拓空间植优势、抓改革促转型、优环境强服务,实现了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呈现出“稳中趋缓、结构优化、质效双升、好于上年”的较好局面。

2016年主要工作

主要突出抓了“五聚焦五着力”。

一是聚焦结构优化,着力优增量提存量去产能。以重大产业平台和“腾笼换鸟”新腾出空间为载体,加大规划引领、政策支持、机制保障力度,大力培育发展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大健康、时尚等“双高型”万亿级新产业。1~11月,全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0.7%、9.7%和8.4%,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省市县三级联动,利用现代互联网和先进制造技术,组织实施好省级百项“机器换人”项目、百项新兴产业示范项目和百项产品升级及工业强基工程示范项目,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块状经济实施好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试点示范和面上推广。1~11月全省完成技改投资6318亿元,增长4.7%,提高劳动生产率8.5%。建立处置“僵尸企业”府院联动机制,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全年处置546家“僵尸企业”,盘活土地2.3万亩,资产271亿元。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0余家,压减钢铁产能300余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坚持“改造、整合、转移、关停”“四个一批”原则,加大“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力度,全年淘汰关停1.6万家小企业小作坊。

二是聚焦动能转换,着力转方式强创新促融合。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大力推进制造模式智能化。抓好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和产业专项项目,组织实施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16个智能制造新模式和17个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的试点示范建设方案,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量增长20%以上。推进重点领域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浙江,继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四新”开发应用和市场推广,完善首台套产品认定和保险补偿机制,大力提升浙江制造创新能力。前11月全省规上新产品产值增长11.5%,新产品产值率33.5%。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申请成功,“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2015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指数为95.89,位居各省区第一。

三是聚焦企业培育,着力抓龙头育小微强品牌。省市县三级联动,抓好三批共104家企业“三名”省级试点,加大培育发展力度。制定出台“三品”政策措施,加大对106家重点企业188个重点品牌的扶持指导力度;发挥G20后续效应,利用杭州时尚周、宁波国际服装节等平台,组织推介浙产中高端制造精品,扩大浙江制造品牌效应。

四是聚焦制度创新,着力促改革降成本强倒逼。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创新制度供给,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两批企业降本减负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意见,出台降成本行动方案(2016-2018年)。大力推进企业“零土地”技改项目审批方式改革,着力解决企业共性问题,形成可操作性的管理流程。1~11月,全省完成“零土地”技改项目立项备案7259项,总投资1948亿元。

五是聚焦平稳增长,着力抓重点拓市场挖潜力。抓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和检查监督。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双11”重点任务及“十三五”制造业规划重点工作。创造条件强化保障,着力抓好一批“十三五”重大制造业项目、省级“机器换人”项目、短平快零地技改项目的实施和投产见效。发挥20个工业创强县市区、44个工业大县和8个工业大市在工业稳增长稳投资中柱石作用。全面推进制造企业网络营销和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专项行动,启动服务型制造“125”计划,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深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产业集群共性创新和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集群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突出重点产业和领域、健全四级联动机制,丰富产业生态宜居人文内涵,高质量推进经信领域特色小镇建设。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浙江工业将努力适应形势、尊重规律、坚定信心、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积极应对。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信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新期望新要求,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引导社会预期,以大力提振实体经济为导向、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传统动能修复和新动能培育为主攻方向,坚定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促融合、优环境,持续打好“四换三名三加”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巩固工业发展企稳向好势头,力争实现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5%,技改投资增长10%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8%左右。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年度目标导向,全力推动工业平稳增长。以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短平快零地技改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扩大有效需求为核心,以大力开拓线上线下市场为手段,以推动大市大县平稳增长为重点,以精准服务为保障,确保完成工业增长年度目标。

二是立足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实施新兴产业聚焦培育提升行动;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业态。加强载体和机制建设,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智能硬件、传感器及芯片、物联网传输等产品(技术)研发应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首台套产品“双百”工程。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争创全国行业性特色小镇标杆。

三是突出产业集群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聚焦纺织等十大传统制造业,分业制规定策。以强链补链为目标整合一批传统行业产业链。加强技术攻关和针对性招商,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科技孵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研究院。以技术改造为途径提升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以十大传统制造业为重点,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兼并收购等途径,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实施“机器人+”行动计划,确保全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1万台。

四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产业发展、融合应用推广、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深化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和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并加快经验复制和面上推进。深化推进企业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骨干企业信息化“登高”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等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个性定制、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一批“互联网+”制造示范试点项目。高质量办好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创新平台为支撑、软硬件核心产品开发为重点、应用示范为手段,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与发展。

五是围绕产业组织优化,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引入第三方评价,动态调整前二批省级“三名”试点企业,健全优进劣汰机制。开展树标对标活动,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落实推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实施意见,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型中小微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涉企服务“一张网”建设。遴选一批创新型、成长型、“专精特新”型小微企业,建立充实“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扎实推进产融合作、企融合作,加快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以“三名”企业等“五企一项目”为重点,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国并购。

六是加快制度有效供给,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好降成本优环境二批共50条政策,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有获得感。统筹深化电力市场化专项改革,推动电力交易机构实体化运营。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亩产能耗减排创新论英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加大评价结果应用,采用差别化经济手段,倒逼落后企业退出,促进“优强高新”企业加快发展。推进工业企业“零地”技改,推广区域能评+区块能评改革试点成果,做好用能权交易试点,推进实现能耗“双控”目标。

安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安徽埃夫特机器人参展上海工博会

新理念指导新实践,制造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在工信部的支持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经信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抓改革、强创新、促融合,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可简要概括为“六五四三一”:1~11月,工业用电量增长5.6%,居全国第6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居全国第5位;完成技术改造投资5846.4亿元,居全国第4位;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328户,居全国第1位。1~10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5%,居全国第3位。

(一)新项目加快推进。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重点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92项。1~11月,技术改造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95项、竣工224项,京东方10.5代线主体厂房封顶,康宁液晶玻璃基板、晶合12英寸晶圆驱动芯片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预计全年技术改造投资突破6000亿元。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领域和国家重大工程包,先后六批次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148个,获得资金198亿元,总额占全国的20%。

(二)新主体加速涌现。大力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开展“个转企、小升规”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截至11月底,全省新增私营企业15.6万户,增长30%;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1~11月,集中签约100个5亿元以上项目,开工67项、竣工3项,累计完成投资264.3亿元。中部地区首家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挂牌成立。

(三)新产品快速增长。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1~11月,开发省级新产品387项、培育工业精品131项,认定信息消费创新产品100件;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2.8%,工业机器人增长44.8%,智能手机增长9.6倍,小米手环市场份额居全国第1、世界第2位。帮助企业开拓产品市场,举办产销衔接活动10余场次,累计签约金额230多亿元。

(四)新产业贡献提升。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1~11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580.3亿元,增长15.9%,贡献率由65.2%提高到66.9%。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1~11月,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6%,高于全年下降目标2.6个百分点。

(五)新模式加快推广。开展智能制造示范专项行动,重点实施141个智能制造项目,7个项目进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名单,东旭光电、江南化工入选国家智能化生产线试点。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1~10月,推广工业机器人2700台。开展两化融合对标贯标,新增国家贯标试点企业12家,占全国1/10。荣事达智能家居“双创”平台成国家级标杆。安徽工业云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运行,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六)新动能显著增强。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全国率先发布《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培育省级行业技术中心6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5家、工业设计中心60家。大力推动钢铁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关停炼铁产能222万吨、炼钢产能314万吨,提前完成年度工作任务。1~10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34.2亿元,同比减亏48亿元。推动出台“降成本20条”,预计全年可减轻企业社保支出16亿元,完成直供电交易394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1.4亿元。

新举措推动新发展,开创制造强省建设新格局

新的一年,安徽省经信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建设制造强省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提质增效、精品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民营经济提升“七大工程”,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

(一)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健全“工业云平台”体系,建立高水平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分析模型,构建全省工业“大运行、大服务”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降成本20条”,牵头做好降成本和企业减负工作,深入开展“产融合作”,进一步扩大小额票据贴现规模和直供电交易覆盖范围。指导马钢、益友金属等钢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去除炼铁产能62万吨、炼钢产能64万吨。完善企业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千企”活动,谋划推出“精品安徽”集中宣传推介活动。

(二)实施精品制造工程。加强企业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四大平台建设,组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绿色建筑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个左右、技术创新示范标杆企业3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大力培育网上设计、众包研发、云上制造等协同创新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大力实施“三品”战略,深入开展“安徽工业精品三年行动计划”,培育省级新产品500个、工业精品100个。

(三)实施高端制造工程。坚持“建芯固屏强终端”,推进京东方10.5代线及驱动、存储、射频和太赫兹特色芯片项目建设,支持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打造“中国IC之都”。聚焦攻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关键技术,打造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战略,打造“中国声谷”。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建立技术改造投资三年项目库,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包、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建设,用好10亿元工业企业综合奖补资金,重点推进1000项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

(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深入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推广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制定实施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生产线评价标准,改造数字化车间和生产线100个,培育智能工厂20家以上。大力宣贯《安徽省信息化条例》,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百家贯标、千家对标”,推广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力争参与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企业突破3000家,国家与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超过300家。加快“宽带安徽”建设,实施安徽物联网、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试点。

(五)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围绕技术、管理、结构三大节能方向,实施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广先进设备,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力争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4%左右。研究制定绿色工厂建设标准,实施绿色园区创建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绿色产品、工厂、园区和供应链。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举办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搭建研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

(六)实施服务型制造工程。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培育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出10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办好第四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培育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促进设计成果产业化。创建一批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探索建立服务型制造产业联盟,建设一批区域综合性、行业专业性服务平台。

(七)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开展“树专精特新典型、扬隐形冠军美名”主题宣传,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坚持“龙头+配套”,建设一批中小企业产业园,培育超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专业镇20个。评价发布制造业十强县(区)。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创建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大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合肥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培育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0家。深化民企合作,扎实推进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园建设。

江西:着力提质增效,奋力迈出工业强省新步伐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江铃汽车股份公司小蓝基地自动化机械手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工信部的指导帮助下,江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两化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今年召开的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响亮提出了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把江西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工业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江西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转型升级迈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2016年江西工业稳中有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江西工信系统坚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工业经济保持总体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全省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800亿元、增长9%,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中部领跑;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00亿元、增长8%;实现利税3700亿元、增长8%;完成工业投资1.1万亿元、增长11%;工业园区实现增加值6200亿元、增长9%;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0%左右;11个千亿元产业持续壮大,建材、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工作:强化政策规划对接,突出顶层设计。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江西省政府与工信部签署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确立“443”主攻方向,建立“1+5”工作推进机制,统筹设立了10亿元专项资金。对接网络强国战略,江西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互联网+”智能制造实施方案,重点建设10个智能制造集聚区,打造150家示范企业。对接工信部和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编制发布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3+5+8”系列规划。江西省政府出台强攻工业制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和重点。

强化产业分类施策,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全面完成钢铁去产能任务,制定实施消费品行业“三品”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江西省政府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与浪潮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制定实施工业设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企业精准帮扶,促进降本增效。江西出台降成本优环境80条政策措施,开展了专项行动,预计可为企业减负500亿元,截至10月底已实际减负472亿元。健全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点企业帮扶制度。政银企对接活动实现地市全覆盖。开展重大项目“双看双促”专项督查。

强化试点示范,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培育认定50家企业、3个园区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单位。安排资金支持16户示范企业和2个示范园区建设。组织883户企业参加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诊断。引导46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动组建江西省两化融合推进联盟。建立江西省信息化专家智库。支持江西航天云网上线运行。认定4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家省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江铜铜冶炼智能工厂、江中药业中药保健品智能制造两个项目列入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强化集聚集群集约,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帮助南康家具、高安建筑陶瓷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认定1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5个省级产业基地。安排10亿元资金补助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超过1000万平方米。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48个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电子信息与铜箔铜板等10大产业链专项对接活动,促成供需双方直供配套。组建有机硅、中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机等一批省级产业联盟。引导企业加快实施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预计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

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实施4项创新能力提升活动,启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江西省政府出台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实施办法,安排3亿元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支持17个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依托江西省工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起设立了10亿元的省电子信息投资基金和5亿元省通信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举办2016江西创业创新大赛。

2017年奋力迈出工业强省新步伐

2017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江西省工信委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措施,以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推动实体经济振兴,为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江西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一)扎实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夯实增长支撑点。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生物医药、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前端高端企业、项目和技术,打造产业“领跑方阵”、“新兴方阵”和“潜力方阵”。三是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增长引爆点。力争在工业设计、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方面取得突破。

(二)扎实推进核心竞争力提升。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技术改造为着力点,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工业发展新引擎。一是推动技术创新。实施重点创新产业化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二是推进管理创新。强化示范引导,培育30个管理示范企业、推广30个示范案例、形成30个企业管理精英团队。优选50家私营企业,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上市上板。三是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组织实施企业技改“三千计划”,力争完成1000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家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带动2500亿元以上技术改造投资。

(三)扎实推进信息化水平提升。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一是推进智能制造。二是推进两化融合。三是推进平台建设。

(四)扎实推进园区功能提升。依托赣江新区、9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6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服务一流的活力产业园区。一是提升平台功能。二是提升产业特色。三是提升园区活力。

(五)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围绕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工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二是开展绿色发展试点示范。三是完善绿色发展机制。落实能耗“双控”要求,严格产业准入和工业能评管理,强化节能监察执法,加快建设覆盖11个设区市和5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设立10亿元省级绿色制造产业投资基金。

(六)扎实推进服务水平提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一是落实惠企政策。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广泛宣传并推动落实国家和江西出台的惠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和企业需求,及时提出新的惠企政策建议。二是提升精准帮扶水平。切实发挥企业精准帮扶APP平台作用。分行业、分领域建立服务微信群,做到企业、部门、基层等服务对象全覆盖。三是健全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省领导联点企业、对口帮扶工业园区机制,推动市、县建立健全相应机制。

(七)扎实推进中小微企业成长提升。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成长,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一是培育市场新主体。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计划,依托省市1+11创业大学培训创业人员1万人次以上,落实入规奖励等扶持政策,力争全年新增1000户规模以上企业、50000户小微企业。二是打造单打冠军。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培育20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定10户示范企业。加大“一企一技”扶持力度,重点培育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认定10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争创4~5个国家级基地。培育10个“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经济领域的小微企业孵化器。打造10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山东:大力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枣庄市山亭区的山东亿兆能源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今年以来,山东省经信系统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全省工业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各项指标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全国、东部地区分别高0.8和0.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万亿元、利润6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0.7%;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2.12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同比增长12.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工业累计产销率达到98.8%,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2016年主要工作

(一)扎实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动能逐步转换。一是分类施策去产能。统筹推进5+4行业去产能任务,水泥、平板玻璃、轮胎产能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化工、地炼、船舶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效益居全国前列。钢铁行业,今年压减生铁产能270万吨、粗钢270万吨的任务已提前完成。煤炭行业,今年已关退66处煤矿,完成年度计划的113.8%;退出产能规模1960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20.6%。二是产销衔接去库存。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4342.5亿元,同比下降1.2%,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下降态势。三是多措并举去杠杆。深入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5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对接资本市场能力,截至11月底,全省已改制企业达8017家,完成目标进度的22.6%;截至10月末,全省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56%,比全国低1.54个百分点。四是千方百计降成本。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和电价降幅,全年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00亿元左右。围绕重点行业,先后组织4次银企对接活动,向各商业银行发布贷款需求2359亿元,推动银行信贷资源与企业融资需求有效衔接,截至10月底达成融资协议1414亿元。

(二)大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发布了高端装备等17个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对接。组织124家骨干企业分别赴中科院、浙江大学举办了专题对接会。建成了“产学研合作网上对接平台”。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007项。三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培育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支持骨干企业牵头成立创新战略联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1427家。四是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新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02家,创新企业94家,“专精特新”企业632家。全省有9家企业获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企业、10家企业分别获得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五是发展新产业新模式。举办了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周,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9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如意、海尔、泰山体育、威高等4家企业产品荣获2016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获奖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5%,居首位。

(三)全面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一是推进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壮大10大装备制造业,培植提升10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思路,组织了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中期评估,总结推广了50个典型企业经验,组织对标提升。二是深化重点行业转型攻关。强力推动化工产业“打非治违”、“三评级一评价”和“进区入园”,已整顿企业2567家,占57.1%。帮助17家地炼企业申报进口原油资质5875万吨,已淘汰落后产能4457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72.8%。开展成品油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排查出无证无照等问题企业1005家,已取缔895家、占89%。三是加强品牌质量建设。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省品牌建设大会工业品牌分会。加大宣传力度,集中树立“好品山东”区域工业品牌形象。

(四)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持续深化。一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制造。认真落实《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意见》,举办了“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推广海尔、如意等互联网工业经验。创新建成“山东工业云”平台,服务企业已超过4000家。二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抓好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组织第二批60家企业、第三批58家企业及129家省级试点,促进与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对接。重点建设了700个两化融合配套项目,预计年底前,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完工率达到40%以上。三是积极培育智能制造。实施国家智能制造专项8个、试点示范项目7个,均居全国第1位。培育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扩大实施保险补偿范围,加快推广应用。全省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超过23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四是强化信息基础支撑。省政府与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铁塔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系列活动,“两化融合”指数居全国第5位、前移1位。

(五)重点抓好节能降耗,绿色循环发展积极推进。一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新培育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3家,国家工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5家;全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总数达到41家,居全国前列。二是大力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了能效领跑者制度。三是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围绕再生资源和大宗工业固废组织资源综合利用,累计26家企业进入工信部公告。四是扎实推进散煤治理。

(六)着眼长远,建立完善政策体系。一是着力完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山东省循环经济条例》;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以及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推进品牌建设、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推动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产销率、促进经济和信息化领域行业协会发展等政策意见,奠定工业持续发展的长期制度基础。二是深入推动政策落实。发挥制造业强省领导小组、企业家队伍建设部门联席会议、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办公室等协调机制作用,及时调度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各市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形成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推进落实机制。三是加强经济和信息化领域智库建设,扎实推进经信领域改革,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四是营造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历史上首次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五年培训规划。二是大力开拓市场。在央视开展“好品山东”专题宣传。支持行业协会先后举办了20多个展会,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开展“工业电商百县行”。三是强化运行监测保障。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完善了覆盖534家重点企业的工业运行监测调度系统。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山东经信系统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1+22”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企业家队伍建设意见、“三品”专项行动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创新驱动主导、结构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财税贡献率高、绿色低碳安全的工业产业新体系,推动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是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素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梯度培强骨干企业,增强综合竞争新实力。二是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深化重点行业转型攻关,加大企业技改投资,依法退出落后低效过剩产能,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三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制造业创新发展,实施品牌强省战略,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工业发展新动能。四是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释放两化融合发展新潜能。五是提升节能降耗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均衡持续抓好节能,打造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六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长效财政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构建工业发展政策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