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农业迈向优质高效
来源:无锡日报 更新时间:2016-12-30

 

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推动我市农业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至昨日,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454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点已达61个,仅宜兴农业今年就由此节本增效约5500万元。“‘互联网+’正成为强农惠农新路径,使农民从只懂生产向善于经营转变,从凭经验种养向科技化、智能化生产转变。”市农委人士说。

■物联网使农业实现精细化生产

“运用物联网系统,我们打破了铁皮石斛种苗组培热不得冷不得,每一小时都需有专人查看、操作的生产方式。”位于宜兴屺亭街道的省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老总马强说。该公司6000平方米的铁皮石斛生产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都实现了全自动精准化控制。他指着苗床以上1.5米、挂在空中的一个个灰色设备告诉记者,这就是物联网感应器,每5秒钟就会分析温度、湿度和光照数据,并根据数据自动开天窗通风、自动开启喷淋装置浇水等,大大减少了人工。

更让他满意的是,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研究实现了铁皮石斛精细化生产。如当棚内加温至超过22℃,电脑自动开启天窗10%;当棚内温度超过25℃,天窗自动开启30%。现在苗床上都架设了喷淋装置,在电脑控制下,每次出水量和时间都能精准控制。

他盘算了下,物联网设备自10月试运行2个月,就节省了人工、水费、电费等生产成本3万元。在精细化作业模式下,该公司组培的苗木合格率也提升了约10%,由此增加销售额四五十万元。

“大数据、物联网使农业实现了精细化生产,降本增效效果明显。”市农委人士说。今年我市对投资20万元以上开展物联网应用的农业主体给予其投资总额40%(宜兴为30%)的奖励,政策扶持下今年物联网应用点新增22个,较以往增加近60%。

■“互联网+”使农民更懂经营

冬季是农闲时期,而江阴璜土镇“故乡情”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许文波却和“顺风电商村”一帮人员一起忙着推广网络平台,指导农户修剪、追肥、引种新品种。

今年该镇成立“顺风电商村”后,入驻和加盟的电商户由以前的10余户增至40多户,该镇葡萄网上销售额由以前的数十万元提升至570万元。电商的介入,使当地葡萄销售打破了批发商说了算的局面。今年该镇葡萄批发价比去年增加了约15%,亩均葡萄销售额由去年的1万元左右增至1.3万元左右。

今年成立的邮政公共服务平台对水蜜桃等农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包装、运输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至昨日已帮助销售农产品701.63万元,而去年通过邮政销出去的农产品仅数十万元。“淘江阴”电商平台今年城区直投点增至70个,乡镇服务站增至30个,月销售额超200万元,是去年的数倍。

根据电商平台市场需求信息,他们正在缩减“藤稔”等老品种种植面积,推广种植更受欢迎的阳光玫瑰、玫瑰香等新品种。“现在,大家都有了这样的共识:种好的同时善于经营才是王道。”许文波说。

■“互联网+”使农业服务触手可及

江阴徐霞客镇北渚村谷盛农业合作社社长顾镛从2014年起租种稻田800亩。“以前对种稻麦不是很懂,总担心难以应对突发状况,现在不怕了,因为有了‘农技宝’农业服务平台。”他说。

4月底,他发现一些小麦麦穗枯黄、叶片上有褐色色斑,将照片传至手机里的“农技宝”APP寻求帮助。很快,有江阴近100个农技指导员作为“庄稼医生”的“农技宝”平台上,一名“庄稼医生”回复看起来是赤霉病,并约好第二天到地头再实地查看。第二天,“庄稼医生”到田里查看,并指导他选择相关农药及如何打农药。到小麦收割时,他种的小麦几乎没有赤霉病,而相邻镇的一些麦田却因为管理不当导致赤霉病高发,农户损失至少50%。

农村地区范围广,种养的种类多,仅靠每镇二三名农技员实在难以全面兼顾。今年我市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通过组建信息服务社及相关网络平台,为广大农户及时答疑解难。仅江阴、宜兴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社就达282家,为农民提供技术解答及保险、取款、缴费等便民服务。据初步统计,这些服务社开展便民服务5.7万人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