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方,打造“互联网+工会”会不会过于烧钱而实际用途并不大?怎样让互联网与传统工会工作相融合?在农业大市宿州,工会以实打实的普惠服务为切入点,正一步步走向工会信息化时代——
“触网”之路
打造“互联网+工会”,会不会很烧钱?对于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即便工会开始“信息化”了,那么实际的用途在哪里?在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地方,这是工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两个绕不开的“思想”难题。
安徽省宿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在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宿州市就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好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宿州市总工会不仅很快尝到了“触网”的甜头,而且“思想”上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好服务让会员卡避免沦为“僵尸卡”
去合肥出差的时候,宿州市总工会经审会主任陈树直特意用随身携带的工会会员服务卡“刷”了一下公交车。他想验证一下,这张已经融入“智慧城市”功能的会员卡在宿州之外的异地是否真的有用。
“真的能打折。”回到宿州以后,陈树直经常和别人说起这张会员卡的“神奇”之处。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宿州市电视台职工张红光。一天,张红光拿着工会会员卡去购买当地有名的徽香源烧鸡。原价160元的烧鸡以9折出售,这让张红光很高兴。“要知道,徽香源烧鸡是很少打折的。”
“都说这张卡有用,我们也就放心了。”宿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连琦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在发放工会会员服务卡之前,他们一直担心职工们不去使用,让会员卡成为“鸡肋”,或者“僵尸卡”。
“有用自然不会被搁置。”为了避免这种担心,宿州市总工会首先邀请了8家银行进行论证,并对每一家银行所能提供的优惠服务进行比对,最后选取了一家优惠幅度最大的银行作为合作对象。这家银行能够提供从开卡、挂失,到异地跨行ATM业务、短信提示等全部免费服务。
紧接着,市总通过多种渠道调研,把与职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需求全部梳理一遍。循着这些需求,市总在全市与12大类70多个商家签约,以便让持有会员卡的职工在这些商家消费时能得到实惠。
“如果有一天,职工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这张卡,那卡的功能就是发挥到极致了。”连琦说。
市总领导“跑业务”拉资源
从决定办理到发放会员卡,前后仅仅两个月时间,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如何能够让众多商家信任这张卡并且顺利签约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宿州市总首先借助签约银行所具备的资源,把已经与银行签约的部分商家“拉”过来“为我所用”。同时,市总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结合自己分管工作,出去“跑业务”。
为了确保签约商家诚实守信,宿州市总对每个签约商家都进行严格审查,为每个签约商户都颁发一个“宿州市总工会特惠商户”的牌子。这种方式带来的效应是相辅相成的,而商家的“嗅觉”也十分敏锐。现在,有很多商家主动找工会,要求加入工会会员卡服务中。
“这个过程中,财力倒在其次,主要是要花费很多精力;资源也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整合。”陈树直说。
在推进工会信息化过程中,宿州市总想开办一个为职工服务的网上业务平台,只是考虑到耗资过大一直没有启动。不过,从市政府传来好消息,可以借助政府政务平台实现工会网上办事功能。经过初步梳理,现在,包括职工互助保障赔付、入会、困难劳模帮扶救助等5项服务都可以通过宿州市电子政务服务大厅实现网上办理功能了。
给工会干部来一场“互联网+”头脑风暴
谈到“互联网+”,即便是在宿州市总工会机关内部,也有人认为,那是一件高大上的事,离实际还远着呢!
这里面实际上有个客观原因,工会干部鲜有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有些人还不习惯用“互联网思维”来梳理工会工作。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宿州市总又一次想到了整合资源。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市总从安徽科技学院“借”了一名专业老师到市总挂职担任主席助理。
这位老师名叫窦鹏,此前,窦鹏已经研究“互联网+农产品”多年。当“互联网+”的对象由农产品变成工会时,窦鹏也有点不太适应。
“一开始准备把职工互助保障审批业务放到网上时,有人担心这样会造成职工个人信息泄露;也有人担心把工会组建业务放到网上后,业务最后还要返回到基层,反而比之前更复杂,工作量也会变大。”窦鹏说,所有这些担心,都是因为“互联网思维”还没有入脑入心。
为把“工会思维、工会的服务方式”合乎逻辑地“翻译”成“互联网思维”,窦鹏抓住各种机会,了解工会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尤其是在感觉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之后,工会干部与窦鹏的交流逐渐畅通。
“工会信息化建设正在受到更加普遍的欢迎。”连琦说,虽然宿州工会的“触网”历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眼下最为可喜的是,他们已用事实证明,“互联网+”未必就是烧钱,有用才是王道。(记者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