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区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7-01-03

东发改〔2016〕22号
                                   


关于印发《宁波市江东区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宁波市江东区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江东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一六年七月四日


江东区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

目 录
一、现状分析
(一)建设成果 
(二)存在不足
二、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三、发展重点(任务)
(一)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用支撑服务能力 
(二)推动信息资源整合,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 
(三)打造新型智慧应用,提升城市服务生活品质
(四)优化智慧产业布局,打造信息经济新型格局
四、空间布局 
(一)产业园区 
(二)众创空间 
(三)平台经济
五、要素保障
(一)提升智慧城市推进效率 
(二)创新建设机制和加强引导宣传
(三)强化人才引进策略 
(四)建立智慧产业保障机制 

 

一、现状分析
(一)建设成果
1.智慧基础建设初具规模
通过加大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力度,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深入建设无线WIFI,重点加大与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的合作力度,实现江东区域无线WIFI全覆盖,WIFI热点总数达到325个,AP总数达到5631个,实现车站、商场、商务楼宇等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的高效畅通。积极推进4G无线网络建设,全区已完成广域覆盖宏点236个,室内覆盖室分站100个,基本完成室外公共场所覆盖和重点商务楼宇、政府办公楼宇的覆盖,覆盖面为全市四个试验区之最。区委宣传部和区经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2014年江东区网络安全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党宣[2014]28号),对全区涉网的党政机关开展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并检查涉及重要信息系统总数125个,基本达到安全等保要求。初步完成了社区服务信息、卫生数据信息、企业信用等方面的数据中心建设,实现了基于部门系统的数据整合、基于企业的信用数据交换共享。
2.智慧应用体系快速发展
利用“智慧江东”建设契机,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加快智慧应用推进,增加民生服务能力,通过智慧城管一期项目建设,实现城管数据的共享以及城市的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区卫平台试点项目,实现卫生数据的统一处理、信息整合和管理共享。做好应用创新试点项目建设,建立“家院互融”养老服务应用系统,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残疾人康复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家院互融信息网络“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新的养老助残建设体系。
3.智慧产业布局初显成效
2014年全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29.6%,位列全市第五,201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产值达到31亿,同比增长29.2%,通过软件企业资质年审(含新增)的企业13家,软件产品登记数59项。从软件业务收入的统计数据构成看,信息服务业收入约占总产值的94%。我区对10余个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重点培育,经营范围涉及各行各业。同时,宁波首个“综合移动商圈”世纪东方广场投入应用,“好尔万家”都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物联平台也正式上线。通过加强重点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项目的培育,涌现了畅想、完美、通联支付等一批优秀企业集聚,并与近60家企业建立意向合作关系,产业化销售规模近10亿元。
(二)存在不足
1.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有待强化
当前各条块信息化建设基本已完成,虽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但整体办公效率并没有随着系统建设而同步提高,既不能保证数据的有效共享,也不能支持业务运营的一体化。虽在后期及时认识到统筹建设的重要性,但系统和数据整合难度极大,需进一步进行推进。同时,由于顶层设计的力度不够,在项目建设、统筹安排方面无法充分发挥区经信局的综合协调作用,无法实现高效、协同的城市建设。
2.亮点建设和区域特点有待融合
作为宁波的核心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依据市级平台向下部署,相对而言更易规划和协调,建设效果也更易显现,更容易实现城市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亮点工程建设略显不足,区域特点发挥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加强,便于智慧城市建设更符合江东区地方特色。
3.新兴产业培育和集聚有待加强
以江东区科技创业中心(江东区软件孵化园)作为江东软件培育基地,引进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方面,依托和丰创意广场、e淘电商园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智慧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特色集聚园区,加强信息产业集聚建设。在过去几年间,虽然政府给予很大的政策支持,但在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聚、传统产业转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的力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速度,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整体效益。
二、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驱动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牢牢把握 “信息消费”及“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以信息惠民为出发点,结合江东核心城区的区域特点,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战略重新布局,以平台化、服务化、节约化、市场化的智慧应用为牵引,重点发展平台型、运营型、总部型、研发型的智慧产业,实现智慧应用与智慧产业的协同、互动发展,打造具有江东特色的智慧城市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统筹,集约集聚的原则
统揽全局,有针对性、前瞻性布局,从解决产业、民生、管理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创新,依据统一、开放、可操作的标准体系指导江东区智慧城市各项工程建设,推进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创新。以智慧应用、智慧产业协同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信息资源集约建设,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坚持扬长避短,重点培养的原则
充分利用市级或其它县(市、区)的建设成果,避免与周边县(市、区)优势信息经济产生同质化的竞争,积极发挥区内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进信息经济与区域“六大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培育平台类、运营类的信息服务业,支撑支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集聚发展,引进培育并重的原则
充分发挥各类载体的作用,积极打造企业运营集聚中心和特色产业集聚基地,推动技术、人才和资金集聚,建立江东特色的信息经济生态系统,培育一大批立足江东、服务全市、面向全国的信息经济特色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在产品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的新兴IT企业,大力引进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创新企业落户,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增长点。
(三)总体目标
利用宁波“智慧城市”深化建设、智慧产业优化布局的发展机遇,发展具有江东特色的“节约化”智慧应用、“平台型”智慧产业,提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打造“服务型”法制政府。利用江东区位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全面推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智慧化、人性化和特色化;以“传统”市场和产业转型升级、“两创”基地融合发展为抓手,发展“平台型、运营型、总部型、研发型”的智慧产业和与之发展相匹配的生态系统。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市领先的智慧应用示范基地和全市重要的运营型智慧产业集聚基地,实现“宜居、宜业”的智慧新江东建设。具体目标:
1.以百姓上网“畅通”体验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验区
——建成“全面、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宽带网络实施水平全省领先。全面建设光网城市,实现城市光网下载速度达到10MB/s,上传速度达到5MB/s。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实现移动4G用户普及率达100%。打造以“iNingBo”WiFi热点为核心的城市免费无线网络,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区,人均无线网络上传速度超过1MB/s,下载速度超过2MB/s。
2.以资源节约“共享”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平台融合先行区
——以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积极推进全区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准确、及时更新的数据信息资源,达到智慧城市建设范围内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大力推进物联网在教育、交通、卫生、城管、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加快全区重点资源整合,达到智慧应用平台的集约建设,实现以资源节约“共享”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平台先行区建设。
3.以盘活资源“两创”发展为核心的传统基地转型示范区
——围绕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教育、可穿戴等全生态链系统,促进传统专业市场按市场“O2O”平台+生态圈的方式转型发展,实现将传统专业市场改造升级为“众创空间”或“创业集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2-3个有产业特色的“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形成新型发展业态和服务模式。
——完成信息经济国家“草根创业”集聚基地建设,引进和培育创新团队400个,年产值突破30亿元。新增软件企业50家,新增市级信息化示范单位40家,新增软件骨干企业30家。力争培育5-10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IT龙头企业,5-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和交易。
4.以平台经济“创新”建设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发展特色区
——重点扶持3-5家具有较大规模的IT企业做大做强,尽快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以重组、并购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细分领域,形成行业领头羊效应,带动区域信息经济的发展。
——完成宁波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建设,实现累计为1500家企业和80000名百姓提供互联网金融和延伸品服务,互联网金融交易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
——打造3-5个全国专业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超过400亿元,整合形成5-10个全国专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现网上交易额3000亿元。
三、发展重点(任务)
(一)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用支撑服务能力
1.构建泛在、安全的下一代网络体系
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实现在居民小区、商务楼宇、专业市场的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综合提高全区光网速度,商贸区(商务楼宇及市场)和居民小区光网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0Mbps和100Mbps。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打造“4G+WLAN”为一体的无线城市网络,实现全区4G网络全覆盖,4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争创5G试点。加强江东区无线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全区免费无线WiFi建设,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到边,上网速度全省最快。充分发挥“物”的智能,全面推动温度、湿度、压力、位移、速度、声像等技术为主的物联传感网络建设,推动物联网在交通、水利、环保、安防、城管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大力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网络及物联网等“多网融合”,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高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
2.构建统一、协同的政务云平台体系
按照“集约共享、创新管理”的思路,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涉及的“公共性、基础性、支撑性”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共建,推进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面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政务云平台建设。在市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基础上,完善区域运营中心,加快对分散在各业务系统、各部门的信息资源的范围界定及信息资源内容梳理和整合,实现对全区信息资源有序组织和统一管理,逐步形成视频管理、基础地理支撑、政务服务、位置服务系统及智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全区城市管理支撑中心和应急处置指挥中心提供保障,为大数据产业建设提供支撑。
3.构建安全、可控的智慧城市保障体系
以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抓手,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等全过程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强化政务、金融、交通、电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确保安全可控。加强安全备份机制建设,实现数据、应用、管理的城市备份体系,提高业务系统和重要数据持续响应能力。积极推进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建设,以关系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建立系列支撑江东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二)推动信息资源整合,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
1.加快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1)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
以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和信息资源整合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则,建设、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规范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发布,深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丰富、准确、及时更新的数据资源,促进全区基础数据的大集中和有效监管,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2)建全信息交换共享体系
加快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打造“江东区政务服务地理信息一张图”系统,整合空间数据资源、强化信息共享,促进信息资源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相互流动,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大数据服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拓展大数据信息在领导决策、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公众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高精度、广覆盖、信息全的政务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基于统一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需求服务,为各政府部门提供辅助,为全区领导层面提供直观可靠的决策支持依据。
2.加快大数据平台的建设
依托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及江东区政务服务一张图,以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各专题数据库中海量的数据为基础,主要处理基础数据库中和业务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以及音频数据、视频数据、文档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一系列大数据技术手段,以并行的处理方式,挖掘数据之间未知的、有价值的规律,为城市管理、交通规划、应急指挥、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加快大数据的对外开放和综合利用
根据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制定大数据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开放信息资源。加快启动信息资源共享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推动以服务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大数据服务,充分调动运营商、第三方厂商积极性。推进数据信息量的累积,形成上规模的大数据信息,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决策提供支撑。
(三)打造新型智慧应用,提升城市服务生活品质
1.建设领先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以便民服务为原则,深化云医院建设,开拓多模式线上挂号预约,提供网上诊疗、协同医疗、药品配送上门等服务,实现不出门看病、门诊分流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两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全区市民建立“全人、全程、全时”的电子健康档案。以“一键通”设备作为介质,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紧急救援、生活料理、家政服务、以及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实现70岁以上人群居家养老的目标。以区卫生局为中心,进一步整合医卫数据资源,搭建卫生体系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重大疾病及时监测、预防、处理的目标,全面保障全区市民健康。
2.建设领先的智慧城管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市智慧城管统一平台,以区城管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通过丰富案件提醒、绩效考核等系统功能,进一步强化“事件采集、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考评”的闭环管理,大力推动市容管控、街面管控、施工管控、设施管控、突发事件管控,逐步形成“地上、地下、空中”三维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根据江东区城管特色,构建以基础服务、资源共享、一图多网、物联网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支撑的城管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立以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卫为主体的数据库资源,实现全区城管系统的工作互动、信息共享,推进全区主动、精细、有序、规范的城市管理工作。
3.建设领先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大力推动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社区政务、智慧家居、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服务为主体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对社区“人、地、事、物、情、组织”的全面管理。进一步加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利用和共享社区综合信息资源,为居民提供电子阅览、远程教育、社区信息搜集发布、社区电子商务、水电气费在线支付、车位管理调度等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社区家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电信运营商、广电部门推进光纤及无线网智能接入家庭,逐步推广现代家庭综合控制系统,实现居家享受高清电视、生活、娱乐、健康、学习、可视通话等一系列个性化综合信息服务。
4.建设领先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按照全区一个软件平台的思路,统筹建设民政养老领域统一平台,实现数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等方面建设,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减少政府投资,实现区民政体系和各智慧养老机构、社区、家庭共享定制使用;深化推广“家院互融”创新养老新模式,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残疾人康复有机结合,建立家院互融信息网络“一体化”管理系统,开创养老助残的新模式,对老年人需求服务实现“集中受理,统一调配,及时到位,追踪反馈”的专业化服务流程体系。
5.建设领先的“互联网+”生活服务体系
按照节约建设原则,充分利用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大力推广市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利用“微信”或“阿里”平台,补充开发类似智慧城管、智慧养老、智慧健康、智慧房屋安全等具有江东特色需求的互联网+城市服务内容,降低城市服务项目投资和推广成本。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在工业、金融、商贸、文化、旅游、农业、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拓展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移动应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推动互联网与生活服务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实现更智慧的移动服务。
(四)优化智慧产业布局,打造信息经济新型格局
1.通过智慧健康应用,建立智慧健康产业生态系统
以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云医院”的全国首创契机,对接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市民生命特征数据,匹配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实现市民健康的实时动态信息管理。以健康档案信息为基础,开展智慧健康大数据研究,加快智慧健康大数据产业建设,促进可穿戴设备产业、移动随访行业、专业药品配送行业快速发展,形成区内智慧健康产业集聚,实现传统IT优势企业与卫生行业的有机结合。引进或培育大型智能可穿戴企业,打造可穿戴产业运营服务平台,实现可穿戴设备销售、运营服务。
2.通过智慧教育应用,建立智慧教育产业生态系统
以“教育网络、综合办公、家校互动、校园一卡通、校园信息门户、平安校园”为主线,充分利用市教育部门“三通两平台”建设现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教育”补充平台,统筹解决全区校校发展不协调、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学信息化等方面问题。以产业模式成立智慧教育建设运营平台PPP公司,统一开发智慧教育应用系统,实现可供教育局、学校(含老师)、家庭(含学生)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共享定制服务的统一教育应用服务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全区远程教育、网上教学互动沟通机制(学校、家长、学生)、网上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教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校园一卡通、学籍、校区安防、教室宿舍和后勤服务的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加有力的教学支撑和更加舒适的教学环境。
3.通过智慧社区应用,建立智慧养老产业生态系统
按照全区一个软件平台的思路,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机制,成立智慧社区应用服务公司(PPP公司),推动社区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社区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服务功能,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统一开发智慧社区应用,充分采集社区成员信息,全方位监控社区老年人健康指数,形成社区养老大数据资源,实现老年人需求“集中受理,统一调配,及时到位,追踪反馈”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智慧养老为试点,深化“家院互融”养老模式,建立智慧养老统一平台,统筹解决数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等问题,促进健康监测终端设备、养老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业集聚,推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双轨并行。
4.通过“互联网+”服务,建立平台经济生态系统
充分利用市智慧应用建设成果,利用“智慧江东”建设契机,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结合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安全等智慧项目的新型需求,选择在“微信”或“阿里”平台上,补充开发具有江东特色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以平台化服务为驱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引导区内传统IT优势企业在江东进行“首创式”的应用、产品、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等多种创新方式的尝试,重点引导和培育有创新思路、有创新决心的企业,力争到2020年,培育100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运营企业,实现由传统的“项目型”公司逐渐升级为“运营型”、“交易型”、“服务型”的新兴IT企业。
四、空间布局
以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两带(滨江产业带及悠闲时尚产业街)为基点,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生态系统培育为抓手,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1镇、3园、1空间、1平台”,力争到2020年,全区信息经济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培育创业创新团队400个以上,互联网金融交易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特色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信息经济年均增长40%,成为江东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一)产业园区
——遵循集约化建设原则,以和丰创意广场为基点,以软件信息服务为核心,围绕“两带”(滨江产业带及悠闲时尚产业街)及东部新城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捷、创业向往的特色“时尚创意小镇”,重点形成时尚创意设计、平台经济、市场O2O、“互联网+”应用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利用“智慧江东”建设契机,依托智慧健康建设基础,以二号桥市场为基点,结合健康指标监测要求,规范可穿戴设备标准,建立智能可穿戴产业基地,打造集生产、销售、配送为一体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运营平台,实现百姓健康数据的统一采集、分析及合理利用,到2020年,重点培育可穿戴设备运营企业3-5家,实现可穿戴运营企业产值超2亿。
——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打造智慧健康产业园区,遵循便民利民的服务要求,基于“云医院”平台基础,提供百姓足不出户看病、买药等服务,加快培育智慧健康配套产业链,重点扶持以深海药业为代表的医药配送企业,加大扶持移动随诊企业(随诊包),做大做强智慧健康细分领域,到2020年,培育智慧健康企业5-8家,实现年产值5亿企业2-3家。
——按照“一楼一集聚”原则,改造升级老工业区(老厂房),实现新园区(孵化园)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留住孵化企业,重点引进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实现“特色软件”产业集聚,到2020年,初步形成以行业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应用软件、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等为特色的软件企业15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50亿元。
(二)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是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有效整合创新创业社会资源,大力培育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等,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利用“智慧江东”建设契机,充分利用盛世方舟现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重点对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北斗位置服务等未来发展重点领域进行“种子”公司培养,形成政府扶持、社会主体参与的产业新格局,到2020年,重点培育2-3个众创空间,实现引进和培育信息经济“草根创业”创新团队400个,年产值突破30亿元的目标。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着力引导商贸市场开展“O2O”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网络市场和电子商务,通过成立公私合作(PPP)的专业电商运营企业,重点对二号桥市场、现代装潢市场、五交化批发市场、宁波市家电市场、海田果品市场、华东物资城等宁波市重要的商贸综合市场进行商贸领域“O2O”的专业电商平台的引导、建设、运营和市场环境改造、管理,积极发展集产品展示、交易、支付、物流、信息服务、配套增值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商贸市场“O2O”电商平台,到2020年,转型升级3-4个传统市场,实现电商换市的目标。
——建立创业创新服务联盟,打造集创新资本、创业导师、创业项目、创业团队、创客空间、创客服务、股权交易等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创新创业辅导体系,形成“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良性互动机制。开放共享公共科研仪器设备,支持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和离岗创业。
(三)平台经济
——以信息化服务为驱动,打破传统互联网和终端的界限,以“互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手段,构建行业化、专业化、服务化产业联盟体系,全面推动跨界打造IT产业生态系统,推进产业链各方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合作,实现IT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共赢。
——充分利用江东区位优势,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细分电商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集产品展示、交易、支付、物流、信息服务、配套增值服务于一体的电商平台,到2020年,重点打造3-5个全国专业电商平台,交易总额超过300亿元。
——以社会信用建设为基础,积极营造互联网金融良好环境,成立区域网上股权交易中心,构建区域互联网金融平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培育以优势企业网络金融服务、民间资本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新型产业链,到2020年,累计为1500家企业和80000名百姓提供互联网金融和延伸品服务,互联网金融交易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
——搭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整合行业和市场资源,加快推进神化化学、甬交所、再生网、世贸通、船货网、海空网等大宗商品或电商平台企业的上下产业链协同合作,实现“1+1>2”的整合效益,到2020年,整合形成5-10个全国专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网上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以上,实现江东互联网经济的快速赶超。
五、要素保障
(一)提升智慧城市推进效率
通过经验借鉴和理论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促进江东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高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无缝衔接能力。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专家小组在制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研究相关政策以及协调建设问题等方面的作用。遵循“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建设思路,围绕民生保障、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等领域的重难点问题,推进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城管等项目的试点工作,夯实基础、稳步发展,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全面建设。
(二)创新建设机制和加强引导宣传
围绕江东区的生态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衍生的信息资源,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制定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发展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大力推广智慧城市建设过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最终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模式。以政策支撑为导向,在各种重要场合,推广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好处,加强思想统一,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宣传示范作用。
(三)强化人才引进策略
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内部培养和外部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开展智慧城市人才定向委培、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坚持重点培养与普及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做好智慧江东管理人才、建设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力争培养和储备更多的“智慧型”人才。建立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实施购房、租房补贴计划。鼓励市场化人才引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开展猎头服务和职业咨询、人才培训、派遣、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服务,优化智慧城市人才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
(四)健全投融资体系建设
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通过认购基金份额、投资补助、担保补贴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各类智慧产业新业态基金。优先支持智慧城市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支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券融资。积极打造集投资主体、科技成果、中介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智慧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资本与项目、需求与服务有效对接。

                                                         
宁波市江东区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16年7月4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