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周刊》报道近两年来,企业信息化调查中不断发现投资下降的现象。近日发布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中心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如何认识这种现象,人们看法不一。经过大量分析和讨论,我们判断这是企业信息化投资趋于理性的迹象。这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原因在于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后,企业大规模的硬件投资在减少;主观因素在于企业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懂行。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将成为企业未来信息化投资的共同理念。
投资下降之谜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5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网站方面,与2003年比,都呈下降态势。
在软件投资方面,回答提问的 725家企业的软件资产平均投资额为43.7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3000万元;在硬件投资方面,回答提问的 767家企业的硬件平均投资额为66.72万元,硬件最大投资额为4000万元。网站投资方面,在598家回答提问的企业中,网站建设平均投资额为16.95万元,最大投资额为600万元。与2003年纵向相比,软件投资、硬件投资和网站投资均大幅下降。
人们已经习惯信息化投资大幅上升的情形,遇到这组数据,首先会怀疑是调查统计出错造成的异常结果。特别是在IT界的同类调查显示相应投资上升的情况下,有内行人士提出,按照供求平衡原理,如果企业信息化投资下降,作为供方的信息产业的增长就应放慢,事实是IT业还在增长之中;而且供应商角度的调查也不支持这一结论。
对此,我们有以下看法:
第一,企业信息化投资下降,是不同机构调查相互印证的结论。可以同《报告》相互印证的调查有两个:一是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以下简称测评中心)2005年公布的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结果。500强企业年度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重,从2002年的15.05%下降到2003年的12.20%;二是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完成的《北京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从2002年的1.5%下降到2003年的1.1%。(这两个调查样本和统计口径不同)。这两家调查共同显示企业信息化投资下降,不是偶然的巧合。
第二,需求方和供给方不同角度调查,样本取舍差异,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从样本情况看,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的样本为500家大型与特大型企业,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样本为8000家企业,其中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社科院《报告》的样本是从2400余家样本企业中最后筛选出的852家,大中小型企业各占一定比例。这里说明一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是相互独立的机构,我本人虽然参与两边的工作,但不介入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因此它们的研究彼此是完全独立的。这两家调查在选取样本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立于IT供应方角度,是从IT需求方角度进行调查的,因此样本分布均匀。
反观得出企业信息化投资上升的IT界调查,有可能受供应商市场调查重点影响,不自觉地排除企业信息化的观望行业和企业,造成样本偏离。
第三,信息产业增长,不能成为企业信息化投资增长的充分根据。信息产业增长,固然与IT供应增长密不可分,但与企业信息化投资关联有待检验。首先,信息产业的需求方不光有企业,还有政府、军队、个人等几大需方。不仅如此,信息产业不光有国内需求,还有占外贸出口增长贡献达44%的出口需求。因此信息产业整体增长,不排除其它需求的拉动因素;其次,信息产业分为十几个子行业,其中有许多并不以企业信息化为供给对象,它们的增长与否同企业信息化投资关联并不密切。
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投资下降是一个整体现象,但不排除有些地区或行业上升,有些企业上升。事实上,也正是这些投资需求上升的地方最吸引市场的目光。
从分析来看,不同行业投资额度和增长情况不同,除金融保险行业外,投资额度较大的分别为工业、交通仓储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化投入增长速度快的主要为工业,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51%。
从投入结构看,2002年到2004年,硬件投入下降迅速,所占比重从2002年71.6%下降为2004年的54.7%;软件投入上升,所占比重从2002年14.1%上升为2004年的32.5%;咨询投资比较平稳,所占比重2002年、2004年都保持在12.5%左右,2003年水平较低,为8.5%。
投资下降的正面分析
企业信息化投资下降的统计事实,是2004年中由测评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数据整理中首先发现并汇报上来的。在排除了技术失误可能后,面对相关数字,所有人都很难接受。将投资与各项效益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投资下降,恰与效益上升,出现同步相关。这就说明,投资下降不是一个消极因素,而是企业建设有效益信息化中的一个进步。说明企业开始从盲目投资,转为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的理性方向,进行有效益的信息化投资。
无论是测评中心的数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还是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数据,都一致指向了这一事实。效益上升并不是调查之初的预设,而是投资数据“异常”后的数据再发现。
《报告》结果显示,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企业中,14.4%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1%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7.5%,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为收效不大的占9.6%,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2.9%。与2003年的数据纵向对比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综合效果有很大改善。信息化投资效果的大部分指标都有改善,特别是企业认为信息化投资对于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回答降低企业成本的,从2003年的74%,增长为2005年的83.2%;回答降低材料、在制品、成品库存的,从2003年的64.2%,增长为2005年的79.7%;回答提高交货履约率的,从2003年的72.8%,增长为2005年的76.2%;回答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的,从2003年的68.4%,增长为2005年的74.3%;回答加快资金周转的,从2003年的71.3%,增长为2005年的84.7%。
当然,《报告》的调查结果,有一项与测评中心的结果不同。就是在缩短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上。报告显示回答缩短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的,从2003年的68.5%,降低为2005年的65.8%,而测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是上升的。是否与样本不同有关,留待进一步分析。
总的来说,企业信息化投资趋于理性,是对于信息化形势发展的一个重大判断。我个人及我所在机构认为,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是可以成立的。它意味着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正从国家的号召变为企业自发的选择与自觉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