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民众生活逐步产生极大影响,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包括他们的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各类网络应用率不断提升、线上线下互动频繁。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而得到了极大发展的新媒体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新媒体经济、网络民主、网络意识形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流行语的“火热”就是新媒体影响的表征。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及其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的以大众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的平面媒体而言的,它是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结合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传播与获取信息、构建和维护社交网络、实现多样化网络应用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终端多样化,技术不断更新、应用层出不穷,社交网站、微博、微信、音视频等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
相较于传统平面媒体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而言,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管理、引导较难;二是信息生产、批发、传播渠道聚合为一;三是既有观点又有内容,观点裹挟内容;四是新媒体的传播有路线、有节点、有接收对象;五是新媒体的传播既有点对点、点对面,也可以面对点,面对面。
新媒体的这种传播特点使得当前中国的新媒体日益成为各种思想、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众多网民把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当作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传播各种信息、集聚各种观点、具有重大影响的新型大众媒体。近些年中国城乡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背后,新媒体的身影隐约可见。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流动人口的新认同形成奠定了物质和技术条件。
流动人口的认同困境及新认同的形成
长期以来,作为认同主体的流动人口与作为认同客体的城市及城市居民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乡村与城市不是作为一种职业区分,而是作为一种身份区别在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形成差异化的认同。这种身份区别带给外出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差异化认同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在社会方面产生距离,在心理方面也产生了距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效果开始显现,乡村人口进入资源配置率更高的城市,谋取更高利益并居留在城市。随着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大大缩短。从认同主体层面考察,长期存在于认同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和壁垒开始逐渐消除。除了体制造成的客观限制因素短期内无法改变之外,流动人口自身开始形成新的认同。这种认同既包括对于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也包括对于以新媒体为表征的城市信息获取便捷的认同。
以新媒体助推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形成与融合
2016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这在政策层面为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形成、城市融入的加快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城乡的差距不仅包括生活形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信息鸿沟。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也是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主导因素之一。城市中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流动人口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推动这一群体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形成新认同既提供了契机,也提供了途径。
流动人口远离熟悉的家乡,流入陌生的城市。新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聚集地等。新媒体在消除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差异方面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量的流动人口通过新媒体结交同事和朋友,认识所在城市,获取各种信息,消除孤独感和陌生感。因此,借助新媒体,推进流动人口新认同、实现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有力路径。
流动人口与新媒体的结合,带给当前社会的不仅是流动人口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加、流动人口交友途径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社会治理难度的增加。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流动人口与新媒体的结合,以这一结合为契机,加快推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努力消除行政二元和市场二元给流动人口城市认同和城市融入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