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国家首批城市设计试点 未来的苏州变成什么样?
来源:名城苏州网 更新时间:2017-05-08

近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文件,将苏州与北京、南京、杭州等17个城市列为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苏州被列为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这也意味着未来苏州的城市面貌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城市设计也将更多地向精品化、人文化迈进,将通过探索城市设计,注重“苏式味道”,精细化管理城市各类空间,保护城市历史格局,延续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城市质量。

苏州入选国家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兴奋点在哪?

在讨论苏州城市设计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到底是个啥?将为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国城市数量多、差异大,很多地方对城市设计工作缺乏经验。通过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试点,因地制宜开展城市设计,对避免城市“千城一面”,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据苏州市建设规划部门负责人介绍,像苏州这样融历史文化和江南特色为一体的城市,更应该保留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水乡风貌,把一些地标性的建筑与原有的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协调好,使得既能还原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又能形成现在的城市建筑特色。此次苏州被列为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对于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设计将凸显“苏式味道” 苏州近期有过哪些探索?

去年8月,苏州市规划部门组织开展了多个地块的城市设计工作。其中,苏州古城15、23号街坊东至吴趋坊路,西至环古城河,南至干将西路,北至西中市,总用地面积约56公顷。地处阊门历史文化街区,街坊内有艺圃、武安会馆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设计单位通过强调苏式元素,尊重古城肌理,在苏式传统院落格局的基础上创新建筑功能布局。苏州古城12、13号街坊东至北仓街,西至园林路,南至白塔东路,北至东北街,总用地面积约37公顷。街坊内有平江路延伸段,将平江历史街区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以及忠王府、拙政园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遗迹连接起来。设计单位梳理了原拙政园停车场用地、明清家具博物馆二期用地,注重古城肌理的再编织。

在深化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将13号街坊东北角已拆迁完成的城东新村地块纳入设计范围,共同编织古城肌理,绘制该区域的蓝图。苏州古城25号街坊东至人民路,西至养育巷,南至干将路,北至景德路,总用地约30公顷。街坊内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怡园,以及鹤园、曲园、怡园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遗迹。设计单位通过强调空间的外向性,从城市规划角度提出了古城复兴的策略,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缓解矛盾的方法。在深化设计阶段,进一步注重新兴产业的引入,塑造和提升苏州特色城市风貌,全面提升苏州古城城市形象,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色彩渲染魅力苏州 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

苏州是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著名的苏州园林闻名于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是古苏州这个江南水城的经典色调。

那么,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苏州怎样才能更好的保留自己的城市特色呢?

为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苏州在历史建筑街区应尽量保持其传统色调,以显示其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同时扩大范围,对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要求色调必须与古建筑色调相统一。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建筑是苏州最有代表性的城市记忆,像苏州这样融历史文化和江南特色为一体的城市,更应该保留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水乡风貌,把一些地标性的建筑跟原有的一些历史文化建筑协调好,使得即能还原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又能形成现在的城市建筑特色。

苏州城市面貌究竟将变什么样?“小家碧玉”难掩“大城风范”

下一个“黄金五年”,苏州如何定位自己?《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未来五年,苏州要努力打造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这样的定位,让以往总以“小家碧玉”自居的苏州人激动难抑,对这座古城心生更多期待。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协同各地推进铁路、公路、水运、通用机场等跨区域项目建设,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到2020年,市区轨道交通里程超过200公里,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6%,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

强化城市资源保障供应。强化城市水资源保障供应,不断提高水质质量和供水保障能力。强化能源保障供应,加快建立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应用。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深入推进低碳发展试点城市建设,降低传统能源消耗总量,鼓励低碳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升市容环境质量。确保市容市貌整洁有序,推进城市环境提档升级,着力改善老旧居住区、城郊结合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面貌。提高居民节能环保意识,强化城市居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危机意识,实施节约行为奖励制度,引导城市、企业、居民正确的资源需求导向。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安全防范水平,落实防火、防爆和反恐防范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城市科技备灾、灾情评估、社区综合减灾体系,运用保险参与城市风险管理。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城市设施安全有序运营,推进标准化、专业化的基础设施运营维护。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加快下一代网络建设与应用,推动4G通信网络建设,加强未来网络、5G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关键技术建设。加快功能性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实施数字城管行动,提升基础设施管理、环境监测与市容监管、应急联动与处置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互联互通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