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加快智慧法院建设纪实
来源:人民法院报 更新时间:2017-05-22

从“互联网+”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

——上海法院加快智慧法院建设纪实

       5月17日上午9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中心正在举行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开通仪式。法院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向全场人员演示智能平台的诉讼咨询功能。

   “来,请大家随机问一个问题。”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作出邀请。

   很快,有人举手。工作人员递过手机。那人对着手机问道:“请问,什么情况下我可以提起反诉?”一个人工智能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被告可以提出反诉。”

全场惊叹,掌声不断。

   “今天,是上海法院从‘互联网+’正式走向‘人工智能+’的划时代的一天!”崔亚东微笑着说。

   “人工智能+”让审判体系智能化

   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个子不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类数据打交道。去年他被中国电子政务理事会评为“2016政府网站最佳管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法院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大数据”战略思维,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曹红星所在的团队根据上海高院党组的要求,不断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司法服务、司法公开和法院管理的各个领域。

   2016年12月,上海高院大数据信息系统入选由中央政法媒体联合评选的2016年度“互联网+法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这是我们以司法大数据应用为主线建成的上海高院大数据审判体系。”曹红星通过电脑、手机飞快地向记者演示着各种软件功能。他告诉记者,仅就这个大数据审判体系而言,就包含了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智能化远程审判系统、执行大数据智能管理系统等100余个子系统,法院专网、移动专网、外部专网、互联网和涉密内网实现五位一体,形成覆盖案件办理全要素集约化的信息网络体系。

   而在上海高院另一个全国首创的“移动智能终端办案APP”中,系统为法官提供了办案事务安排、当事人材料与诉求回复等29项服务。法官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就可以轻松实现随时随地处理办公办案事务。

   据统计,自大数据审判体系应用以来,上海法院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1.49万件,审结71.0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4.8%和15.7%,结案率为91.3%。同时,办案时间大大缩短,案多人少突出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16年法官人均办案量为228.39件,居全国法院前列。

   “人工智能+”打造诉讼服务升级版

   “您好,您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进行立案。”当记者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近600平方米的诉讼服务中心时,一位法院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引导当事人。在这家全国收案数排名第一的法院里,记者并没有看到人声鼎沸的场面,出乎意料的是,律师和当事人神色平静,秩序井然地等待着立案。

   “从去年4月份开始,我们每个月有50%的立案案件都是通过网上、ATM机自助、二维码等立案方式解决的。每个案件平均立案时间只有15分钟。”浦东新区法院立案庭庭长童凌对记者说。

   快速、有效、让群众对于法院的司法改革和技术创新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人工智能给上海法院诉讼服务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近年来,上海法院连续打造了三张具有上海特色的诉讼服务“名片”——上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上海12368诉讼服务平台、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

   其中,上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采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诉讼服务中心”模式,通过开发完善电子导诉软件、推广自助立案及扫码立案等智能化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全面配备查询打印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等措施,形成了具有登记立案、导诉分流、法律援助等20余个服务窗口和网上立案、网上查询、网上拍卖、网上调解等30余项智能服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体系,有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问累、跑累。

   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则是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的“升级版”。2013年12月,上海法院成立了全国首家12368综合诉讼服务平台——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启用以来,平台累计提供诉讼服务428万次,日均服务达到300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99%。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将12368诉讼服务平台在全国法院予以推广。2015年7月,上海法院的12368平台获得中国科学院电子政务理事会颁发的“互联网+诉讼服务”专项成果奖。

   今年伊始,上海高院在“互联网+”诉讼服务的基础上,与科大讯飞等公司合作,将“人工智能”植入平台,将平台升级为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

   “我们开发了诉讼咨询、案件信息查询、法院信息查询、联系法官、意见建议等五项智能诉讼服务功能,前三项功能已上线运行,另两项功能也即将开通。”上海高院立案庭副庭长罗健豪说。

   据悉,该智能平台于今年4月至5月16日进行了在线试运行,在此期间提供各类诉讼服务3375次,平台答复正确率始终高于80%,甚至可超越90%。目前平台可以做到24小时提供热线诉讼服务,既节约了人力,又提高了法院服务质量和效率。

   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是上海法院于2014年为律师量身打造的全国首个专门为律师服务的平台。目前,该平台能为律师提供网上立案、网上缴费、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自动推送等5大类24项智能化服务,极大方便了律师执业。截至2017年4月,上海从事诉讼业务的1400余家律师事务所已全部使用该平台,平台访问量累计281万人次,日均3300多人次,通过互联网网上立案7.69万件,律师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立案。2016年10月,该平台被中国科学院电子政务理事会评为“政府网站网上办事类精品栏目”。

   “人工智能+”让未来法院更智慧

   “人工智能带给法院的变化是巨大的。”曹红星敲击着键盘,为记者演示上海法院官网上列明的11个极具特色的司法公开服务平台。

   截至今年一季度,这些平台共向社会公开了112个方面830个信息项,累计发布信息2亿条,日均访问量3万人次。2017年3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在中国优秀“互联网+政法服务”平台综合影响力评估中,被评为“2016年度中国优秀政法网站”。

   “‘人工智能+’让法院实现了司法决策科学化、精确化,大大提升了司法决策水平。”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高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新告诉记者,由于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上海法院已建立了案件审判态势、金融审判、执行工作等6个大数据智能分析分平台,大大提升了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知识发现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为进一步适应“人工智能+”司法分析对人才智力的新要求,上海法院还整合了三级法院的司法智力资源,借力上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力量,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法院新型司法智库——上海高院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司法智库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人工智能,时不我待。目前,上海高院已制定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数据法院”建设规划(2017-2019)》,上海法院“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