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布局标准工作,开拓信息化标准建设新局面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7-05-22

 

近日,中央网信办、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继国务院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文件之后,我国在信息化领域出台的又一重要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当今世界在互联网大潮的引领之下,“现代化”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各行各业都被卷入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占得先机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技术水平和产业能力也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又一重要标准。

互联网时代还需要标准吗?在一些观点中,标准在信息化领域的作用正在弱化,除去通信行业之外,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并不依赖于标准,互联网更是“打破标准”的典型代表。但笔者认为,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标准的引入有其阶段性,在信息化大普及大发展的时代,标准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过去20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新技术主要处在原创期,直至今天新技术、新概念仍在不断涌现,技术原创期需要的是打破常规,标准自然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处在普及推广期的成熟技术需要向各行各业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原有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应用模式,乃至组织管理等都需要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重构,标准将成为构建产业和市场格局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我国在信息化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部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实施了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启了信息化发展新征程。在标准领域虽然也出现了如“华为公司主导5G控制信道编码标准”等一些突破性成果,但总体来看,我国在信息化标准方面仍存在着推进机制不清、技术水平不高、实施效果不佳、国际化能力不强等问题。《指南》的发布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的总体部署。总的来看,《指南》主要旨在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顶层设计高度解决标准机制问题。技术融合、快速迭代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总体特征,这也造成了不同领域、不同层级标准工作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给标准的使用者造成了困扰,而在厘清彼此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又错过了技术迭代的时间节点。《指南》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的指引下,根据信息化领域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统筹协调标准制修订”、“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等明确的要求,为信息化标准机制的优化给出了指引。

二是从标准源头出发解决标准能力问题。信息化标准的制定需要依靠网信企业、专业标准机构、标准组织等多方面力量的协作与配合,缺一不可。《指南》从源头入手,采用应用示范、创新基地、标准评价等方式,力求切实提升网信企业标准意识和标准投入;提高专业标准机构的技术研究能力和产业推动能力,对标NIST、ETRI等全球标准化领域的领先机构;通过市场竞争、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激发各类标准组织的活力。

三是从急需领域入手解决标准落地问题。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指南》针对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信息经济、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军民融合等几个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且标准需求迫切的领域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聚焦重点领域,同时也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同时,《指南》中也强调了通过标准宣贯、符合性测试、考核评估等方式促进标准的落实和推广,让标准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四是与大政方针结合解决标准国际化问题。我国信息化标准一直存在“引进多,输出少”的问题,面对中国在国际信息产业领域地位不断提升的局面,标准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信息化标准“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指南》提出与“一带一路”的重大项目和工程相结合,建设海外标准化示范基地,是实现中国标准能力输出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信息化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大幅提升,赵厚麟当选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众多国际标准组织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对国际标准的主导能力还不足。因此《指南》不仅提出要在国际标准组织中争取更多的领导职务,而且提出在新兴技术领域积极筹建国际标准化机构、联盟或协会,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信息化标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体制机制的优化、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指南》的出台已经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信息化标准工作指明了方向,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标准将成为我国 “网络强国”建设之路上的重要基石。

高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