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发展进程,笔者参加了省委网信办组织相关人员赴西安市、咸阳市、重庆市、贵阳市就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网络安全机制和系统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一、总体情况
通过赴西部地区学习考察,感受和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重庆互联网产业发展。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重庆市开展了行政村通光纤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完成了2583个行政村通光纤的民生任务,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光纤网络全覆盖,实现了行政村4G全覆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三网融合推广实施方案,区县率先实现了新闻频道进入IPTV业务。二是信息基础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以政府系统办公业务网为基础,初步建成覆盖市区两级行政机关、全市所有镇(街)和部分村(社)的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基础网络,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互联互通,支撑23个部门行业应用运行,初步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市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所有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市级部门和所有区县非涉密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截至目前,信息惠民平台网站总浏览量达288万次,独立访客量120万人。社会保障领域。全市发放社会保障卡3300多万张,覆盖人群达99.8%,实现与海南、贵州等6省区的医保跨省漫游,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市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采集了3680万人的登记信息。交通领域。建成主城公交电子站牌工程,实时预测公交到站信息,实现450条公交线路到站信息查询,覆盖率96%以上。教育领域。全市区县基本建成教育城域网,“宽带网络校校通”建成率达87%。医疗卫生领域。市级信息平台已完成18个区县1200余万条电子健康档案和560余万条电子病历数据采集,初步实现在试点地区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共享与调阅应用。三是信息技术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全面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农村信息化稳步推进。全市38个涉农区县有30个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专门信息工作机构,近700个镇乡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农村电商示范起步,全市涉农电子商务平台超过110家,全年农村产品网上零售额超过27亿元。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全市50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组织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全市完成50家重点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试点。四是信息化系统集约化工作稳步推进。要求国有资金部分或全额投资新建(拟建)信息化系统,一律采取购买云计算服务的方式,向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集中。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各级政府信息系统和具有行政审批的信息系统全部迁移和部署到电子政务云平台。
(二)大数据产业,引领贵阳发展速度
全国第一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第一个WIFI公共免费全覆盖城市;第一块大数据公共平台;第一个政府资源开放的先进示范城市。贵阳制定了大数据“345333”发展思路,即围绕回答“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谁来应用”三个问题;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四个理念;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五个层级产业链;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三大业态;实现“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大数据推动转型升级、以大数据服务改善民生”三个目的;分三步走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金融中心”三个中心。
1.打通数据应用最后一公里。政府把大数据交易所作为政府数据开放的出口,利用无偿的数据开放催化产业、活络市场,打通数据到达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路”,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和行业创新创业。政府通过交易所“把脉”市场发展,搜集市场对政府开放数据的需求,从而在合法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政府数据开放,最大程度释放政府数据的价值。此外,政府还可通过交易所购买经过企业处理增值后的更为精准的数据进行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以提高政府施政满意度。从认为大数据就是建服务器和机房的数据中心,到开始思考大数据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问题;从刚开始领导说“我也不太熟悉”,到现在自信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利用大数据……大数据的发展,使原本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边缘、交通闭塞等发展劣势的贵阳,巧妙地转为先天优势。大数据交易所投入使用一年,交易额已经突破7000万元。
2.大数据让贵阳百姓少跑腿。 2014年10月,贵州飘来“七朵云”,由“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智慧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环保云”构成,称为“7+N”云工程。“7+N”朵云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政务云平台”基础,也成了贵州以大数据应用优化流程再造、简政放权、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突破口。“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这是大数据带给当地百姓的“数据祥云”。贵州如今借力大数据,走上云端,数据祥云时刻漂浮在贵州人身边,触手可得。
一是市民畅享新便利。2009年,贵阳市就开始了交通大数据建设,以高清视频监控平台24小时对城区进行车流量数据收集,结合动态地图板等各种道路监控设施及视频查询,形成智慧交通管理系统。贵阳交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建设,开发出智慧行车手机App、信号灯数据配时、交通诱导、可视化智慧调度系统等服务功能,用数据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如果说借助大数据舒缓交通压力是对交通工具的便利,那么利用互联网医院在线就诊则是对市民的利好。2015年5月,贵阳互联网医院业务正式上线运营。通过在实体药店、社区卫生中心、乡村卫生站布置的视频终端及手机App软件,向百姓提供基于常见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远端视频问诊服务,每天有超过500人通过计算机终端或手机进行视频问诊和咨询,累计开出的处方已超过1万多单。
二是农村电商新民生。一直以来,农村是被互联网边缘化的地方。如何打通农村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民也能触网,是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的工程。贵阳有960个自然村,农民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信息,用户通过各大平台购买原汁原味的农产品,这就产生了交易需求,同时积累了交易数据。成功安装了869台的农村电商触摸一体终端机。通过对商铺老板简短培训,他们便可凭借该机器帮助村民发布农产品信息,也可通过连接的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行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走进农村,把藏在贵州深山里的好东西远销中华大地,甚至海外。
三是就业创业新潮流。为支持创业者,贵州做了一个“创客空间”,即把在线跟线下结合起来:在线把资金流、信息平台建好,线下把相关人才的聚集做好。此外针对创业公司刚开始缺少业务的情况,由成熟的大公司帮扶创业公司,将其在国内外接的业务分包、发包到在本地创业的公司,让创客在本地安居乐业,还把“风投”的人才引进来,帮助创业者。上至地方官员,下至普通百姓,他们都乐于跟别人分享自己的“贵漂故事”,也希望在贵州的数据之巅,共享发展祥云。
3.大数据让贵阳“三姊妹”登云驾雾。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贵阳跃居2016年最佳表现城市榜的首位,超越全国一线、二线城市。贵阳,正以其独特的“大数据+大健康”、“山地旅游+现代都市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三大“姊妹篇”组合拳,开启财富的起点。一是大数据+大健康。2016年,贵州经济增速达到10.5%,在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二。贵州经济增速,绕不开大数据。有关数据显示,贵州三大数据部门数据采集、智能设备和电子商务的大数据收入去年猛增44%。贵阳市积极构建“1+N”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积极布局大数据全产业链,完善大数据重点发展业态圈。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的各个环节,在贵阳的大数据沃土上茁壮成长。在核心业态上,贵阳市经开区大数据安全产业园区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在关联业态上,南阴区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等项目已建成运营;在衍生业态上,乌当区远程动静态心电监护网络服务平台等项目已建成运营。贵阳市还成立了贵阳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近年来贵阳市围绕医、养、健、管等方面,加快发展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把乌当建成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率先在大健康领域推进大数据运用。通过大数据与医疗结合改变传统的医疗方式,贵安新区成立了“全球首个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将与企业共建全球首个以医疗影像数据与基因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启全球精准医学诊断时代。二是山地旅游+都市现代农业。贵州,“逢天时”、“占地利”、“得人和”的优势,正在“山地旅游”上大放异彩。据悉,“十一”黄金周,贵州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00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6.57亿元。三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贵阳市提出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行动计划,通过汽车制造等产业,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入了经开区码垛机器人、高新区微流控纳米芯片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等项目。贵阳市依托大数据金融产业园和贵州金融城建设,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大数据金融、移动金融、众筹金融发展。
(三)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咸阳产业转型升级。
咸阳从2011年启动实施了智慧城市建设,从解决条块分割、数字鸿沟、标准不一等难题入手,有效汇集了空间、政务、经济、人口等海量数据,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信息惠民、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1.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一体共建工作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的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突破体制制约。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体制不顺、职能分散、政出多门现象,整合发改、工信、电子政务等相关部门与智慧城市建设有关的职能,形成了一体共建、集中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机制。三是制定规划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咸阳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积极对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委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为下一步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四是整合部门行业资源。全面整合资源,累计投入2.1亿元建设了5300平方米的信息化管理中心、大数据中心、安全中心等基础性、支撑性平台,实现统一运营、统一维护、集约使用,每年可为县市区和部门节约建设资金近2300万元。
2.以人为本、服务导向,突出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从群众关注的“就医难”和“办事效率不高”等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参与感。群众办事“一站通”,以市、县两级网上政务平台和镇、村网上办事工作站为载体,变“人跑”为“网跑”。便民服务“一号通”,整合各类公共热线,创建12345对外电话。公共服务“一卡通”,建立用卡共享和资金清算公示平台,让群众通过一张卡查询、领取惠民资金。和谐社区“一格通”,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单元网格,建设覆盖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网格化和精细化。掌上咸阳“一点通”,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融生活服务、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手机APP平台,实现日常信息查询、服务办理的便捷化。并建立了覆盖市、县、镇、村四级通用的业务软件共享体系,实现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之间非涉密公文传输流转无纸化,远程会议和培训网络化。
3.共建共享、创新应用,推进城市管理方式转变。遵循共建、共享、应用的原则,最大程度开发数据信息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推动城市管理服务方式创新。一是促进数据共享。实现一个数据入口面向群众、一个信息界面服务群众;后端实施老系统物理集中、新系统云端部署,统一运维服务,打通“信息烟囱”,人社、住建、国土、公安等部门实现信息数据联动共享。二是创新治理方式。建设市、县、镇、村四级智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完成病历共享、分级诊疗和医保报销监管等功能,实现卫生医疗精细化管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5年通过互联网采集、大数据分析直接查补税金9亿多元。强化市长信箱、网上问政等平台建设,及时征求群众对民生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规划政策,促进了政府、社会、群众三方城市共治机制的完善。三是提升应急能力。建立了安全生产智慧安监信息平台,提升了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监管监察能力。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网格化系统加强企业自查、事件上报和应急处理,对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体系进行了完善,提升了重大危险源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并拓展大数据在智慧交通、智慧食药监、智慧农业、智慧党建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4.做好“+”号、强化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树立“信息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按照“存量升级、增量优化,横向延伸、纵向拓展”的思路,强化信息化的融合、渗透、牵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启动实施“互联网+”计划。“主动与国内有关IT企业进行对接,已与CEC集团等签署了咸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快建设陕西乃至西部领先的“互联网+”示范城市。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业态。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进苏宁云商等电商知名企业,鼓励电子商务创业,健全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年交易规模突破100亿元,并积极实施“互联网+旅游”。三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抢抓咸阳被列为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机遇,以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经营网络化为重点,每年实施一批企业“两化融合”试点。四是培育新的增长极。发挥电子材料制造产业基础优势,依托咸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显示器件产业园,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联手,加快建设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和制造业聚集高地。
5.多方联动、激活要素,提供智慧建设有力保障。强化政府引导推动,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质、信息和智力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办试点等国家项目,整合信息化各类资金,推广PPP等投融资方式,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智慧城市投融资体系。二是加强人力保障。组建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地方专家、IT企业及政府领导组成的智慧城市建设专家研究小组,定期开展智慧城市调研,摸排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加强评估论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打破人才地域局限,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加强安全保障。完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系统开发,在重点领域试点大数据分析应用,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监测、预警和风险分析能力。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形成较为完善管理体制。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网信事业发展,已形成党政齐抓,上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为推进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动网信机构的建立,省市县三级联通、上下对应的网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贵阳市成立了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还探索在市直部门和区县领导班子中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进一步强化执行能力。
(二)强化政策支撑力度。各地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促进产业科学发展,贵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大数据战略行动为载体,加快形成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型中心城市发展格局。陕西省制定、发布《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西安市印发了《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析和实施规划》等政策文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构筑内联外引、创新驱动、协调优化、集约高效的良好的生态发展机制,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近两年,各地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着力培育壮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下一代移动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贵阳高新区设立了1亿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培育、发展、壮大数据企业;每年设立5000万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大数据企业的培育、引进和交流培训等。西安市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了信息产业专项资金500万元,从2016年起,又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政府投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信息化相关项目。
(四)促进产业聚集与融合发展。各地区不断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围绕各市的发展重点,促进产业聚集与融合发展。一是加强大数据基础产业培育。贵阳市大力推进企业化、定制式、第三方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数据存储、异地灾备和云计算服务,全市数据中心服务器已超过4万台。西安市围绕信息产业园推进国家级人口、林业、财政等重要灾备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大数据处理与云计算服务中心。二是加强大数据新兴产业的培育。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目前交易金额已突破1亿元,接入了政府、互联网、金融等30个行业领域的数据。西安市重点发展软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已形成对日、对美、对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群体。三是加强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各地推进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大数据应用。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等行动计划,利用大数据支持金融贸易和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五)强化数据开放和政府治理。各地以基础数据库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牵引,建设了一大批服务于主要业务的专题和业务数据库,推进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贵阳市结合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全市40家市级政府部门全面开展“数据铁笼”建设。建设数据民生综合平台,实现公共安全、社区服务、教育、医疗等多项民生服务在平台的汇聚,改善民生服务碎片化、服务方式被动等问题。
关于赴陕西重庆贵州等地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下) 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曹国志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职责完善职能,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网信办职能作用,研究拟定全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定位和布局,负责指导、协调、推进全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我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催生新业态,创造新模式,以最大的力度、最优的服务、最强的保障,将我省打造成为大数据产业政策高地、电价洼地和信息资源聚集地。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梳理国家对大数据产业在土地、税收、资金、人才、投融资、研发、知识产权、招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政策兑现落实,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尽快出台我区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企业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奖励和培养,到发挥土地、电价等政策优势以及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企业来我区投资兴业。二是加强服务协调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大数据产业落地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全力帮助项目业主办理各类手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强化监管”的原则,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以股权投资的方式,积极吸引大数据产业发展合作公司和社会资本投入,扩大本金来源,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以市场化运营的模式进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我区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引智保障计划。聘请国内外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本地大数据产业人才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我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行动计划、重大政策研究、相关标准制定等提供咨询、建议,对相关项目的进展、成效等提供论证、咨询;加快引进大数据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和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强我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三)明确发展定位,强化招商引资。结合我省实际,合理规划、有序布局我区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入驻,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现代林业、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领先水平的应用示范项目,各重点行业示范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安全支撑体系,逐步扩大产业规模。
(四)加强宣传推介,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新我区城市品牌的营销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着力宣传我区在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方面的优势,围绕全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为目标,积极引进软件开发、信息通信集成、信息服务等相关企业,着力引进一批物联网应用企业,形成产业链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快城市光纤网络、无线网络、WLAN、乡镇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大兴安岭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全力推进城市光纤网络改造进程。重新布局与调整,从网络的核心、汇聚、接入三个层面进行综合优化提速,重点区域实现光纤到户,城市新建区域实现100%光缆进楼,行政村宽带通达率达到95%,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各类需要,创建模范智慧化光纤城市。二是加快WCDMA/GSM无线网络建设进程。加强重要景区、重要道路、重要行业、重要产业无线网络的覆盖率,2020年覆盖率达到70%。三是推进WLAN建设进程。加大投入力度,实现重点办公场所、交通枢纽等区域的WLAN网络覆盖。
(六)加快“智慧政务”建设进程。智慧政务以信息化的手段协助政府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营造平安、和谐、绿色的城市环境,致力于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府。一是打造“大兴安岭电子政务大厅”。大兴安岭联通将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将行政服务大厅各项行政审批等公共服务事项电子化,并积极支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推进基于政务外网的各项应用,形成了“一个网络、一个平台、一个管理中心”的电子政务模式,使山城居民足不出户就可通过网上办理各类事务,便民的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度。二是推进以大兴安岭行政公署为中心节点。涵盖重要部门及三县四区政府的“云办公系统”,加快开展移动办公应用,推动3G工作手机与各项政务工作的融合发展,有效拓展办公时间和空间,可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掌上办公,对于突发性和紧急性事件有高效和出色的支持,有效地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三是大力拓展警务通、数字城管、数字工商、数字税务、数字药监等政府执法应用。依托3G和光纤网络,为政府执法部门提供实时互动的现场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提升执法部门形象,提高百姓满意度。四是加快平安城市、平安校园、森林防火监控、环保监控、工地监控、饭店厨房监控、景点监控、重点企业监控、店铺监控等城市管理应用的建设力度。基于3G和光纤网络,提供固定移动相结合的综合监控手段,实现城市安防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提升市民的安居满意度,将安全技术防控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七)大力推动“智慧产业”项目实施。十三五期间,我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产业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营模式、运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一是智慧旅游。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将从办公管理、电子商务、导游服务、旅客营销四方面着手,提供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我区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特色突出的高端低碳旅游区。二是智慧商务。打造本地化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本区绿色产品、山特产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网上销售。平台还拟实现对俄贸易信息共享,为漠河、呼玛等边界县城提供全方位经贸信息,提高商机成功率。三是智慧物流。通过GPS车辆定位、3G视频监控、电子物流派单功能通等实现合理调配运力、保障运输安全等功能,助力我区培育发展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快捷高效、经济合理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目标。四是智慧教育。根据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从基础网络、教育门户网站、移动办公系统、平安校园监控、多媒体教室建设及班班通、网脉网等教育资源平台引入方面着手,提供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八)全面推进“智慧民生”工程建设。智慧民生利用信息化应用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提供周到、方便、安全、贴心的信息化应用,共建幸福社会,创建幸福安康的民生。一是智慧计量。利用网络对家庭和工商用户的水、电、气、热使用状况进行实时采集和远程监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为政府管理、统计、分析能源使用情况、合理调配资源使用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智慧交通。为各类车辆提供车辆定位、车辆监控、超速报警,运输里程、油耗控制、防盗等一系列车辆管理功能,提升政府部门监管能力,更好地服务大众。三是智慧医疗。基于3G和光纤网络,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实现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功能。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方便山城百姓。四是居家养老。通过建立居民养老档案和呼叫中心平台,结合社区服务保障,为呼救老人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同时还提供生活帮助、主动关怀等居家养老服务。五是食品安全。通过条码和RFID芯片,实现全区食品行业从种植、养殖、运输、生产加工全过程监控和溯源。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能够根据溯源对食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六是智慧安居。安排好4G、光纤网络的接入及平安社区监控等项目的实施,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满意度。 (九)大力支撑“智慧林业”建设。智慧林业是指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型。一是智慧林业立体感知体系。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林区无线网络、林业物联网等,为智慧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二是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以中国林业基础数据库和现有资源监管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大兴安岭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监管、湿地资源监管,为国家和大兴安岭提供从宏观到微观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准确掌握林业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实现对林业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监管。三是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大兴安岭野生动植物进行感知,并对数据进行灵活高效处理,以提高野生动植物监测、管理、保护和利用。四是智慧林业产业工程。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促进信息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