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7-06-19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7年6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为推动我省信息化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73.25,升至全国第11位。

1.信息化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政策文件,出台了《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宽带安徽”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为全省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到2015年底,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972万户,普及率为80.9部/百人;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887.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3671.8万户;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3463.7Gbps;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15.2万个,其中3G基站达到5.3万个,4G基站达到6.3万个。

3.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年产值达2807亿元,年均增长30.8%;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327亿元,年均增长31.1%。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光伏、LED形成竞争优势,集成电路聚焦突破成效明显。量子通信、铁基超导、频谱分析等技术领先全国,一批军工电子产品为国防和航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智能语音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第一。中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园暨“中国声谷”、中国(合肥)软件名城、云计算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公共安全产业园等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建设。

4.两化融合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4.64、升至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21%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迈入两化融合集成应用阶段。两化融合贯标工作扎实推进,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定数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创建省市两级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广泛引导企业对标开展两化融合建设,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41户,实现制造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普及率超过90%。将合肥打造成为国家两化融合试点市。

5.电子政务应用深入拓展。电子政务外网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横向联接省直部门。全省政府网站信息发布更加高效,互动回应更加及时,公共服务更加完善,跨部门综合业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由单纯的信息发布、办公支撑向协同治理、整体联动转变。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措施,电子政务规范化不断提升。

6.社会信息化应用明显加快。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5462亿元,网络零售额达659亿元。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取得明显进展,贫困村宽带基本普及。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基本实现“校校通”,“无线校园”建设加快。一些地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基于政务数据共享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建成个人住房信息、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等跨区域数据交换平台。“数字法庭”、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通”等便民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4272万人。

7.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已有50家网络信息安全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向社会发布了第一批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推荐名单。搭建了多个信息安全服务平台,为全省提供信息安全规划、优化加固整改、安全运维、应急响应、灾难备份等服务。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电子认证工作的意见》,社保、卫生、住建、税务等部门共发放31万余张数字证书。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在钢铁、有色、石化、装备等行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二)“十三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涵正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互联网成为克服经济持续低迷、驱动产业创新变革的先导力量,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打造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发达国家竞相将信息技术内化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科技等方面融合发展,带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

从国内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成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大数据成为重要战略性资源,云计算成为核心竞争手段之一,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快速演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加速,信息经济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从省内看,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支撑力量。当前,随着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深化打造,技术、平台、金融、政策四大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以及“三重一创”、制造强省建设等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迎来更广阔的空间,新动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

同时,我省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化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作用发挥不够,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少全国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产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落后,区域、城乡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数字鸿沟”仍未消除;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不高,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交换、整合、共享以及开发利用水平偏低,“信息孤岛”仍然存在;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沉淀在政府层面的数据资源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亟须形成多元共治、各方参与的市场机制;项目、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网络安全技术和产业发展滞后,网络安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信息化引领五大发展、构筑竞争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以信息化促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窗口期,是信息技术从跟跑并跑到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激烈竞逐期,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旧动能充分释放的协同迸发期。必须认清形势,统一认识,瞄准全球,着眼长远,保持战略定力,加强统筹谋划,主动顺应和努力引领新一轮信息革命的浪潮,全面开创我省信息化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惠民为宗旨,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全省战略、全球视野发展、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宽带安徽”建设,积极服务“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等全省重大战略,着力推进新兴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着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障应用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新动力培育能力;着力健全信息共建共享体系,提升协同服务能力;着力加强改革创新和安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发展,让信息化更好造福社会和人民,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智慧安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水平跻身全国前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跃升,网络智能化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信息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数字鸿沟明显缩小,数字红利充分释放。信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提供坚实支撑。

——建成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应用体系。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协同和开放水平大幅提升。统一规范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全面建成,实现政务云平台业务应用承载率50%以上,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承载率80%以上,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60%以上,电子政务总体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面向企业和公民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惠民信息化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高地。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90以上。信息经济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5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千亿元,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3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2500亿元。

——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兆比特/秒(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30Mbps。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300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渗透率和光纤接入用户占比大幅上升。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力争达26000Gbps以上。5G试验网、试商用网络成功启动。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规模商用,涵盖应用、终端及网络。

——建成法治、诚信、规范、健全的信息化保障体系。网络空间法治化加快推进,严格执行网络空间法律法规,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全面加快,数字证书持有量突破200万张,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保护,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打击,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为支撑的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基本完善。

“十三五”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年

2020年

总体发展水平

信息化发展指数

73.25

90

信息资源建设

网民数量(万)

2395

>4000

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887.9

1300

移动互联网用户(万户)

3671.8

4000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

100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

30

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双向化率(%)

84

100

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Gbps)

3464

26000

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

4232.6

4650

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68.9

75.7

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率(%)

/

100

城镇光纤覆盖率(%)

/

100

行政村光缆通达率(%)

/

100

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

2807

5000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亿元)

327

1000

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亿元)

/

2000

省内信息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133

330

电子政务

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

100

地市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

100

县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

100

政务云平台业务应用承载率(%)

/

>50

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承载率(%)

/

>80

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

/

>60

数字证书发证数(万张)

31

200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

84.64

9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

50

75

制造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0

55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亿元)

5462

13000

网络零售额(亿元)

659

2500

农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亿元)

/

900

公共服务

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站数量(个)

/

13000

宽带网络校校通(%)

/

基本实现

优质资源班班通(%)

/

基本实现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

基本实现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

4272

5714

数字文化资源总量(TB)

/

200

三、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统筹实施“互联网+”行动、“宽带安徽”,整合集中资源力量,紧密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等建设,以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发展新格局、构建发展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释放发展新红利、夯实发展新基石等为主攻方向,着力在引领创新驱动、促进均衡协调、支撑绿色低碳、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共建共享、主动防范风险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全面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数字动力引擎。

(一)积极推广,加速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1. 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各类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顾客对工厂(C2M)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应用,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云资源和云服务,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推广两化融合评估诊断、贯标评定工作。

专栏一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程

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服务企业与通信运营商打造面向全省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平台体系,支持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能源、原材料等行业骨干企业打造工业云平台,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供应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

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支持通过合资合作或并购等形式,成立新的经营主体,推动产品革新、模式创新和业务转型。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实现技术、设备和服务的共享,形成基于网络、数据驱动的线下资源线上配置的新型生产方式。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在制造、营销、物流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生产流通的高效协同。

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新模式。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等领域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开展网络协同制造示范,实现上下游制造企业的信息共享、实时交互,以及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与协同优化。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大规模定制模式。在工程机械、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试点,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

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制定装备智能化改造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重点、路径、方法。在家电、电子、机械、食品、钢铁、石化等领域加快实施“机器换人”,实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试点,在500家规模以上重点制造企业推广应用5000台以上工业机器人。积极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等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建成数字化车间450个、智能工厂80个。形成150个以上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重大智能装备;打造5个以上融合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知识更新培训等专项行动,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栏二  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程

以农村“网络”全覆盖为基础,整合安徽农业信息网站群、安徽省12316服务体系、安徽农业物联网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全省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开展12316标准化改造为重点,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强化对普通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农技人员及专家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强化信息对接,建立动态修正机制,逐步实现服务的精准投放。强化服务队伍建设,健全信息服务团队,全面整合涉农热线和投诉举报电话、服务网站、短彩信系统、微信微博等公众传播平台和服务资源,推动12316信息服务与农技推广、村务公开、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等服务体系的融合。

加快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积极培育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网络化发展。以信息惠民和信息消费为突破口,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传统服务业现代化,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鼓励旅游、医疗健康、教育等行业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推动面向个人用户的互联网服务普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构建繁荣健康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网约车、慕课等分享经济新模式规范发展,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

专栏三 电子商务提升工程

积极培育电商主体。大力培育本土电商品牌企业,支持中小电商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家电、汽车、能源、原材料、食品、农产品、中药材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服务领域电子商务平台。

全面推进电商应用。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对接电商平台,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打造一批知名网络销售品牌和网上电商企业。普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建立与安徽产业特色相适应的工业品网络零售和分销体系。引导传统服务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互动,鼓励拓展智能消费和绿色消费。

完善电商基础设施。统筹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仓储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建设,积极发展产地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和定制配送等冷链物流。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合理规划物流(快递)配送车辆通行路线和货物装卸搬运地点,推动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专业化发展,鼓励邮政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整合农村物流资源,建设改造农村物流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网点。

构建电商服务体系。推进省、市、县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健全“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商站点”模式,积极培育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和运营平台。大力发展网店建设、营销推广、售后服务、代运营等电子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2.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大力推进基于“云、管、端”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等云计算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在政府管理、民生服务和企业生产中的智慧应用。推进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促进海量数据存储与挖掘、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发展,提升第三方大数据技术服务能力。推进物联网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商贸物流、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民生服务等领域应用,鼓励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智能家居、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应用快速增长。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通、旅游、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公安、司法、扶贫等便民服务,依托移动互联网广泛覆盖和精准定位等优势加快向街道、社区、农村等延伸,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移动新媒体深度融合,精准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生产提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综合信息文化服务产品。

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打造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为主体的“屏—芯—端”核心产业链条,建设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关键配套环节突破,大力发展新型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基础产业。促进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型智能硬件、太阳能光伏等绿色节能电子产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量子通信、高端信息设备、智能传感器、北斗导航和低空通航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做大做强国家软件产业园以及动漫游戏、数字出版、信息外包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业态创新示范区。打造“中国声谷”,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语音产业发展示范区域。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新型人机交互、新一代感知、轻量级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智慧家居、健康医疗电子等新兴应用领域发展。支持北斗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

专栏四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实时数据动态采集技术,高吞吐量存储、关联式存储等数据存储技术,以及大规模并行技术、多元异构数据聚类融合技术、虚拟仿真建模技术等,增强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能力。突破终端环境语义建模、视觉理解、单机智能分析与控制、区域协同等技术瓶颈,提升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满足复杂环境对快速响应、移动支持、人机交互、分布式协同等需求。加强工业企业和数据服务企业的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研发自主创新的云操作系统、通用型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工具,以及过程控制、嵌入式控制、系统集成等工控软件,加快发展面向工业应用的智能硬件产品。加强光纤传感技术、自组网技术、传感器核心芯片设计等技术研发,力求在物联网技术核心领域逐步突破。推动信息服务企业、电信企业、终端厂商、设备制造商、基础软硬件企业等上下游融合创新,加速移动互联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

加快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合肥京东方10.5代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电子基础等重点领域发展,打造以合肥为引领,以芜湖、蚌埠为支撑,辐射带动全省多地电子信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形成1-2个国内外水平先进、总量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中心,加强高效新型太阳能电池、建筑用光伏构件、逆变控制系统、并网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光伏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重点突破量子通信产业化关键技术,建设引领全国的量子通信产业基地。加快布局安全电子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安全电子创新及应用中心。

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品牌,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企业群体结构。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加快升级,支持企业向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演进。加快推进合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搭建产业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产业集群,推动重大项目引进和产业聚集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品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新体系。打造“中国声谷”,以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为抓手,发挥产业先发优势,布局“互联网+、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移动健康”四大产业方向,打造集芯片、终端软件、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3.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和服务转型。

促进社会治理与服务信息化。全面服务党的建设工作,推动“互联网+党建”,支持党员信息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党员教育和监督执纪问责信息化平台等建设,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协同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深入应用,提升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推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法院”“智慧检务”等模式。

专栏五  信息化创新社会治理工程

加大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投入,扎实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以公安110指挥中心为龙头,以立体化、数字化为方向,以专职治安辅助力量、视频防控系统、治安卡口、网络社会管控平台四个重点项目为基础,以构建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等治安防控“六张网”为基本框架,努力构建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提升整体防控能力。

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支撑,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为索引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信息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以及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利民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广智慧社区便民服务,深化智慧消防、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菜篮子等智慧应用。打造面向社区电子商务、医疗健康、旅游住宿、社区家庭、消费娱乐、网络购物、在线支付、自助终端等民生领域的云应用服务,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用延伸至社区、家庭和个人。

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双创”服务平台。支持各地利用现有条件,整合互联网资源和行业资源,不断创新和完善保障功能,加快网络众创空间和创新型孵化器发展,提供设计、测试、生产、融资、运营等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创新创业主体开放技术、管理等资源。鼓励创业群体围绕互联网跨界融合发展需求开展创业活动。培育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

(二)互联互通,提速增效,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1.加强“宽带安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光纤网络建设,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严格执行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有关标准、规范,确保新建小区光纤到楼入户,加快老旧住宅建筑群驻地网络光纤化改造,满足用户接入需求。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整合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资源,建设覆盖全省的地面数字电视网,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快建设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市和部分县(市)建成区内重要公共区域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扩大移动通信覆盖范围,鼓励移动用户向4G迁移,提升移动宽带速率。推进5G试验网的建设和试商用进程。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进一步推动我省量子通信产业应用,通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政策扶持以及产学研用等业界的共同努力,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小规模试验网。

2.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按照国家三网融合工作总体部署,推动双向进入业务快速发展。鼓励电信企业和广电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按照“成熟一个、许可一个”的原则,积极开展双向进入许可申报。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OTT)、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数字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推进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探索三网融合下党管媒体的有效途径。加快建设省级三网融合监管平台,全面监管三网融合视听业务。加快制定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网络、业务、信息服务相关标准,优先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相关标准,保障三网融合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

3.加快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国家网络扶贫工作部署,完善电信普遍服务,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在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普及。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及应用体系,普惠优质医疗资源。加快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管网、无线城市、智慧水利等建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积极探索城市智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PPP模式。引导和推动电信企业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流量资费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性价比。鼓励电信、广电运营企业开发养老、医疗、文化等宽带应用产品,研发和推广特殊人群专用的无障碍信息终端和应用工具。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统筹推进全面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和网上中国社会主义理论阵地建设,提升网上信息服务能力。

专栏六 网络提速降费工程

推动电信企业降低宽带资费。引导和推动电信企业落实国家关于降低网费的相关要求,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调整资费结构,推出流量共享、流量不清零、流量交易等创新服务,降低单位带宽价格和流量价格,提升性价比,让广大用户得实惠。

引导电信企业改进服务。积极引导电信企业加强生产和生活服务应用的创新,适应“宽带中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要求,大力提升宽带网络支撑保障能力,广泛参与行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宽带网络提速降费与扩大应用的双向互动格局。

(三)开放共享,强化安全,着力增强信息化保障能力。

1.实现资源开放和共享。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工作,建立健全全省政务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数据采集形成机制,推动政府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探索市场主体利用公共信息创新社会服务的新模式,拓宽信息服务渠道。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公益性数据资源开放项目,推动社会数据资源流通,加快形成数据交易市场。统筹省内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

2.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网络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联动等网络安全制度,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防护能力建设。做好信息系统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规范和加强信息安全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监管,深入推广数字证书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实现互联网数据资源的安全存储与灾难备份,加快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全覆盖。加强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推动党政部门采购使用通过网络安全审查的云计算服务。培育网络安全品牌和骨干企业,加强自主可控安全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整合民间网络安全技术力量,共同增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力量。落实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重点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和关键设备评估和安全检查制度,建立安全漏洞信息发布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维护网络文明。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

专栏七  关键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平台。积极推进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整体提升安全防御能力,强化安全监管、综合防护的技术手段支撑,全面提升我省网络安全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党政机关信息安全防护。积极利用新技术提升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切实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要求,做好党政机关网站定级、备案、建设、整改和管理工作,加强党政机关网站移动应用安全管理,提高网站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

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水平。制定完善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处置权限,落实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强化技能训练,开展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重点行动

(一)网络技术提升行动。

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大幅增强网络质量和安全性能。加快推动内容分发网络向大容量、广覆盖、智能化演进,不断增强网络流量承载和分发能力。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升级。提升网站服务能力,增加主要业务应用带宽配置,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网络流量高效疏通,持续改善用户上网体验。

加快建设移动宽带通信网络。持续加强城镇地区移动宽带网络深度覆盖,着力开展4G网络的建设、优化工作,以覆盖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景区、大型公共区域等重点场所和覆盖集镇、行政村等农村地区为抓手,全面扩大我省4G网络覆盖范围,切实保障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上网速度明显加快,网络资费明显降低。促进频谱资源高效利用,积极构建低频LTE网络。推进5G网络研发与应用,大力支持5G标准研究和技术试验,积极推动试验网、试商用和商用网络建设步伐。

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接入网、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适度超前实现全面支持IPv6,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稳过渡。鼓励电信、广电运营商推动大规模公共网络、移动互联网业务向IPv6平滑演进和过渡,鼓励互联网企业及用户开展IPv6升级改造工作,逐步引入IPv6新业务,实现IPv4与IPv6主流业务互通。加快重要信息系统基于IPv6的升级改造。

(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统筹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实施安徽云计算产业创新发展计划,培育骨干企业,统筹推进“一中心两基地多园区”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区,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配套产业群。

全面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引导省内各区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结合科研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

推进北斗系统建设与应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北斗系统建设、产业、应用等各层面发展,推动北斗产品在交通、测绘等重点领域应用,促进北斗导航产业链发展和完善。

(三)数据资源共享开放行动。

推进政府基础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公共服务、社保联查、综合治税、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商事制度改革等业务应用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府基础性数据、互联网数据和部分商业数据进行处理,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政务数据统计和挖掘分析服务。

建设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个人、法人、涉密、非涉密等不同维度梳理整合数据,建成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优先开放无争议、惠民生、易开放的高价值数据,逐步推进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金融、教育、气象、文化、地理、科技、环境、体育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推进社会信息资源有序共享,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维护市场正常秩序,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在民生服务、公共事业、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促进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使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民众。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

推进省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推动电子政务数据中心集约化发展,构建省市两级政务内网云和政务外网云平台,推进省、市、县三级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涉企收费监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权力全流程网上公开运行,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型政府服务模式。

提升政务公开水平。加快政府信息公开网和政府网站平台整合,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全面提升我省政府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办事、公众互动交流、回应群众关切等方面的作用。

实施政务领域信息惠民工程。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公共安全、社会信用、市场监管、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养老服务、税收征管、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依托电子证照体系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拓展网络服务新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办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实现网络问政常态化。发挥百姓热线、网络信箱、网络留言、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密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充分依托博客、微博、微信、网上社区等形式,构建起重视网络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主动式公共服务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

(五)美好安徽信息化专项行动。

加快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推进能源网络与物联网之间信息设施的连接与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园区和城市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支持能源企业开展生产监测、管理和安全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系统建设,普及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能源大数据技术运用,促进多领域能源大数据的集成融合和共享。建设覆盖能源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全省能源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政府对能源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科学决策水平。鼓励能源生产、服务企业和第三方企业投资建设面向风电、光伏等能源大数据运营平台,为能源资源评估、选址优化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探索能源互联网交易新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电力直接交易平台功能。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按照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原则,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汇集各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实现监测数据集成共享。

发展绿色生态服务。基于全省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强环境数据的汇集、整理、分析,实现开放共享。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推送服务,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废旧商品回收信息平台,创新回收模式,推动废旧商品回收由传统“走街串巷”向线上回收线下物流融合发展转型。

(六)网络扶贫行动。

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持续加强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光纤覆盖率和接入速率。完善4G网络在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到2020年,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鼓励电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鼓励电信运营商针对贫困地区推出优惠资费套餐,精准减免贫困户的网络通信资费。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电商平台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建设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向国家级贫困县倾斜,支持和帮助贫困县开设电商平台。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将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拓展群众投资理财渠道。

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县、乡、村各级干部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网络技能培训,丰富网络专业知识。加强贫困人口互联网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组织电信运营商、电商平台、终端制造厂商开展面向贫困户的网络技能培训。加强网络扶贫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就业创新。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人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作用,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和网络技能培训,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网络扶贫队伍。

提升农业服务在线化水平。加快建设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全面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建成并运营县级信息进村入户运营中心,围绕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提供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推动电信运营商、生活服务商、平台电商、金融服务商、系统集成商、信息服务商等参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健全政府与运营企业的合作机制,构建省级统筹、县为主体、村为基础、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动网络公益扶贫。动员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网络公益扶贫。组织广大青年团员、在校学生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参与网络公益扶贫。推动社会扶贫组织、互联网企业成立网络公益扶贫联盟,利用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公益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出扶贫项目。

(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制定《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布局。整合城市基础空间、人口、法人、建筑物等基础数据资源,搭建统一技术架构、数据结构、应用模式、业务流程、标准交换格式、安全保障机制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推进城市感知网络建设。建设涵盖重要部门、行业、领域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网络和共享平台,深化视频图像信息全方位应用,构建视频防控安全保障体系,满足社会管理、治安防控、道路交通等城市管理应用对相关数据的需求,着力打造“平安安徽”。

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对城市道路占挖、渣土车辆、景观亮化控制等系统实行协同管理。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化信息技术,保障市政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运行安全。2017年底前,市县全面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设区城市基本建成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八)繁荣网络文化发展行动。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搭建全省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技术平台,推动数字文化服务一体化。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挖掘安徽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安徽特色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建设文化遗产数据库,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站建设,鼓励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创新管理与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接入服务。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广电、电信双向进入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推进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提升优质内容集聚和投送能力。加强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站)、监测台(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推进全省直播卫星、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建立全省应急广播体系,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具有正能量的安徽题材、安徽元素的优秀作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九)“互联网+”教育普惠行动。

提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建成高速互联校园网络,继续提升学校接入带宽,优化有线校园网络,鼓励推进“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终端配备和升级改造力度,鼓励开展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深入推进资源平台常态化应用和创新性应用,实现共建共享。继续推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健全完善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精品课程库、优秀教师教案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网络教育教学模式。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标准,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电子政务系统、教育门户网站以及学校电子校务系统,建设全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教育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动态监测,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十)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行动。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及应用体系。依托医共体或医联体,建设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结合影像、心电、病理、检验、诊疗等云中心,开展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等远程医疗应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发挥大医院技术资源优势,不断拓展远程医疗的服务内容,构建就医新秩序,促进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共享调阅,实现医共体或医联体内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为全体居民享受便捷、高效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

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安徽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系统,构建安徽省全民健康信息网,发行统一的居民健康卡,构建一卡通行的就医环境。完善全省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实现医疗信息惠民便民。搭建全省医疗保障平台、分级诊疗平台和综合监管平台,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双向转诊、院前急救、药事服务等系统应用。整合一体化的健康服务,促进全民健康管理信息化。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建立跨部门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估监测,加强居民健康状况等重要数据精准统计和预测评价。综合运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医院评价体系。推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构建临床诊疗辅助系统。推进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完善疾病敏感信息预警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依托省会合肥建设健康大数据中心,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支持研发健康医疗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高端医疗设备及可穿戴设备。鼓励智能语音、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等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支持基于生物和信息技术的新的诊疗科研等创新,推进基因芯片与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和疾病预防检测方面的应用,推动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信息化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规划职责分工,分解细化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完成时限,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政策,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定位,扎实有序推动信息化发展。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推进信息化发展协调职能,确保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有序推进各项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重点行动,跟踪督促本地区的规划实施工作,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考评情况。

(二)完善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和迭代创新的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和行业信息壁垒,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企业创新主体、研发主体地位。加大信息化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数据交换市场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随机抽查等事中事后监管,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施企业信用信息依法公示、社会监督。推动建立信息化领域信用管理机制,建立诚信档案、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强网络资费行为监管,严格查处市场垄断行为。研究探索适应网络融合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统一监管制度,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为重点,加快转变监管理念。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及交易系统,建立政府采购信用评价系统,加强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网络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利用现有的“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等政策资金和重大专项渠道,大力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技术试验验证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信息化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引导非国有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支持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包括基础性标准制定、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互联网公共服务场所建设、人员信息技能培训、跨部门业务系统协同和信息共享应用工程等。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信息化企业信贷投放。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积极投入信息化发展。规范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试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吸引海外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参与我省信息化建设。完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制定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特别是主要贡献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聚焦信息化前沿方向和关键领域,加快引进信息化领军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施特殊政策,精准引进省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建立健全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信息化前瞻性、全局性问题研究。在全省企业大力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支持学校、社会等第三方培训机构和电子商务园区及企业开设电子商务培训课程,创新线上电子商务学习模式,普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知识,培育电子商务人才。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军队院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开展信息素养培养,加强职业信息技能培训,开展农村信息素养知识宣讲和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提升国民信息素养。

(五)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实际,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标准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标准研制能力,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有所突破。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数据开放共享、产权保护、隐私保护等相关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加快网络安全标准能力提升工作,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加强我省网络安全标准专业队伍建设,建设网络安全标准验证和检测平台,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信息共享和实施情况跟踪评估机制。

(六)加强合作交流。

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依托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增强省会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全省内外协调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我省网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集聚国际化人才等方面不断突破,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积极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区域信息化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数据产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融合和信息经济协同发展。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序号

重点工作

责任单位

1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组织实施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工程。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安监局、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组织实施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工程。

省农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旅游局、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省政务服务中心、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组织实施电子商务提升工程。

省商务厅牵头,省推进“电商安徽”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5

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应用,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网信办牵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局、省政务服务中心、省扶贫办、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国防科工办、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深入应用,组织实施 “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

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省电子政务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推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

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9

组织实施信息化创新社会治理工程。

省综治办牵头,省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双创”服务平台。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加强“宽带安徽”建设。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宽带安徽”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加快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组织实施网络提速降费工程。

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扶贫办、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实现信息资源开放和共享,组织实施数据资源共享开放行动。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电子政务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组织实施关键领域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省网信办牵头,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组织实施网络技术提升行动,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加快建设移动宽带通信网络,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

省通信管理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组织实施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统筹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北斗应用设施建设。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国防科工办牵头,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组织实施美好安徽信息化专项行动,加快构建“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展绿色生态服务。

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环保厅牵头,省公安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委、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国资委、省气象局、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

组织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升农业服务在线化水平,推动网络公益扶贫。

省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牵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组织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城市感知网络建设,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

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网信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监局、省证监局、省测绘局、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组织实施繁荣网络文化发展行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省文化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组织实施“互联网+”教育普惠行动,提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质监局、省通信管理局、省国防科工办、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组织实施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行动,推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应用,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市、县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