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制胜机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17-06-22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倾向性,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知、情、意三因素。心理战作用机理是以有效的信息刺激引起预期的心理反应,进而引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改变,从而促进预期目标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制胜机理是分析目标对象的心理结构,攻其心理支点(知、情、意),破坏其心理平衡,以达到小战大胜或不战而胜的目的。

攻其“知”改变其态度

攻其“知”是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利用目标对象认知特点,对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影响,以促成其态度和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攻其“知”按序展开:首先,选目标对象心理权重最大之处,让目标对象出现心理失衡。其次,根据目标对象变化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影响和改变目标对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再次,通过发送威慑信息、离间信息、欺骗信息和虚假信息,迫使目标对象心理失衡进一步加大。心理制胜是通过引领目标对象的“知”,让目标对象对先前的“知”进行重新评价,再引起“情”的变化,来实现小战大胜的目的。譬如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海空作战力量对南联盟的能源电力系统、交通枢纽、通信网络、作战指挥中心、雷达等421个支撑战争和作战体系“节点”目标进行了摧毁或严重破坏。同时,美军利用各种传媒进行攻心宣传,渲染美军军事行动的决心和威力,南联盟军民心理失衡加大,其态度和行为发生巨大的转变。科索沃战争刚开始时,民众义愤填膺,他们胸前画上十字线,聚集在某建筑物上,指着天上飞机说:“来炸我吧……”后来,当南联盟“节点”目标遭到毁灭性打击,攻心宣传产生了倍增效应,再也没人挂上十字靶标到标志性建筑物上静坐了,人们的心理防线出现了崩塌。

伐其“情”诱导其行为

伐其“情”是指利用目标对象的情感特点,对其实施情感诱导,减弱他的士气积累,使其情感降低或阻碍正常认知的进行,从而削弱目标对象的战场抵抗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感反应强烈特别是应激状态下,行为和理智失控,甚至会违反常规,铸成大错。英国心理战理论家弗雷泽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心理战宣传都要着眼于情感体验,如果在某一心理战信息中缺乏首先用于影响人情感的内容,那么,此心理战便不能称为成功的心理战。哈伦·厄尔曼在《震慑与畏惧——迅速制敌之道》一书中指出:“如果把高精度武器与心理战和电子信息战结合在一起,就能使敌人产生绝望感。”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伐其“情”从以下方面着手:如增大精确制导武器在作战中使用的比例。因为武器精度提高1倍,杀伤力会提高400%,火力越强越能取得肉体、精神和心理压制的效果。剥夺目标对象战场睡眠,进而可直接导致目标对象体能加速损耗,记忆力减弱,准确性变差,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急剧下降。隐身兵器和新概念武器大量投向战场,可使目标对象的战场适应能力变差,出现感觉迟钝、思维紊乱、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触发心理畸变。如伊拉克战争,美军把战场伐其“情”纳入整个作战系统之中,让伊军始终处在高度紧张和极度疲惫之中,降低对手作战效能。伐其“情”反作用“知”,“情”会降低或阻碍“知”进行,使目标对象做出错误判断,进一步丧失整体作战能力,以实现最佳心理攻击效果。
转其“意”控制其决策

意志是人们努力克服困难达成的心理品质,意志会影响认知,认知会引领情感。转其“意”是指向目标对象的意志施加影响,通过意志来控制目标对象的决策。转其“意”分层实施:对决策层转其“意”,需了解决策者的成长历史、思维方式、个性特征、作战经历、所属派系和彼此之间的矛盾、恩怨等情况,决策层如失去对作战形势的评估,失去对军队的直接指挥,则易出现焦虑、恐慌、患得患失“失态”现象,决策者作战意志将受到控制。对作战指挥层转其“意”,需熟悉作战指挥层的指挥能力、友邻关系、训练水平等因素,指挥层对战场态势无法判断、命令难以下达、战法难以运用,作战指挥层就会出现恐战、怯战、意志动摇,导致作战任务无心无力完成。对民众层转其“意”,主要是让民众内部出现厌战、反战情绪,无法同心合力,凝成一股绳。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运用信息封锁、信息欺骗、信息饱和、信息干扰等方式来攻击或干扰敌“意”,让其力量缺乏支撑,后备资源得不到保证,战场变得陌生、复杂,生命无法得到保障,进而争夺“无形”战场心理控制权。有形控制是对领土的有形占领或摧毁敌人的能力,无形控制是用来操纵目标对象的看法和意志。从有形战场到无形战场都是围绕心理控制权而展开,因为心理控制权是战场最高控制权。

破其“力”瓦解其团队

破其“力”就是对其团队分化和瓦解,促使其内部相互猜忌、离心离德,出现分裂,无力应战。团队的凝聚力就是团队内成员从心理上所产生的一种趋向一致的向心力量。它是团队的一种间接的、内隐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明确的集体目标、统一的作战指挥、相互的信任关系和较强的内部向心力。心理学家认为,要把群众聚合成有战斗力的团队,至少需要5个心理“焊接点”,即:一致认同的目标、强有力的领导、共同遵守的规范、流畅的沟通渠道和合理的报偿。譬如,可以通过夸大敌方阵营各方利益的冲突、揭露其战争目标的虚假性以打击其目标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制造丑闻来丑化其领导人以削弱其领导力等。

破其“力”主要措施:一是制造虚假信息,捏造事实,诋毁决策者的形象,旨在离间其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制造社会动荡,削弱其团队的内聚力。二是对决策者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利用萨达姆疑心重的心理特点,诱使萨达姆在开战前怀疑身边的亲信,血洗大批中高层指挥官,削弱和瓦解了伊拉克核心层力量。美军心理战人员对萨达姆在电视讲话时眨眼的次数也进行了量化分析,当达到每分钟15次以上,就表明此时萨达姆的心情处于不安状态,讲话真实性很低,甚至是在撒谎。三是实施分层攻心。伊战期间,美军把萨达姆政权中的上层人士划分成“萨达姆死党”、“骑墙派”和“反对派”,在掌握不同层次心理特点基础上,美军采取金钱收买、情感笼络、威逼恐吓、断焊融点等战法,促使大批伊拉克高官消极抵抗,自我保全。四是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实施网络心理攻击。向目标对象发送电子邮件、传真、手机短信甚至呼叫其私人电话来施加心理压力,实施心理上“点”对“点”精确攻击,采取信息阻断、信息篡改、信息监控等形式,阻止决策层与指挥层的信息交换,监控关键人物电话与邮件往来,篡改作战指令等,让目标对象出现上层对下层失控,下层对上层失信,同层之间失和,以获得最大的作战效益。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