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人更愿意花钱下APP?2017魔都“互联网+生活”全解读|城市报告
来源:腾讯研究院 更新时间:2017-06-30

6月28日,2017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拉开帷幕,本届信息消费节以“数字经济,无限未来”为主题,向大众全面展示上海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经济建设成果。论坛上还发布了由腾讯研究院参与撰写的《上海互联网+生活指数》研究报告。总体来看,上海“互联网+生活”服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但在交通物流和医疗方面,仍有一定上升空间。报告全文如下:

前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是 “稳增长、调结构”行动中的一环。“互联网+”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互联网+”也和“创业、创新”紧密相连,形成“大众创”“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这意味着将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

2016年初,上海发布《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聚焦“互联网+”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提出21个具体专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经济转型升级领域的13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研发设计、虚拟生产、协同制造、供应链、智能终端、能源、金融、电子商务、商贸、文化娱乐、现代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众创空间;二是面向广大市民的衣食住行,提升生活品质域的5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交通、健康、教育、旅游、智能家居;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领域的3个专项,分别是“互联网+”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政务。

第一章

上海“互联网+生活”指数分析

一、“互联网+生活”指数前50城市分析

“互联网+生活”指数参考腾讯研究院2017年4月发布的《2017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报告》,其中生活指数由总计26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汇总而成。

2016年与2015年相比,生活指数整体飞速增长,其中细分的医疗健康、交通物流、教育行业的增幅高达397.61%、307.77%、304.88%。各城市生活指数排名变化不大,带头领跑的四大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排名没有变化,成都在2016年与杭州互换 “位子”终于跻身前五,重庆排名较2015年上升五位,成为继杭州之后排名第六的城市,而东莞排名较2015年上升两位之后,暂居第九,也终于挤进前十。

表1 “互联网+生活”指数前50城市排名

二、“互联网+生活”指数省级发展分析

2016年,广东省以生活指数80.68的绝对优势领跑全国,紧随其后的北京生活指数为34.73,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东部三巨头——浙江、上海、江苏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指数分别为26.83、26.15和25.91,指数非常接近;从生活分指数在全国不同层级城市的增速来看,数字经济正由数字一线城市向四五线城市下沉发展;由东南沿海城市向中、西部纵深发展,由此看来,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在大方向上高度一致,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互联网+”行动在全国扎实落地,更是在数字化经济的浪潮当中,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三、上海“互联网+生活”细分行业在全国的排名情况

十大细分行业选取了互联网化程度最高的第三产业,包含: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分行业。

上海在十大细分行业里面,排名都在前五以内。其中位列第五名的交通物流和医疗行业,排名较2015年分别下降三位和一位,其指数分别上升219.1%和388.0%,表现虽优异,但在高速发展的行业里面并不突出,未来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表2 全国十大细分行业排名前十

餐饮住宿方面,上海在餐饮住宿细分领域强势领先,并且较2015年增幅达875.6%。从广义上看,近几年消费升级趋势日趋火热,而“魔都”上海在餐饮住宿方面为满足不同消费者而提供的更加细分的商品、更加精准的服务以及以顾客为导向实行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使得上海这个“魔幻之都”名副其实地坐稳了餐饮住宿行业龙头老大的位子。

图1:全国“餐饮住宿”行业排名前十

生活服务行业整体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开始逐步平稳发展,并且越来越多走入线下实体,在此大背景下,上海较2015年上升两个名次,现排名第一,增幅高达583.1%,在常态化发展的产业当中表现强势。

图2:全国“生活服务”行业排名前十

典型案例

案例一

上海移动公共服务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2016年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暨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会议提出,以整合面向市民的各类信息化服务,搭建“市民云”公共服务门户入口为重点,着力推动“医食住行文教旅”相关政府和市场化服务在移动终端的归集。2017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建设面向市民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要求从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社区生活、旅游休闲等方面为上海市民提供公共服务。

1. “一号通行”奠定互联网+公共服务基础

市民云已建立线上+线下实名账号注册体系,依托线上线下优势互补,让注册更便捷安全。

图3:实名认证方式

线上:提供多源化注册认证手段,提供人脸识别,银行认证,手持证照认证等多源注册认证手段

线下:刷身份证受理服务覆盖221街道社区事务受理网点,EID认证支持在全市193个工行网点的服务终端上实施。

其中,上海市政府社区事务受理事项中明确纳入市民云账号注册服务作为政府指定服务项目在全市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开展。

2. 基于一号通行,以“我”为中心的个人数据中心逐步构建

一个市民云账号,贯通了20多项个人数据,让“我”的数据丰富多彩。

图4:“我”的数据

3.依托国家体系指南建设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初具规模

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指南制定了政府服务在线服务深度和服务融合度标准

在线服务深度标准:

图5:在线服务标准

1) 公共服务广度:

市民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106项,包括50项社区O2O服务。

  • 覆盖21个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覆盖程度达到41% ;

  • 覆盖221个街道,其中32个街道(占所有街道的14.2%)尝试使用市民云平台方式为居民提供服务,累计开设50个社区预约服务。

14.2%的街道尝试云平台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大大节约了信息化建设投入,一个信息化平台建设投入资金按20-50万计算,节约信息化建设资金约1000万—2500万。

2) 在线服务深度

106项目服务全部实现网上查询,其中7项服务已经实现全程网办,7项服务已实现在线预受理 ,52项服务已实现在线预审,40项服务只提供在线查询。

图8:在线服务深度(单位:项)

3) 服务融合程度

17项服务结果已实现数据电子证照方式保存,7项服务以电子证照格式反馈给用户 ,7项服务提供网上支付,全部项服务提供网上查询、处理,全部服务实现统一用户账户。此外,在物流快递方面做的略弱。

图9:服务融合深度(单位:项)

4.市民对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加深感知

共计660万上海市民使用各类政府公共服务,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27%(国家统计局2015年统计数据,上海市常住人口2415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市民云的公共服务。

图10:公共服务平台受到的欢迎程度TOP10

市民云数据取自2017年5月1日-5月31日

案例二

上海城市服务 创新政务发展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作为各级政府部门政府服务的统一入口,上海市微信城市服务2015年4月上线至今,服务内容、应用规模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市民对移动政务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显著增强,为上海创新政务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新途径和新渠道。腾讯研究院2017智慧民生分指数显示,上海智慧民生分指数为7.37,位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5位。

1. 满足用户移动需求的政务服务不断丰富

截止目前,上海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上共有30项[1]服务,其中生活类服务最为丰富,共有15项,涵盖医疗、生活缴费、旅游、文化生活、公益、气象等;其次是政务办事类服务,包括出入境业务查办、公积金查询、地税服务等9项;其余的6项为交通出行和车辆服务。

图11:上海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上共有30项服务

2. 重点服务深度触网

在仅有交管服务的基础上,2016年上海微信城市服务平台相继上线了快撤理赔、出入境、公积金查询、挂号平台等重点服务,极大方便了民生。例如,上海有超过120万市民在微信上查询交通违章情况,超过80万在微信上预约挂号,在手机上办理出入境业务的市民也近80万。而这三项服务也是上海市累计用户量最大的前三项服务。这些高频刚需的重点服务的深度触网,不仅节省了办理时间,提高办理效率,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上海市民对政务服务的使用体验。

图12:累计用户量最大的前10项服务(单位:万人)

3. 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7年5月,上海使用微信城市服务的累计人数已经超过560万,占上海网民数量的31.27%,微信城市服务平台逐渐成为上海市民获取政务民生服务的重要渠道。但相比北京、深圳和广州,上海的用户规模还存在一定距离。服务项目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是影响用户普及率的主要原因。例如,全国用户量最大的前10大服务之一——社保查询服务,目前还未上线上海的微信城市服务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对用户生活的全面渗透,政务民生服务全面移动化是势在必行。作为四大直辖市中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城市,上海市民对更加便捷可靠、低成本高效的公共服务也抱有更高的期待,将催生更多满足用户移动需求的一体化服务向移动平台的延伸和创新。

案例三

共享单车助力市民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中的领头行业,目前已在上海“遍地开花”,以摩拜为例,摩拜于2016年4月在上海投放单车运营,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截至2017年4月初,摩拜单车在城市运营一年来,总骑行里程达25亿公里,减少碳排放超过54万吨。摩拜通过智能化服务载体确保服务品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效运营,车辆精细化管理协助规范用车。

摩拜单车的车辆配置

图13:摩拜单车的大数据技术

图14:摩拜单车的车辆精细化管理

共享单车不仅为用户提供便捷,同时也在为环境保护默默做出贡献。据统计,31.3%的共享单车用户拥有私家车,也就是说,约三成共享单车用户在有车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使用共享单车出行,可以说,共享单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开车出行的补充。

图15:拥有私家车的共享单车用户与所有共享单车用户的对比

97.3%的共享单车用户表示,未来还会继续使用共享单车。其中,37.5%的用户认为共享单车可以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有更多出行选择,29.6%的用户认为共享单车更加省时省钱,21.6%的用户认为这样的出行方式更加环保,11.3%的用户认为共享单车出行有趣同时可以健身。

图16:继续使用共享单车与继续使用的原因

案例四

共享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差异化,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升级,更使得人们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多的服务提供商开始关注用户长尾端的需求,开始布局精细化、定制化的服务。

生活急购平台——邻趣于2014年7月在上海成立。该平台主要通过服务众包模式,把一些人的空闲时间或者技能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图17:邻趣的关键词

对C端,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长尾需求

“有疑难问题,邻趣按下去能及时解决”,这是邻趣目前对于用户端服务的定位。用户可通过邻趣APP发布需求,如“买杯咖啡”、“帮忙排队买奶茶”等,平台上会有小邻哥立马接单,帮忙完成跑腿、购买、排队等操作,然后把商品送到用户手上。一般来说,订单平均时间约29分钟。

图18:邻趣的服务场景一-网红买手

图19:邻趣的服务场景二-满足用户长尾需求

对B端,提供创业平台支持

邻趣的服务众包模式,不仅是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邻趣也是个技能分享平台、创业平台。目前,该平台上注册小邻哥超过10万,活跃小邻哥约3万。据悉,大部分小邻哥通过邻趣平台帮忙跑腿、排队,月收入大约5千到6千,而极小部分十分活跃的小邻哥,月收入过万。近期,邻趣为响应创业号召,开始施行代理承包制,扶持一些有创业之心、无创业资金的创业团队。

针对那些有空闲时间、特殊技能与创业之心的个人或团队,邻趣可为其免费提供前后端软件支持、运营支持以及推广建议,个人或团队可以承包邻趣平台上独立的店面,这家店的订单直接派发到这个团队或个人,创业者通过完成订单获取回报。

目前邻趣口碑良好且用户稳定持续增长,邻趣创始团队对目前用户的服务体验以及邻趣的这种新业态、新模式表示非常有信心,并表示将来邻趣会保持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更高效、更广阔的平台。

第二章

市民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分析

一、APP使用习惯分析

说明:数据来源于5月10日-6月11日的《上海市民APP使用习惯大调查》活动。

男性更愿意花钱下载APP,且喜欢下载多个APP使用,而女性APP个数较平均。

APP个数为10-30个为市场主流,男性的APP个数呈两端化,其APP下载数量大于等于50的男性占比约两成,同时,男性更愿意花钱下载APP;相比之下,女性APP个数比较均衡,近八成女性APP个数在10-50个之间。

图20:不同性别的用户其APP个数占比

图21:不同性别的用户可接受APP下载费用占比

90后手机使用时间最长,80后、70后、70前使用手机时长依次递减。

大部分用户每天使用APP时长为3-8小时;其中,约两成90后日均使用APP时长超8小时,近七成90后使用APP时长超3小时,该比例随着用户群年龄的增加,依次递减。

图22:不同年龄的用户APP使用时长占比

年龄越小,越爱社交、游戏和外卖;80后和70后出行、购物、支付能力较强,70前最爱看新闻;80后仍然是使用APP的主力军,90后正迎头赶上。

从各年龄段来看,00后社交活跃度相当高;90后最爱玩游戏,可以看出,社交、游戏和外卖类APP用户群体趋于年轻化;80后群体绝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重心都在工作以及挣钱养家上面,对游戏的热情一般,与之相对,80后对于购物、出行以及外卖这类消费型APP热情度较高,这一点与80后在支付类APP方面表现强势相互印证;70后在消费型APP方面表现强势,尤其体现在出行和新闻类APP方面;70前群体APP活跃度不高,但对于新闻的热情高于其他群体。

TGI,即Target Group Index(目标群体指数),一般反映目标群体在特定研究范围(如某类型APP)内的强势或弱势。TGI指数=(目标群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总体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所占比例)*100

例如:在iOS用户中,有89.9%的人使用社交类APP,而在总体人群中,使用社交类APP的用户占比为85.1%,则iOS用户在社交类APP人群中的TGI指数是105.7(89.9%/85.1%×100),其数额越大,就表明目标群体越强势。

表3 不同年龄的用户使用各类型APP的TGI

近五成iOS系统的用户下载收费APP,该比例明显高于安卓系统;iOS系统用户在所有类型APP当中表现强势,而安卓系统用户更喜爱新闻类APP。

图23:不同系统的用户是否下载收费APP占比

表4 不同系统的用户使用各类型APP的TGI

二、手机终端使用习惯

约一半用户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大于5小时,时长越长,用户占比依次递减;0-5小时为用户每天使用手机时长的主流,5小时及以内,每个时间分段(即0-1小时、1-2小时等时间段)的用户占比差异不大,均为10.0%左右。

图24:用户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占比

从手机使用时段来看,早上7点到傍晚7点为手机使用高峰期,这个时间段活跃用户占比稳定在四成左右;凌晨2点到3点为使用低频时间段,而3点以后,用户开始逐渐活跃,从4点到6点活跃度快速上升,6点以后逐渐趋于平缓上升趋势,该趋势在中午12点达到峰值,而从晚上9点以后,用户逐渐放下手机,开始了一天的休息。

工作日与休息日用户手机使用时间段差异不大,用户在周末使用手机频率整体低于工作日,该差异主要体现在早上6点到8点以及下午1点到5点这两个时间段,而从晚上10点开始,也许是用户在周末习惯晚睡以及睡前玩手机,晚上10点到凌晨4点的活跃度要高于工作日。

图25:手机使用时间段分布

超半数用户手机每天都在线,随着周在线天数递减,用户占比也逐渐递减,约两成用户周在线天数为五天及以下[2] 。

图26:用户手机周在线天数占比

绝大部分用户通过WiFi流量上网,另外约六成用户通过4G上网,2G和3G网络鲜有人使用[3]。

图27:用户常用网络占比

约四成用户月消耗流量在200-1GB之间,(该流量统计包含2G、3G、4G、WiFi所有流量的综合),约三成用户约消耗流量大于1GB。

图28:月流量使用占比

从各类型APP渗透率来看,聊天类软件渗透率一马当先,工具、浏览器、安全性能三类型APP紧随其后,而视频类APP搭上火爆的网络剧、直播以及短视频这班车,近几年已成为APP界的一颗新星,其渗透率超过80%,在所有类别里面排名第五。

图29:各APP类别用户渗透率

三、申APP榜单情况分析

说明:2017上海市民信息消费推荐APP评选(简申·APP)是由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上海市民信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华为开发者联盟联合主办,在去年首届评选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上海本地的“互联网+”各领域的优秀APP,活动评选出来的榜单分为公益服务类、市场规模类和创新突破类,其中公益服务类为用户下载、使用APP完全免费的服务类应用;市场规模类为上线满两年,累计下载量达到1000万次的应用;创新突破类为得分排名前3000,上线满六个月且不满两年的应用,该榜单将作为向上海市民推荐的信息消费优秀应用榜单。活动从今年5月10日正式启动,组委会将腾讯、华为和相关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综合下载数据、使用数据、社交分享数据、收入数据、用户评价数据、创新性数据这6大维度的的数据作为算法因子,设计了一套能显著反映APP各维度表现的科学算法,对注册在上海的22000多个APP进行综合打分,并邀请上海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对排名靠前的APP进行了安全性测试,并经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公益服务类7个、市场规模类9个、创新突破类6个共计22个APP形成此次活动的最终榜单。

图30:公益服务类APP

移动互联网大大提升了市民享受公益服务的效率,上海地铁官方指南APP让传统公共服务的信息触达变得更加高效,市民云、申工社则使得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更加便捷。除此之外,大量的信息阅读类APP则彰显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新信息、新知识、新潮流的迫切需求。

图31:市场规模类APP

高速发展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中,从来不缺乏上海企业的身影。而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的创业思路也并没有局限在金融领域。在生活服务、出行旅游、阅读听书、学习教育等多个领域,上海企业都占据了市场的一席之地。在成为各个细分领域的巨头之后,这些企业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更加开放合作,朝着建立健康互联网生态的方向继续前进。

图32:创新突破类APP

上榜的6款创新突破类APP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海企业的创新思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些APP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为信息交流、物品交换提供了更加规范的平台。包括动乐乐、爱回收、上铺青年共享社区等这些APP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效率最大化,代表着互联网创业最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

总 结

总体来看,上海“互联网+生活”服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为“互联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投融资高度活跃为“互联网+”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由此促进的各个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蓬勃发展则是互联网经济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的标志,但是,在交通物流和医疗方面,虽然较2015年上升明显,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和一些高速发展的城市相比,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上海市民强大的移动消费能力凸显出来,目前,市民关注的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这个“好”包括多个方面,“好”支付(快捷)、“好”晒(社交分享)、“好”看(颜值)、“好”用(方便)、“好”吃(层次与口感)、“好”玩(娱乐性)等等,基于市民对产品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一大批“互联网+”企业涌现出来,新的技术新的平台服务于民,而民众的需求也为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两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