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智慧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更新时间:2017-07-26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杭州市智慧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6〕13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智慧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5日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二、发展现状 
(一)建设成就 
(二)存在问题 
三、建设思路 
四、总体目标 
五、基本框架 
六、主要任务 
(一)整合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
(二)推进智慧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 
(三)提升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四)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五)完善政务督察考评体系 
七、智慧应用 
(一)辅助决策 
(二)城市建设 
(三)交通服务
(四)城市管理 
(五)社会保障 
(六)健康医疗 
(七)文化教育 
(八)平安城市 
(九)其他智慧应用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二)制度建设
(三)人才支撑 
(四)资金保障 
(五)安全运维 
一、规划背景
当前,政府治理正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以创新手段有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智慧政务作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和高效履职的重要手段,愈来愈凸显出其重要性。“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将以“数字杭州”为引领,通过电子政务的智慧化转型,着力建设智慧政务,以充分释放大数据应用的巨大潜能,助推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在改革全面深化、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杭州智慧政务发展的驱动力既来自于外部的影响,也源于自身变革的需要。
(一)来自于科技进步的技术变革驱动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领域的持续、高速发展,为智慧政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人才储备和建设经验。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技术变革所产生的驱动力促使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定义和定位“政务”,推动智慧政务向纵深发展。
(二)来自于全球化区域竞争的外部压力。
智慧政务作为信息经济的公共服务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发达国家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已积极运用新的互联网应用设施和工具来鼓励公民参与、互动、合作、创新。当前,杭州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区域竞争压力,促使政府把自身发展放到全国、全世界的格局中去考量,在智慧政务技术水平、应用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以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为标杆。
(三)来自于政务管理复杂化的内部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杭州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经济社会运行出现了高度网络化、数字化的重大变革,行政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与日俱增,促使政府必须大力推进智慧政务建设,以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优化政务管理环节,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四)来自于自我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杭州一直倡导创新精神,以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电子政务的智慧化程度,促进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的管理,扁平化、开放化的组织,以及一站式、精细化的服务,是政务领域实现自我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1 智慧政务驱动因素


二、发展现状
杭州是国内最早启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城市之一,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部门应用均走在同类城市前列。目前,“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应用绩效不断提升,对各类政府服务进行充分整合,建成了一站式服务的总窗口。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规范、高效运行,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初步建成,业务协同能力稳步提升;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各类专业数据库建设有序推进、雏形初显;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应用系统高效便民,杭州医保全方位智能监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系统等项目引领示范效应突出;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基本建成。全市各级各部门主要业务系统信息化覆盖率、办公系统普及率、官方网站服务绩效等指标均全国领先。
(一)建设成就。
1.基础设施整合稳步推进,集约化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党政机关非涉密电子政务系统服务器设备已实现统一托管,基于市电子政务外网,对市级部门网络进行有效地整合迁移,形成上至国家各部委,下至各区、县(市)政府部门的纵向业务网络,以及跨部门的横向业务网络。目前,整合后的市电子政务外网已有数字城管、规划系统、财政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运行,在满足各部门业务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延伸和统一运行管理。
2.办公系统高效规范,业务系统绩效显著。
杭州市党政机关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已实现对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全覆盖,经持续优化升级,该系统已具备业务流程定制、效能实时监察、资源精细管理等功能。各单位核心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各单位业务系统可处理的业务类型大幅扩展、深度显著提升。
3.公众服务不断创新,政民互动持续加强。
“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秉承“方便、实用、为民”的办站宗旨,进一步挖掘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潜力,着力构建“杭州市民的网上政府”,常务会议直播、12345市长信箱、网上接待室等栏目的影响力和作用持续扩大,已成为政民互动的基础平台。
4.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的总体部署,杭州市构建了集各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该平台是基于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信任体系,以业务应用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和政务云基础设施平台为有效支撑,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行政审批等权力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网上“政务超市”。
5.政务数据资源逐步实现统一归集共享应用。
制定出台了《杭州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了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梳理了55家单位的568类数据。制定了杭州市地方标准《杭州市智慧电子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服务规范》,为我市开展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杭州平台目前已归集各类政务数据约13亿条。
6.综合考评和项目管理更加深入。
将智慧电子政务建设综合考评纳入全市综合考评管理,以考评促进建设,提升效用。根据《杭州市智慧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统筹开展全市智慧电子政务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由智慧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所有政府投资的智慧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审核,防止重复建设、低端建设,通过审核促进数据共联共享,促进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高端、前沿、互联共享。加大绩效管理力度,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估,促进智慧电子政务发展。
(二)存在问题。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我市智慧政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系统建设统筹规划、政务大数据资源开发以及标准规范统一等方面有待加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慧政务的长足发展。
1.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市电子政务的建设方式主要以项目为中心推进,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在服务政府总体工作目标上缺少全局性、完整性考虑。部分单位的业务流程交叉、重叠,导致部分应用系统重复建设,全市一体化的“数字杭州”整体框架尚未成型。
2.政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门各自为政,对数据的条块分割和技术壁垒阻碍了部门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的覆盖面尚需扩展。政务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尚未成型,基础数据库建设有待深化,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有待全面释放。
3.支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市电子政务的工作联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尚需完善,标准规范建设滞后,各类电子政务系统的成熟度、智慧化尚有欠缺,管理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系统、精准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 
三、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部署,走集约化、高效能、低成本、智慧化的电子政务建设之路,把智慧政务作为新常态下推进政府转型、提升党政机关履职能力和服务民生的有效途径。以“数字杭州”建设为引领,推动智慧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建设顶层设计;以发展杭州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为契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强化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以“融合政务资源,提升政务智慧,创新公共服务”为线索,以“互联网+政务”为核心,提质增效、深化应用;以个人数据和法人数据建设为两条主线,以建设全市统一的“两网一平台”(即政务服务网、政务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为关键任务,充分发挥智慧政务在公开行政权力、提升行政效能、促进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总体目标
以建设“数字杭州”为引领,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全市统一的智慧政务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全市智慧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全面建成全市统一的“两网一平台”;建成统一的网络运行平台、云计算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政务大数据开放平台;大数据管理中心高效运行;各部门业务系统基本完成云上部署,各项应用的智慧化程度普遍提升;基于互联网的便民惠民公共服务全面开展;智慧政务对信息经济的助推机制基本形成。经过五年建设,杭州智慧政务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五、基本框架
以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为契机,搭建以“两网一平台”为基础的“数字杭州”总体框架,以政务智慧化为标志,建设杭州市统一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依据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支撑、统一数据归集、统一应用发布、统一安全管理的建设原则,整合电子政务网络、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宏观经济、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及各类业务数据库,全面推进智慧应用建设,实现智慧决策支持、智慧协同办公、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监管等骨干应用。以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应用APP等为接入口,构建全市一体化的智慧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开创具有政府决策创新、公共服务创新的政务智慧化新格局。


图2 杭州市智慧政务建设基本框架


六、主要任务
(一)整合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
1.完善智慧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
重点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安全管控能力;加强基础网络管理与网络覆盖,深化物联网的政务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安全接入。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新一代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无线网络、物联网感知(RFID、传感器、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项目建设的投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移动互联网建设,提高高速移动网络覆盖率。规范接入网络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冗余、稳定可靠的智能化智慧政务基础网络体系,为各地各部门提供统一网络基础设施服务。
2.优化智慧政务的云平台。
稳步推进全市智慧政务云平台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政务云。按照国家、省政务云建设要求,打造以混合云为架构的杭州市智慧政务云平台,根据业务应用服务范围,将系统分别部署在不同的云平台上。加大云平台在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上的应用支撑力度,深化政务云应用,并以政务云为基础建设运行信息安全云等应用云。兼顾“经济”和“安全”两头,进一步完善政务云底层建设,探索政务“混合云”建设,以满足用户敏感、私密等信息存储应用的需要。注重对现有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设施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及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3.搭建智慧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
参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标准规范,制定杭州市智慧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建设的标准规范。充分整合现有的建设资源,基于政务云平台,建设杭州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满足当前及今后各种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要求,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推进智慧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
1.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数据归集。
加强统筹规划,根据国家、省电子政务建设标准,按照“规范采集、无偿提供、平台归集、按需共享、安全可控”原则,推进智慧政务数据归集。基于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数据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归集各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同时建立数据标准与规范,开展数据标准化、数据转换、数据分类、数据存储等工作。构建共建共享的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法人单位、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及各类业务数据库,实现数据“一数一源”。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的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跨层级、跨部门的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政府、党群、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数据互联互通,有效消除“信息孤岛”。
2.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以杭州城市“数据大脑”项目建设为契机,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的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3.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体系。
结合杭州市“十三五”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实施,以城市“数据大脑”交通治堵项目为试点,在旅游服务、信用体系建设、质量安全、质量诚信、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探索开展一批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合作开发和综合利用。以政府大数据平台为支点,以数据算法为抓手,以数据开放为宗旨,有效促进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4.全面深化政务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统一的交换平台,实现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多层级共享和一源多用;梳理各部门业务需求,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联动,支撑部门业务协同持续优化。采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挖掘政务数据资源,洞察民生服务需求,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
5.稳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类国有企业等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并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建设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优先推动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采取外包、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互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公众合作对数据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推动具备开发环境和开发能力的非营利性开放平台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参与竞争性开发和商业化二次开发利用。
(三)提升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1.推进智慧政务辅助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围绕政府决策需要,整合各级各部门政务数据,采集利用有关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重要数据,建立支撑决策研判的辅助决策大数据。利用各种智能分析模型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决策支持大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对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展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按照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推进市本级、区县(市)和企业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健全应急指挥平台标准规范和运行机制,加强各级各部门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进风险隐患、防护目标、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智慧政务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建立应对自然灾害、社会群体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的应急协同指挥平台。
2.全面提升协同办公水平。
结合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建设,打破以地区、部门为边界的传统管理方式,提升政府治理和履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全面审视、系统梳理权力清单的业务流程,在“四张清单”基础上对政府和各项业务功能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推动流程整合与优化。进一步拓展深化网上办公,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技术,推进公文办理、信息采编、会议组织、值班管理、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的智慧化,实现各部门间公文、信息、简报等以电子文件形式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推进电子档案的应用,积极深化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等应用。
3.加快政务物联网资源整合。
依托统一的政务网,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物联网共享平台。整合市、区(县、市)、乡镇及横向单位的各种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电话、广播电视、电子地图、语音通讯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图片、文字和数据等资源,建设政务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推动视频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实现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应急救灾、移动视频等功能,为应急指挥和智能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四)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1.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
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基础上,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统一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和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功能升级,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分级进驻;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推动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联互通,建立高效便民的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进网上网下一体化管理,实行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综合受理和全程协同办理,实现 “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打造O2O政府。在安全管理的前提下,把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接入政务服务端,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办事效率。整合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公共安全、社会工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等民生服务领域的网上服务资源,不断叠加便民服务,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
2.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
以大数据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有效整合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中公共服务的行为数据、电子证照库、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库等资源,形成公共服务的大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了解政务服务需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全面实现便民服务“一号通”,将12345政务热线整合为网上咨询投诉举报统一平台。不断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构建受理、处理、反馈、评价、奖励等一体化运转机制,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并联办理、限时办结等制度,促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捷化。
(五)完善政务督察考评体系。
1.构建政府重点工作电子督查考评平台。
建设政府重点工作电子督查平台,通过对重点工作的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的网络化、电子化管理,为政府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提供帮助,实现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绩效考核,切实提高督查督办水平。
2.搭建智慧政务监察平台。
建设智慧政务监察平台,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可视化平台,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工程交易、产权交易、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等政务活动,以及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和社保、公积金管理等工作,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对政务活动的有效监管,并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提供预警、统计分析、绩效评估、信息服务等应用服务。
3.搭建公众监督评价平台。
搭建公众监督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监察、评价的管理体系。通过政务服务网、服务热线、呼叫中心、政务APP、微博、微信等渠道,对政府网上权力事项和便民惠民事项的办理,广泛开展公众网上评议、在线调查、意见征集等活动;建立有统计专项调查部门参与的公众意见收集、处理、分析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明确奖惩制度,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能。
七、智慧应用
在“数字杭州”整体框架下,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政务大数据提高应用成效。以政府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信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养老服务、公共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全面建设数字杭州智慧政务应用服务体系。基于“数字杭州”,实现政府各部门的审批、核准、备案、证明等行政权力的网上运行,企业和个人的在线申请,政府在线办理,全面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和互动交流。积极规划专项“数字杭州”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城管”“数字交通”“数字公安”等专项数字城市应用。依托统一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着力搭建全市统一的门户网站架构、APP入口框架和支付平台。深化政务大数据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不断创新各类便民事项的“互联网+政务”应用。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的政务大数据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发政务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
(一)辅助决策。
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完善日常监测与风险识别、信息收集与灾情统计、趋势分析与综合研判、指挥调度与辅助决策、场景模拟与总结评估等功能,形成城乡一体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全市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覆盖公安、交警、城管、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安全监管、环保、气象、消防等各个领域,实现各级政府、各个重要领域应急指挥系统的协同联动,形成一体化的协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构建智慧政务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建设智能分析模型、大数据分析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等服务,不断提升政务数据保障和辅助决策能力。
(二)城市建设。
建立智慧城建决策服务平台,统筹利用建设领域各类数据和信息,提高城市建设效率,提升公众满意度,改善政府形象。
完善建筑市场、勘察设计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城建三大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加强数据管理,规范对企业、人员、市场行为的数据采集和利用。通过信息化手段,逐步形成信用量化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运行。推动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物联网技术丰富数据采集方式,实现对施工进度、事故安全和标准化工地的动态管理。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空间、管线管廊、停车场库和充电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平台,开展应用成效监测。融合相关职能部门数据,丰富项目信息,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全周期管理,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覆盖。利用传感器技术,开展绿色建筑应用。充分发挥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实施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能耗监测与分析,实现对全市范围建筑物节能减排的管理。搭建数据分析和挖掘模型,推动城市建设领域规划、建设、安全、管理、服务及应急处置决策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进一步整合城建领域各部门相关数据,丰富动静态交通、停车泊位、新能源使用等内容,为公众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三)交通服务。
建设智慧交通管理平台。以城市“数据大脑”项目为试点,整合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城际客运、铁路客运、民航客运、水路客运、旅游客运、城市道路状况、公路运行状况、车辆维修等与公众出行和交通管理相关的信息资源,搭建涵盖公安、交通、公交、地铁、住建等各个部门和企业,涵盖电子警察、公交车调度、出租车管理、车辆管理、车位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初步建立道路交通物联网、轨道交通物联网、公交车联网、出租车联网、货运车联网、市政车联网、小型车联网和车位网,实现交通流量、平均车速、交通违章、信号灯、高速收费、车辆位置、载客量、停车位等多个层面数据的实时获取。建设基于海量历史数据的大数据综合分析模型,推动大交通领域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决策进程,提升决策服务水平。
利用、更新、补充完善交通领域的基础数据和运行数据,梳理并融合交通、交警、城管、规划、住建等职能部门业务信息,构建包括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和参与对象“三位一体”的大交通基础信息体系。
(四)城市管理。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围绕“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任务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城市管理的核心业务,建成包含“智能监控、业务管理、应急管理、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智慧应用的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地下管网监测系统,与传感、GPS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实时监测。通过信息化手段,从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方面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应急能力。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和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城市所有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信息实现数字化并相关联,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并降低城市能耗和成本。
着力打造包括“地上”“地下”各类城市设施部件、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建设规划信息、相关部门前置审批信息等在内的完善的行业专题库,并以此为基础,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热线、APP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民生服务。
(五)社会保障。
建设社会保障民生服务大平台。通过政务平台信息融合,整合各类保障服务的申请、查询、监管、互动等内容,实现政府、服务对象、服务实体的三方对接。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并与全国就业信息网相衔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使市民在就业、社会保险、住房、养老、司法等方面享受到公平、便利、完善的民生服务。
通过整合社保、民政、教育、住建、司法等职能部门的数据资源,完成对城市居民保障类信息的梳理和融合,实现对社保医保、入学失学、劳动就业、养老服务、法律援助、住房保障、慈善援助等多领域进行智能化监管,对保障缺失人群、个人进行分析预警,对各领域的趋势变化进行智慧预测。通过开放的政务大数据,促进社会保障第三方应用的开发。
(六)健康医疗。
建设在线医疗卫生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系统。
建立杭州市智慧医疗医养护一体化平台。整合卫生计生、民政、残联、人力社保、市场监管、体育等部门资源的在线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包括网上预约、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等功能的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构建区域医疗、养老和护理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实现市民与医疗、养老护理人员、机构、设备之间的互动,因地制宜地为居民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智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建设医养护服务一卡通,构建以杭州市市民卡为载体的看病、结算、医养护系统。
梳理卫生计生、环保、市场监管、人力社保、园文、林水、质监、教育、体育、民政、农业、民族宗教等部门涉及健康医疗的数据资源,推进各相关部门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开放。
(七)文化教育。
建设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作为区域教育数据存储、交换和计算、网络管理服务、应用服务的中心和枢纽,支撑智慧教育应用工作的开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政务大数据,创建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学校,推动教育与学习系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互通,教育业务智能协同,优质教育资源按需供给。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众。
打造智慧公共文化平台。以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档案馆为载体,建设文化资源集聚平台和服务平台,开展远程文化培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促进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需求有效对接,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知识、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智能服务,拓展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时间、空间和业务内容,尝试构建市民教育智慧学习平台。打通公共文化平台与市民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一卡享受包括图书信息服务、演出服务、展览服务、培训服务等所有服务。
联动教育、体育、文广新、出版及媒体等部门与机构,整合中小学、大专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区域资源,结合区域人口入学、就业、教育程度等数据,统筹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文化教育的智能化、均等化、网络化。
(八)平安城市。
建设视频大数据平台。对交警、城管的视频监控和公安的监控系统进行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整合,开发基于视频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搜索与分析系统,并提供应急指挥和智能辅助决策。通过大数据平台,在警力部署、出警处置、群防机制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从中找出问题、短板和缺陷并提出优化建议。依托现有平台实现智慧消防,提升社会单位火灾防控能力,强化社会单位用电管理,遏制电气火灾高发态势,推进防消一体化。
以智慧政务云平台为载体,建设应急云平台,整合相关部门数据,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等工作提供技术、数据支撑。按照安全级别、用途、对象等进行分对象的数据归集、整合、应用,并按照安全级别进行专用对象的数据管理。提高突发事件现场图像采集和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各级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风险隐患、防护目标、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数据库建设。
(九)其他智慧应用。
智慧环保。以一个云平台为核心,通过云平台实现硬件虚拟和数据资源整合一体化,以面向杭州环保业务人员及管理者的综合应用门户和面向社会大众、排污企业及媒体的公众服务门户为触角,以环境感知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运维保障体系等三大体系为依托,以监测监控、环境管理、行政执法、政务协同、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等内容为应用,构建完整的12369智慧环保体系。
智慧安监。遵循统一规范标准,加快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完善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监管监察业务数据库、安全生产辅助决策数据库等数据平台,形成较为科学的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监管监察体系、较为健全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较为可靠的安全生产应急联动响应体系、较为有效的宣传培训考核系统,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辅助决策支持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工程车智能监管、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电梯运行监管等智慧安监子系统建设。
智慧旅游。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采集包括景区、酒店、民宿、购物商场、交通、票务等旅游数据资源,整合各部门数据,形成统一的旅游基础资源大数据。采用统一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建立集共享、营销、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平台。
智慧社区。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智慧应用,实现社区基础数据管理的信息化、业务处理的网络化、公众服务的便民化、统计分析和决策的科学化、服务监管的智能化。
智慧气象。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基于标准、高效、统一的数据环境,依托国家级、省级集约化气象云平台,建立市级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气象行政管理等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权威的对外气象数据服务。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平台,开展气象相关数据分析研究,面向旅游、交通、城市管理、教育、农林、保险、物流、电商等重点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智能化气象应用服务,打造气象信息“云”服务体系。
智慧审计。有效聚集财政预(决)算、国库支付、地(国)税征收、政府采购、公安户籍、工商注册、城乡社保、民政低保、房产登记、土地出让、车辆管理、各类政府性基金管理等信息资源中与审计有关的数据,建立审计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汇集和云存储;将财政、地税、政府部门预算、财政专项资金类审计,社保、公积金、彩票资金类审计,国资企业类审计等集中到同一个审计平台,实现大数据审计,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年度的大型、综合、一体化的智慧审计应用平台。
智慧养老。建设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和信息平台,提供基于物联网的实时、高效、低成本、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积极支持企业研发移动客户端APP,通过市场力量促进智慧政务的应用推广。推进掌上杭州的移动门户建设与运营,推进贴心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休闲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就业、掌上司法等应用,为市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促进全市信息经济的发展。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市智慧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市智慧政务和“数字杭州”建设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电子政务办)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市智慧政务项目建设和管理,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智慧政务建设工作,按照浙江政务服务网要求开展政务数据库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推进“数字杭州”建设。
(二)制度建设。
出台推动智慧政务建设、深化智慧应用、促进政务资源交换共享开放的制度规范。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智慧政务项目管理办法”“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等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积极推动电子证照、电子文件、电子公章、电子档案等在政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制定保障政务网络安全、政务数据安全、政务规范应用、智慧应用绩效管理等制度,促进智慧政务持续健康发展。研究政务数据公开与相关法律的关系,探索政务数据公开立法的可操作性,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在地方立法上的先行先试。
(三)人才支撑。
由市编委办牵头,市政府办公厅配合,在理顺工作职责的基础上,逐步对政府系统信息化工作队伍进行整合和优化,进一步充实市智慧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电子政务办)队伍。制定智慧政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加强对全市智慧政务建设工作队伍的教育和培训,为智慧政务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成长环境与机制,培养一支业务熟、技术精、素质高的专业化智慧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建立政府系统智慧政务应用培训机制,将智慧政务应用能力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强化政府工作人员智慧政务意识,提高其智慧政务技术运用能力。
(四)资金保障。
以政府财政预算投资为主导,积极探索智慧政务建设投资的新模式,建立可持续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大力引进社会投资,推动基础网络设施、云计算设备、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应用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在民生应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企业投资建设智慧应用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积极探索第三方运行维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办法,促进智慧政务的发展。开展智慧政务建设、运维、服务的财政绩效评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公众满意度和发展信息经济为落脚点,以行政绩效提升、行政成本下降为指标,构建“政务业务+公众服务”双流程和“政府内部评价+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双主体的绩效评估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将绩效评估成果作为智慧政务项目管理的依据,作为系统运维和后期建设投资的重要参考,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五)安全运维。
建立智慧政务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核心系统按照不低于三级防护要求建设;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要求,核心业务达到五级要求,实现应用级容灾保护;对于其他非关键性业务,应达到三级要求,实现数据级容灾保护。建立重要数据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切实加强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害信息系统运营单位负责人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提高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工作技能。引入社会专业化的信息安全认证服务,强化智慧政务安全保障。加强统一的网络管理、数据管理和信用评价管理,强化各类管理运维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