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7-07-26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余政办发〔2017〕6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9日

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前言

二、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城市发展基础

(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三)存在不足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总体框架

四、主要任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

(二)信息资源体系

(三)政务管理体系

(四)社会公共服务

(五)城市管理应用

(六)智慧产业经济

五、推进计划

(一)试点示范阶段(2016~2017)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7~2019)

(三)优化提升阶段(2019~2020)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二)创新建设模式,保障资金投入

(三)规范项目建设,强化绩效评估

(四)完善政策环境,重视人才建设

(五)统一标准规范,确保安全可控

七、智慧城市重点项目一览表

一、前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国内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提供政策指导。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城市大数据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政府与国家工信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1年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十三五期间,余姚力争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人文休闲旅游胜地、人才创业创新高地,今后五年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努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十三五”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余姚转型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发展智慧城市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城市发展、抢占城市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规划的推进,必将为余姚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为此,制定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面向地方未来5年发展目标并展望未来10年发展愿景。

二、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城市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方面

2015年,余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9.7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16.2%和6.9%,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1.3%和4.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00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59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元,增长9.0%。按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新口径统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上年的1.72:1缩小为2015年的1.71:1。年末小型汽车保有量222104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87262辆。

2.产业发展方面

2015年余姚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46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6.0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1.1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之比为5.1:55.5:39.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导向,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四大主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15年,分别实现产值690亿元、581亿元、390亿元、378亿元;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2015年分别实现产值194.5亿元、272.7亿元、130.2亿元、186.2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73.8亿元、108.6亿元、147.8亿元,占比分别达到30.7%、45.2%、61.6%。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产业等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3.社会民生保障方面

医疗卫生。我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536家,其中市级医院6家,卫生机构5家,市临床检验中心、市“120”急救站各1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360家;全市公立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200人,实有床位2540张;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达974.2万人次,出院人数8.86万人次,分别比2012年增长24.7%和11.6%。

我市区域公共卫生专网和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二大数据库,信息平台中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6大业务系统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上下互联、互通和共享。社区医生区域预约挂号平台开始运行,6家市级医院以及2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接入平台。医院HIS系统普及完善,LIS、PACS系统市内联网,市级医院推行结构化电子病历、移动医护,“医达通”等信息化系统,并先后投入使用,所有乡镇、街道级医疗机构建设达到宁波市级数字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

社会保障。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2.5万人、36.3万人、21.9万人、30.9万人和22.5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净增1.05万人、1.4万人、1.3万人、-0.1万人和0.6万人。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分别为56316人和235436人,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6%。2015年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1处,床位6388个。社区服务设施3086处。全市共有低保对象4890户7611人,其中农村低保4420户7008人,城镇低保470户603人。

教育方面。2015年末余姚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初升高比例达到99.16%。全市通过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定学校108所,占全市现有义务段学校总数的93.9%。数字化校园达标学校100所,其中优秀级学校18所,达标率88%。全年我市共实施教育基建项目40个,投入资金5.3亿元。四明幼儿园南园、丈亭镇、凤山街道、梨洲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改造小学空余校舍)九月投入使用,实现乡镇(街道)公办园全覆盖。

交通出行。2015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84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28928万人公里。年末出租汽车拥有量458辆;城区公交线路21条,投放运营车辆314辆;城乡公交线路79条,投放运营车辆349辆。全年共新增公交线路3条,调整10条,推出军人卡、烈属卡,开通银联卡公交刷卡功能,并推出城际通卡,与宁波实现消费互通。

4.文化旅游方面

文化建设。公共文化中心启动面对面静态文化服务配送工作,完成各类演出420场次。组织开展周末课堂85期,免费展览20期。市图书馆共计接待读者近19万人次,个人外借图书近52万册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文物开放点共计接待游客95万人次。全市15个村(社区)提升改造村落(社区)文化宫,7个企业成功创建企业文化中心。

旅游业。201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3%。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438万人,同比增长22.7%;直接营业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20.1%。2015年6月,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旅游业稳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

余姚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具备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截止2015年11月底,行政村光纤通村率达到85%,家庭用户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65%,光网覆盖改造和新建工程完成3.2万户,行政村工程数已完成12个。在推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余姚共建成82座统建共享基站,4G网络已实现平原地区全覆盖。“无线城市”建设顺利推进, “iyuyao”无线WIFI免费上网工程完成一期建设,目前已完成325个左右热点、1800个AP的建设,城区核心区已经全覆盖。全市除有专网需求和物理隔离要求的系统外,所有电子政务项目和应用系统均纳入电子政务外网。同时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网络村村通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已延伸至村和社区。

2.信息资源体系

目前随着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推动,法人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社会治安监控视频数据库、社保数据库等一大批基础政务数据已基本实现宁波纵向和余姚各部门横向互通共享,已不存在信息孤岛主观方面因素。公共数据库建设进展良好。人口基础数据库更新人口数据200多万条,法人数据库二期项目2013年立项以来已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国税局等14家单位的数据导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于2013年立项,目前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覆盖城区4个街道、姚北地区、泗门镇约300平方公里。各类专题数据库开发运行良好,目前为止已有包括余姚企业基础数据库、人力社保查询数据库、能源监管数据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等27个单位的37个专题数据库在用。

3.信息应用水平

智慧城管。实现了覆盖面积45平方公里,完成地形修测更新14万余件,城区四街道分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已覆盖公共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领域,实现了城市管理业务的智能管控、实时管控和协同管控。

智慧健康。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共享和交换,目前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0余万份,并且覆盖了21个乡镇街道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以每月约7千条的滚动增加及更新。互联网医疗起步,检验报告、婚检结果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挂号、微信平台等自助功能相继向公众开放,更方便了群众就医。药品网上监管系统升级完善工程2012年4月已投入运行,建立了客户端500多个,每年核查药品信息200多万条,实现了辖区内药品流通环节及监管相对人的实时监管。

智慧社会管理。余姚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整合民政、社会保障、房管、公积金、市场监管、税务、国土、公安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能自动对申请专项社会救助的对象进行收入信息的核对,系统产生的核对结果可以为各专项救助主管部门实施救助提供依据:余姚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节点22个,对流通主体实施溯源追责,大大提高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

智慧交通。主要完成公路路面状况监控系统。在城区主要道路实施24小时路面监控,与公安、城管监管系统数据共享,可随时调阅路面状况信息。运输管理指挥系统。在主要运营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以及旅游包车上加载定位设备,利用GPS、无线网络,实现交通运输调动自动化,实时监管。APP公交查询系统。通过手机APP查询公交进站信息,主要线路查询等。

智慧空间。完成了300平方公里 1:5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全市域 1:2000 DOM(数字正射影像图)及 DSM(数字地表模型)数据、65 平方公里的城区激光点云数据及高精度地表模型数据、100 平方公里的地名地址数据和5平方公里的城市三维精细模型数据,集成了从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共享获取的 1:10000 等中小比例尺数据,集成了省交换平台的专题数据。

智慧监管。已采集前期计划的市市场监管局、市国税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54个部门的数据,共制定209个信息目录,采集数据450多万条。针对各部门数据采集标准不一,将采集数据进行清洗比对,对产生的异常数据反馈回原部门,逐步规范各部门数据采集标准,提升数据质量。目前,平台已清洗比对出问题数据4.7万余条,比对成功6800余条,所有数据都已更正并导入平台。

(三)存在不足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整体建设水平仍有所落后,无线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仍需提升,家庭实际网络带宽还需进一步提高。现有政府数据机房支撑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更多部门的进驻需求,机房服务器利用率不高,统一运维管理和虚拟化改造亟待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应用快速发展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需求尚有差距,制约了智慧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2.信息资源共享不足

数据共享不足,数据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大量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长期闲置,许多数据资源拥有单位公开和共享动力不足,这给跨行业数据汇聚整合造成困难,影响了大数据资源的形成。余姚本地还未形成区域性的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产业,智慧城市的核心还未形成。

3.资金人才相对匮乏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相对比较单一,集中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还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人才短缺及其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不仅高精尖人才严重不足,企业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一般应用型人才、高级管理人员、高层次研发创新人才引留均存在难度。

4.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共享交换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技术架构、跨部门信息协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和完善,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尚未出台,技术和流程障碍带来了资源浪费和信息壁垒。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以信息惠民为出发点、以提升城市管理和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深度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保障,打造具有余姚特色的智慧城市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创新引领

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在规划的指引下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智慧应用项目新建、扩建和整合深化。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2.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围绕智慧化城市服务,突出以人为本,探索研究符合实际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用建设,构建为民、便民、惠民的智慧服务体系,让智慧城市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民生改善中切实发挥作用。

3.资源整合,协同发展

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集约化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针对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服务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抽取、汇聚、重组现有系统数据资源的方式,首先分领域整合形成领域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实现领域内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进而向统一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推进。

4.因地制宜,凸显特色

因地制宜,根据余姚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和定位,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泛在互联、经济信息化创新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应用、政务信息化透明高效的格局。各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广泛形成,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部分重点示范应用走在全省前列。

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健全

到2020年,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家庭用户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0%,行政村光纤通村率达到100%,全市宽带平均接入速率40M以上,“三网融合”全面实现。加强WLAN覆盖热点和无线接入点(AP)建设,第四代移动通信(4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争取5G商用试点,4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网络资费明显降低,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以上。

2.信息资源整合不断深化

数据资源体系得到完善,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得以明确,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形成更加开放的大数据共享格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互联网、物联网在政务、民生、监管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跨领域、多主体融合加速推进,部门一体化办事效率明显改善。

3.智慧民生应用不断拓展

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出行等公共服务领域,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到2020年,基于网络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智慧民生应用基本涵盖全体市民,民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4.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等资源,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5.智慧产业雏形形成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扶持智慧产业,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市智慧产业的雏形,智慧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突出成效。“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信息制造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软件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慧聪家电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为重点,发挥余姚示范优势,十三五期末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

6.城市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机制,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培训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加大异地容灾备灾系统建设力度,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工作的交流协作,落实日常的网络安全检查。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区域、领域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四)总体框架

余姚市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以六大核心任务为基础(建设泛在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广泛汇聚城市各项数据的信息资源体系,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打造惠民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精细化、可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营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经济发展),配套政策、法规、行业准则等保障措施,通过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现代化,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图一 余姚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图 

四、主要任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

着力建设泛在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社会新体验。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广泛互联的感知网络,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完善宽带网络建设,建设“光网城市”。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建设“无线城市”。加快推进云计算中心、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

1.光网城市

继续推进光纤网络设施完善、驻地网共建共享、网络带宽提升和宽带业务拓展四大主线,促进城市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三大基础运营商作用,不断提高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深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全面推进新建、在建和已建住宅小区的宽带网络共建共享,确保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推进城市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和扩容增速。

2.无线城市

大力推进城区主要街道、社区、办公楼宇4G网络的高质量覆盖,搭建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WiFi网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的全覆盖,保证网络接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实施塔网增密延伸与改造升级工程,加快三大通信运营商存量铁塔资产的移交、汇聚和改造提升,构建支撑4G网络连续、深度覆盖的铁塔网,形成铁塔“一张网”。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加大偏远地区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加速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旅游景区等地4G网络的全面普及与速率升级。

3.三网融合

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加强行业监管。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电信宽带网络建设,继续做好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的统筹规划。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管理系统建设和动态管理。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兴业务发展,促进三网融合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制造,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

4.物联网

推动物联网在交通、城管、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应用,鼓励物联网的协同和创新。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建设,以物联网技术整合相关系统。统一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搭建公共设施物联网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消息分发和协同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对全市道路设施、水电气设施、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管控。

5.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空间数据集的海量异构源数据,建立智慧城市地理时空信息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功能仓库和集成管理等几方面的提升,实现包括二维、三维、元数据信息的各类数据存储,为智慧城市提供直观的展现平台,为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提供基础和决策支持。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管理平台向智慧城市的集成运营平台转化。以云计算环境为基础搭建具有云平台可拓展性的模式并将原有的系统应用纳入平台的框架应用中。

积极推进余姚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新建、改建监控点位,改进原有的网络架构、存储架构及应用平台,进而保证网络层面的扩容升级改造、数据存储有效管理维护及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易用性和安全性。

(二)信息资源体系

积极构建动态汇聚的信息资源体系,打造城市发展新动力。围绕数据采集、共享、开放、利用全过程,统筹全市数据资源建设。通过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充分释放数据红利。积极引导和鼓励基于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创新应用,有效改善民生,激发产业活力,促进经济转型。

1.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大力推进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集中、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最大化;以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各类基础数据库为支撑,推进政务数据架构体系建设,按照全市政务数据统一部署,基础数据统一集聚,业务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数据深入挖掘的基本思路,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引进专业的数据管理公司,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两方合力推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的机制,基本形成政务大数据的发展格局。

2.政务大数据平台

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仓库,整合包括政府各部门(如公安、规划、市场、税务、教育、人社等)、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如金融企业、电信运营商、科研单位等)以及互联网上(如新闻、专业论坛、社交商务网站等)的各类相关数据,统一存储至数据仓库。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并具有一定扩展能力的城市大数据平台,完成余姚政府数据的自动采集、质量校验、加工处理、集中管理、指标分析,解决以往政府部门间数据孤立、无法交叉校验、数据上下隔离、本地数据库少、经济社会状态分析缺乏支撑、企业多部门重复报送资料、大量宝贵数据闲置等问题,实现政府数据在特定范围内的共享、交换、公开。通过城市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我市经济社会运行状态,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政府决策水平。

3.信息资源创新利用

在政务大数据平台基础上,数据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并投入市场化运营。大数据应用产品包括征信数据产品、人力资源数据产品、区域居民经济数据产品。逐步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鼓励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三)政务管理体系

广泛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塑造集约政府新形象。加快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协同联动水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四张清单一张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探索政务智慧决策应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逐步建立起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行政体系。

1.行政审批

深入探索“互联网+政务”模式,引入电子商务“线上”“线下”服务理念,形成在线申报与线下办证高效相结合的新模式,让市民和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取一致与整合的政务服务。结合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电子政务服务优化整合的实际,分析系统中积累的数据,找寻审批流程的优化方向,简化审批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并联审批、一站式审批、远程办公等技术优势,提升商事登记、项目审批等商事服务各流程环节的效率,全面加强政府网上公共服务的可用性,促进政府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浙江省政务服务网余姚平台建设,推动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的纳入,实现网上申请、线下办理、一次性拿证的快速政府服务模式。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政务服务平台逐渐向镇、村延伸,推动从省、市、县(市)、镇、村政务服务五级联动。

2.政务智慧决策

建设决策支持平台,面向各部门提供数据资源整合、主题数据模型设计、报表定制、指标定制、数据挖掘、预警预测等基础性的智能政务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基础四库和各领域主题数据库,利用决策支持平台的定制分析、数据挖掘、预警预测等功能,深化开发面向各专题的决策分析类应用,实现对各级政府决策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建设政务绩效分析管理系统,对政府行政能力、工作绩效的整合数据进行评价,支撑行政管理和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四)社会公共服务

大力推进便捷普惠的社会公共服务,创造和谐社会新风貌。以为民、便民、惠民为目标,深化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深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劳动就业、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主动的服务。扎实推动智慧社区工作,改善社区信息化工作环境,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有力推进益民服务,用信息化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1.智慧医疗

提升医疗单位信息建设。强化医院自助服务。增强各医疗单位自助机投放,提升自助服务功能;推进第三方支付工作。加强与微信、支付宝、甬易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推进面向自助服务的院内移动支付,实现诊间结算;推广使用居民健康卡。医院提供居民健康卡发放服务,居民健康卡全面取代通用就诊卡,患者持居民健康卡就诊能全流程使用。

推进网络建设和互联网医疗。整合医疗卫生网络资源,提升公共卫生专网功能,实现医疗卫生计生机构互联网的集中管理。建设云诊室,按照《宁波市基层云诊室建设标准》要求,利用宁波云医院平台开设远程会诊中心和云诊室,开展院内或跨院域的多学科联合门诊。市级医院开设1个远程会诊中心和2个以上云诊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开设1个以上云诊室,且每个云诊室每周固定时间开诊半天以上。

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后续项目建设。以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建设分级诊疗服务、资源管理中心、全科签约服务等模块,实现市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接入,对区域内所有医疗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对签约病人实现跨院门诊、检查、住院的双向转诊;建设区域数据质量监控模块,完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完成对区域医疗机构数据的实时采集,提高平台数据质量;建设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信息模块,推进全市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预警业务操作、管理自动化,并实现数据共享和统计分析。建设区域电子病历模块,实现对区域内医疗机构病历数据共享调阅,支持分级诊疗业务的有效开展;建设分时段预约挂号及预约管理系统,丰富预约内容和就诊咨询信息,实现对号源、检查、住院等医院资源的集中管理,合理分配,实现诊间预约和预约资源的分级管理。

2.智慧教育

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基本建成余姚教育基础数据中心,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强化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余姚教育城域网核心设备升级换代工作,实现与宁波市智慧教育“三大平台”(智慧教育云平台、智慧教育学习平台、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对接和数据融入工作,城域网带宽扩大到现有的10倍。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小学计算机与校园网设备设施维护更新,实现全市学校计算机有效生机比、师机比和校园网骨干带宽、网络终端带宽达到宁波数字化建设标准。推进校园AP无线网、IPV6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市校园无线网络普及化。加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更新,实现全市学校多媒体普通教室有效班套比、专用教室多媒体配备率达到宁波数字化建设标准,推进学校远程课堂实录系统等新课程新技术装备。

3.食品安全

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开展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和食品信息全程追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构建余姚市食品安全智能监管平台,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因地制宜,结合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现有食品安全监管平台,从而实现对食品经营企业的可视化监管,提高基层监管效率,推动食品流通行业强化自律。

完成餐饮智能监管平台的开发使用,规范餐饮单位的经营行为,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实现对餐饮业全过程、多方位的信息化实时监管,拥有餐饮服务、监管、数据统计等信息化监管功能,推动办公信息化建设。

4.智慧社区

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社区物业、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网络通信等整合在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实现生活、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构建现代社区治理新模式。扎实推动智慧社区工作,通过改善社区信息化工作环境,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在我市村村通工程基础上,进一步疏通社区网络基础设施,确保社区有线政务网络畅通。并在条件成熟的区域,优先开展免费WIFI试点,推进无线应用服务社区工作。

加快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建设。把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新建小区的公建配套,对已建小区,补建或利用社区内的闲置房产和设施改建一定数量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整合社区周边医疗资源,为老人提供护理类的居家养老服务。打造信息化平台,形成覆盖市、乡镇(街道)、居民区三级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对老年服务对象的动态化管理。

5.社会服务管理

按照宁波市统一要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应用,建立乡镇(街道)为重点的全市统一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强化信息采集和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事件处理的网上网下联动体系,实现基层治理数据采集、汇聚、流转、交换、共享,为各级各部门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建立乡镇(街道)为重点的全市统一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各级各部门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信息支撑。

(五)城市管理应用

大力推行集约精细的城市管理方式,创新城市管理新理念。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发展需求,实施智慧城市管理、智慧交通、生态环境、五水共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等重点专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

1.智慧城管

深入推进智慧城管项目,进一步拓宽智慧城管的覆盖范围和涉及领域。借助物联网技术、信息融合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更全面、更智慧的识别,实现管理对象与管理服务的高度整合,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灵活的创新应用和服务模式,从而实现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和谐目标。

2.智慧交通

结合余姚市“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求,按照“理念先行、国内一流、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整合资源、大胆创新”的思路,借鉴国内外交通管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注重交通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融合处理,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建立扁平化、集成化的交通指挥调度模式,形成科学高效的余姚市智能交通管理框架体系,实现城市交通堵塞、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道路安全畅通的目标,力争使余姚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智慧安防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1至2年的时间,逐步完成全市公安机关350兆无限通信系统从MPT模拟体制向PDT数字体制转换,组建覆盖全市城区、乡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路段、重要卡点、重要车站码头、体育场馆、高架桥下等重点区域的350兆(PDT)无线数字集群通信指挥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无线通信系统和现场通信保障手段,实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高效畅通的公安无线通信指挥机制,为各级公安机关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以语音为主、数据为辅的通信保障服务,提高无线通信指挥调度能力。同时,结合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警务工作平台和大情报平台建设,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基于PDT数字集群系统的各项数据应用功能,使PDT数字集群系统不仅成为无线指挥通信手段,同时也成为日常警务工作必不可少的信息辅助手段。

持续推进电梯远程监测工作,积极鼓励引导电梯使用单位加装电梯远程监测装置,对新规施行后制造的电梯则必须安装有关装置,督促电梯制造、维保和使用管理单位履行电梯远程监测系统建设,运用等相关职责,依法依规处置有关违法行为。

(六)智慧产业经济

加快布局契合地方的智慧产业经济,打造城市经济新业态。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带动城市经济高端化发展。发展区域特色光电信息产业园,推动信息经济新业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1.“两化融合”

以“两化融合”推动制造模式创新。完善“两化融合”应用服务支撑体系。深化“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云、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电子商务、制造业服务化等创新工程,加快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网络、技术和产品。提升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行业,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

2.智能制造

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纲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动“余姚制造”向“余姚智造”转型。围绕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以集群化、绿色化、精致化、智能化为导向,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行动计划”等专项行动,深化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六型企业”培育计划,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以“机器换人”推动生产方式创新。立足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创新为本,强化创新导向,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推动家用电器、五金机械等支柱产业和汽车零部件、模具等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坚持新兴产业支撑引领,以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制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智能光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和模客小镇、机器人小镇、智能物流小镇等特色小镇的建设,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努力打造若干个在全省有综合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

3.电子商务

以“电商换市”推动营销模式创新。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深入实施“电子商务拓市场工程”,积极参与全省“万企电子商务工程”,建设“余姚产业带”,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改造。以塑料城、裘皮城等为重点,突出市场集群发展,推进实体与虚拟市场同步发展、会展与电子商务协同提升,着力打造以塑料城为核心的中国塑料产业交易中心。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独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努力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全力拓展国际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推动余姚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将产品和服务销往境外消费者或零售终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余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创新,从电商平台、经营主体、仓储物流、快递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入手,构建跨境电商业务体系,助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塑料城实际,打造以塑料家电O2O产业小镇特色,有效整合塑料家电产业市场信息、加强产业链协作、大力推动余姚塑料家电产业线上线下的结合、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集贸易、研发、制造、物流、检测、信息服务、展示、文化、特色旅游等于一体的具备完善产业链的余姚塑料家电O2O小镇。

五、推进计划

(一)试点示范阶段(2016~2017年)

1.工作目标

遵循“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以点带面、适时推广”的原则,围绕政务、民生、产业等领域,优先选择示范效应强、社会效益优、产业联动好的做为先导项目。择优选取一些推广效果好且具有社会性的智慧项目,以及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在政府领域要选择能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效率、规范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项目,在民生领域要选择能切实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项目,在产业领域要选择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和全新商业模式的新兴项目,以逐步构建智慧城市框架,让全社会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加强试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加强试点建设项目经验总结和示范效应推广。

2.工作内容

围绕推广效果好且具有社会性的智慧项目,以及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强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打造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一批试点示范工程。定期组织智慧城市创建经验交流会,邀请或外出学习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展试点示范创建成果。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7~2019年)

1.工作目标

以试点经验为基础,依照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余姚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着眼“十三五”规划乃至长远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数据挖掘分析,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打造“创新、高效、安全、和谐”的智慧体验城市。

2.工作内容

以试点示范经验为基础,结合本地实际,强化城市运营管理、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等重点项目支撑。按照智慧城市创建任务,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余姚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开展智慧城市内部经验总结和外部学习交流,进一步强化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体制机制、技术应用、建设模式以及投融资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三)优化提升阶段(2019~2020年)

1.工作目标

紧密跟踪和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民生需求,加强与国际国内相关企业和咨询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优化“智慧余姚”顶层设计,不断丰富“智慧余姚”内涵。

2.工作内容

对比分析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和建设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对制定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不断的优化和递进,积极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城市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修正和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等,构建贴合本地现状和长远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道路。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余姚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加强战略引领,部署和落实重点任务,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推进机制,按照全市部署,组织推进本区域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认真抓好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落实的督查和年度考评工作,激发全市上下参与创建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建设模式,保障资金投入

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创新型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并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运营和管理,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加大财政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加大对各部门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活动,杜绝违规操作、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规范项目建设,强化绩效评估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大智慧城市建设考核力度,检查和督促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法规、标准的执行情况,根据不同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建立余姚智慧城市绩效评估体系,分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绩效情况进行评估。

(四)完善政策环境,重视人才建设

在余姚、宁波及浙江省现有各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完善符合余姚实际的政策体系,包括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数据开放共享政策等。统筹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围绕智慧城市相关示范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品、关键技术、人才培养,加大贴息补助和资金扶持力度。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加大社会化培训力度,普及公务员和社会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加强对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负责人信息化素养的培训与考核。

(五)统一标准规范,确保安全可控

加快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共享交换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技术架构、跨部门信息协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出台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并指定责任部门负责更新完善,以规范智慧城市建设,减少技术和流程障碍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信息壁垒。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切实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推进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防护,加强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完善网络安全设施,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鼓励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信息安全认证服务。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

七、智慧城市重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目标及主要内容

建设周期

责任单位

配合单位

 1

余姚无线WIFI建设

三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城的无线免费WIFI,累计4000个AP。

2015-2017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余姚电信、联通、上海安盛

2

余姚市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

建立电子商务大数据集成平台,创新数据采集、应用与开发模型,建立面向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应用与决策支持体系,实现监测、分析、优化等功能,服务政府决策、行业管理与企业咨询等工作。

2016-2018

市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

吉贝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建设时空信息大数据,搭建时空信息智能服务云,推进部门智慧化应用

2018-2020

市规划局

相关部门

4

余姚市智能交通系统

通过支撑平台及业务系统、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平台和统一资源云中心的建设。达到以下建设目标:1、实现城区交通信息检测全覆盖;2、构建集成应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最大化利用;3、实现交通状况监测预测与诱导信息发布,满足公众出行信息需要;4、实现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交通指挥调度智能化;5、培养一个高水平的系统使用管理团队;6、探索构建智能交通建设新模式。

2018-2020

市公安局交警大队

相关部门

5

余姚市便民信息服务平台

便民信息;三屏互动;监控电视化

2015-2021

市广播电视台

相关部门

6

居民健康卡项目

居民健康卡全面取代通用就诊卡,医院提供居民健康卡发放服务,实现实名挂号、全流程就诊、金融绑定、基本健康信息存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询等功能。

2016-2018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各医疗单位

7

慧聪家电网

形成500亿左右的小家电网上交易市场,把余姚慧聪网打造成全国小家电网上交易平台的核心基地

2015-2018

中国塑料城管委会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8

模客小镇

构建面向国际的高端模具制造体系,积极发展商贸、文化、旅游与体验功能,推广“互联网+”创业模式,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面向模客的新型众创空间。

2016-2020

朗霞街道

各相关局办、市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

9

智能光电小镇

以舜宇集团为核心,夯实综合光学产品研发、制造,及光学智能软件开发产业链,强化核心光电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推进“双创平台”建设,发挥小微创客主体作用,加快形成光电生态圈。

2016-2020

阳明街道

各相关局办、市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

10

机器人小镇

以“千人计划”产业园为载体,建设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等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6-2020

三七市镇

各相关局办、市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

11

智能物流小镇

创新发展智慧物流园数据平台中心,整合丰轩物流基地、杭州湾快递配送基地、余姚国际物流基地等资源,发展物流增值服务,衍生物流产业链,并推进物流产业与物流文化、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有机融合。

2016-2020

泗门镇

各相关局办、市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