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跃上云端,敲开智慧大门
来源:湖北日报 更新时间:2017-08-16

记者 廖志慧 实习生 刘昕 通讯员 高凡凯

    编者按 “楚天云”,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智慧湖北建设的重大工程。根据省政府安排,今年底104个省直部门所有非涉密应用系统接入“楚天云”,建立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时间已过半,省直部门政务信息“上云”情况如何?打通一个个“信息孤岛”的过程中,有哪些藩篱有待打破?近日,记者进行跟踪调查。

    只需点击手机屏幕,即可一键购物、一键缴费;企业申报审批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一个窗口、一个快递,各种证照办理即可实现……
    便捷,得益于我省智慧湖北建设的顶层规划龙头工程——“楚天云”。
    在大数据国家战略背景下,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启动“楚天云”工程,2016年又出台加快推进“楚天云”建设的意见。荆楚大地掀起“上云”浪潮。

上云入库——
各取所需 皆大欢喜

    省水利厅11楼东西两头的机房如今有些冷清。过去布满服务器的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机器大多已搬走。
    该厅下设多个业务板块,由各个处室负责,信息处管理其中的10多个。由于集中化管理程度不高,网络区域布局复杂,服务器维护压力大,业务人员经常疲于与机房运维作战。汛期繁忙时,这个网络及业务系统还容易闹“脾气”。
    自建信息库,却难以专业管理维护。烦恼,随着全省“一朵云”的到来终结。
    省直部门有迫切需求,“楚天云”有全国安全等级最高的“云”技术,双方一拍即合。
    第一步,风险评估,整合硬件资源,制定上云策略。
    第二步,系统分批,敏捷上云,标准化、自动化交付业务一张图,网络一张表。
    第三步,提升网络能力。过去的网线只有一家运营商,现在为两家运营商双百兆专线。一条出了故障,自动切换到另一条。
    三步完成,包括水利厅在内多个省直部门的业务系统,在楚天云的“云端”上欢畅运行。
    从“小房间”搬到“大屋子”,容量更大了。例如,水雨情、防洪、水土保持等“重量级”数据库有了更宽敞的“房间”;高考期间,各教育系统和网络有了更加弹性的资源保障。关键时期,楚天云公司还安排应急保障小组,“专人专管”。
    从“重载”到“云化”,信息化处人员基础运维工作轻松了,有了更多的时间钻研核心业务。

    互通共享——
跳动的数据,开始“变戏法”

    经过层层安检,记者走进“楚天云”监控中心。放眼监控屏,省教育厅、水利厅、统计局、工商局、测绘局、气象局……数据实时滚动,全方位监测,不断更新。
    不要以为,将数据从各个省直部门迁移到一个云平台上,“楚天云”的使命就完成了。
    依托大数据平台,“楚天云”开始“变戏法”。今年,结合长江委、省水利厅、气象局的6000多个监测站水文数据,“楚天云”自主研发的防汛监测预警测试平台令人眼前一亮。数据实时生成,多维度可视化展示,柱状图、曲线图、红点闪烁,哪里有汛情、哪里水库有危险,一目了然。
    该测试平台基于“楚天云”大数据仓库和“楚天云”数据交换枢纽平台研发建设,包括雨情分析、水情分析、水库预警、水情快报4个模块。
    雨情分析——实时反映全省降雨量前十地点,并针对该地点分析同期降水量和历史降水量,判断出未来可能大量降水的位置。
    水情模块——实时监控全省水库、河道的水位、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一旦超汛限立即告警。
    水库模块——将水库信息和GIS地图相结合,一旦水库出现险情会直接在地图上标红显示,并且可点击具体查看。
    出现险情,“楚天云”生成水情快报直接发送给相关水利部门。
    楚天云公司负责人介绍,数据汇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开发大数据应用,创新互联网+服务模式,为政务科学决策提供关键支撑。同时,以大数据为引领,培育我省新业态,让政府数据产生价值。

    藩篱待破——
非密信息上“云”,造福民众

    上云,仅仅是个开始,数据信息实时共享交换,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现实中不少人都经历过网上办事的尴尬:开一个证明,需要在出生地和现居住地之间来回折腾;同样的个人信息,却需要在不同政府部门反复提交……
    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约80%的信息数据,但眼下共享程度并不高。
    面对体制机制和利益的藩篱,在“上云”过程中,个别部门常用“信息安全”和“技术不能突破”做挡箭牌。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晓林建议,打破数据藩篱,借鉴先进经验,从立法、行政等不同角度为迁移、共享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安全防护。挖掘共享数据,线上线下融合,减轻工作负担,提升各部门、办事群众的获得感。
    相关数据显示,政务或成为我国云服务最快落地且最大细分领域,预计到2018年国内电子政务云总体投资规模将超过3400亿元。

(原标题:跃上云端,敲开智慧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