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文博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各行各业齐步甚至略早。1983 年,当时的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博物馆工作会议,影响深远。会上研究并提出未来博物馆需要电脑化,这是文博界第一次吹响信息化号角。随后,上海博物馆于1984 年上半年在全国文博界率先设立了电脑组,引进了专业人才,制定了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启了上海博物馆信息化工作。1985 年春季,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召开了“全国博物馆电脑化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十家全国主要文博单位。随后,部分省级博物馆开始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工作。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电信领域实施了“三金”工程,使中国与世界几乎同步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行业和政府开办网站成为一道风景。1998 年,国家文物局开通了政府网站,早于全国多数部委。2000 年,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合作,建设了故宫虚拟展示中心,成为当时整个行业建立游客中心的样本。之后,敦煌博物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的数据采集、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开展的图像处理、与日本企业合作开展虚拟化研究,通过建立游客中心,减少了因游客参观对洞窟保护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满足了游客参观的文化需求,创新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新模式。
2001 年,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由局领导挂帅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撤并机构组建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负责全国文博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物信息化工作会议。为摸清行业家底,国家文物局会同财政部于2002 年启动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在山西、河南、辽宁及甘肃四个省开展试点。2003 年,国家文物局为突出信息化行业管理,拆解科技教育处设立科技信息处和教育处,全面推动“两库一平台”文博信息化建设任务,即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在此之上形成文物安全监控系统和中国数字博物馆。为适应全行业数据集中管理和未来的数据利用,2004 年完成了中国数字博物馆预研究项目,对指导全国博物馆数字化和建立数字博物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5 年,经中央编办批准设立了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开展了众多重大信息化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包括:全国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项目、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研发并应用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数据采集系统、考古发掘系统、进出境审核系统、拍卖标的备案系统、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系统等等。一些文物大省也相继成立了省级文物信息中心,负责全省文博信息化工作。2016年,以山东省为代表,以省博物馆数字化成果为基础,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省级区域性数字博物馆。
到目前,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积累了近170T 的文博大数据,较完整地覆盖了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具备为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所形成的辅助决策管理系统也初步满足了部分文物管理的相关需求。
二 人类科技发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每项新技术的诞生都可能引发一次革命,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尤其文化领域。2012 年起,二维码标识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技术的G4 升级、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加上云计算、大数据,给沉睡十余年的互联网世界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乃至世界悄然步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在过去的五年中,每一位国人都能深深感到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文博界亦是如此。2012 年起,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以及吉林博物院等,率先启动了“博物馆+互联网”APP 业务,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率先提出“文物拍卖信息网”“博物馆信息网”“文物保护工程信息网”和“遗产搜索”的“三网一搜”共计四个“互联网+文博+金融”产业模式研究。2014年上半年,全社会进入“互联网+”创新的高峰。2015 年,国务院发文《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2016 年初,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文物局及时响应了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的通知》,启动了“国家文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2016 年中,国家文物局又牵头与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开启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为文物活起来、为文博信息建设贡献力量,标志性地将文博信息化带入崭新的时代。
三 从前述看,文博信息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代。
一是以文博单位作为独立个体开展内部的信息化工作时期,始自1983年,可称为文博信息化1.0 时代。这个时期为文博行业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基础性应用为主,包括公文信息处理软件的普及、工资财务系统的开发应用、藏品的照片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基本处于单机状态和局域网状态。
二是以国家文物局组建成立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为分割点,进入整个行业数据集中式管理阶段,即2001 年起,可称为文博信息化2.0 时代。这个时期主要是基于国家电信主干网的全面铺开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整个行业基于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形成统一数据中心,实施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的重大信息化项目,推动实现今天的大数据中心的形成。
三是以2016 年启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文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时间节点,我国文博信息化工作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即文博信息化3.0 时代。这个时代是从破解制约文博大数据创新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特别是“‘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重点推进区块链概念下构建互联网+创新联盟,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打破文博知识产权等要素形成的壁垒,将有效促进文博数据要素的流通,推动文博领域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服务公众、企业和行业,形成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等要素形成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推动文博信息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创造新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物保护原则角度看,文博信息化1.0 时代着重解决了文博机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的问题,着重体现在“保护为主”方面;2.0 时代初步解决了改进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执政能力的问题,重在体现“加强管理”方面;3.0 时代应重点解决文博领域内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数据共享问题,服务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将着重体现“合理利用”,同时,对“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将会是全面提升。
四
文博信息化3.0 时代是跨越式发展的时代,与以往时代相比,必将有着质的飞跃。在此试就时代长度、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原则给出基本描述。
其时代长度,根据前两个时代约19年和15 年,按等差比例取整粗略计算,预计文博信息化3.0 时代约10 年,恰好与“十三五”、“十四五”时间相吻合。笔者大胆畅想,文博信息化未来十年应完成的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政务层面,围绕提高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为核心,力求在提高执政效率和执政质量两个维度全面展开。一方面,深化和扩展电子政务应用,实现文物与旅游、教育等政府部门之间,与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落实国家文物登录制度,辅助提高政务决策的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成果呈现。二是服务社会公众层面,基于国家互联网基础、行业私有云和政府云、社会云,融合和设立众多文博“元”数据集群,通过构建文博领域区块链行业联盟,破解以文博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瓶颈问题,协作研发共享工具,打造文博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文博数据交易所,打通政府与社会、文博与教育、文博与旅游等行业数据交换的相关环节,面向社会企业、面向公众开放文博大数据,服务共享经济。关于发展原则,应是以国家文化与文物领域的五年规划为依据,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紧随信息产业国家战略目标,在互联网+战略、大数据发展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等牵引下,打破行业和部门界线,引导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金,为形成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打好信息化基础。
我们已经处在文博信息化3.0 时代,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段路上,共享是主旋律,社会参与是主旋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下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今天,这个新时代更不同于以往,在观念、思路、实践三方面,我们更需要解放思想,更需要协同作战,更需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做到实事求是,杜绝大跃进,切实将文博信息化润化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切实为文物活起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