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发展,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脚步也未曾停歇。近年来随着云端服务、物联网、移动智能装置等技术应用的突飞猛进,智慧城市发展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与产品也带来了城与城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现象愈加显著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英文里面,数字鸿沟大多数时间统称"Digital Divide",也有时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ennisi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
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规划,其战略规划的定位、方向不尽相同。一方面,中国地缘广袤,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公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落后地区可能因为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网络未覆盖等原因,无法获取或不能够全面获取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文化水平较低者可能因为操作技术障碍或阅读能力障碍而成为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贫困者。
另一方面,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发展差距,这些差距是构建电子政务数据库的重要障碍,而数据库的构建又是开展电子政务活动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相应数据的置入,电子政务活动就如同“无米之炊”。
导致“数字鸿沟”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比如各国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可得性,如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的普及程度;其次,企业与个人是否可以负担得起使用相关的网络服务、智能硬件设施、手机以及相关应用等;最后,消费者和大众需要具备有效运用数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的协同努力。
立足实际,缩小“鸿沟”
正如上文所说数字鸿沟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如何抓住机会实施方法得当的技术融入,缩小或消除这种差距,是摆在每个城市面前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久性的复杂系统工程,群体“数字鸿沟”影响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环节与价值目标。一方面,需要在一定的战略高度综合考虑和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方向,结合各地区自身的经济文化水平、居民诉求、信息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情况,缩小区域、城乡间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差距。
同时各地区也要着眼实际,积极开发一些适用于老年人、低受教育程度群体、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智能型产品与服务,关注和保障弱势群体的诉求和利益,增强公共服务的特色性和适用性,缩小不同群体对智慧城市认知的差距。在教育层面,要加强智慧城市相关背景知识的宣传、受教育和推广,让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实践进入更多群体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