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城市信息化 信息化并不是改革的全部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5

城市信息化,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各地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道路。城市信息化的出发点、立足点究竟是什么?记者日前特邀厦门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杰与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执行社长王学武就此进行了对话。

领导看得见,百姓用得上

王学武:区域信息化建设中,这几年似乎出现一个共性做法。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期望通过项目来带动城市信息化。您能否谈谈是不是只能走这条道路,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吗?

吴杰:可以说这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很少,我也一直在思考。三年前我到这个岗位来时,市分管领导嘱咐我,要做领导看得见、百姓用得上的项目来带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我的理解,“领导看得见” ,主要指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姓用得上”, 是指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王学武:我不明白这跟信息化项目成败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吴杰:过去做的项目之所以不成功,就是没有找准这个项目的最终用户到底是为谁做、为啥做。一个系统、平台,它是谁来用,又如何使用,会不会用,假如这些得不到确切、准确的回答,那么我们的建设将是盲目的。这几年厦门市的体会,城市信息化有两条最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信息化一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要为市民的生活服务。



需求为前提,项目为抓手

王学武: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增多,很多城市都把应急系统建设放在了城市信息化项目的重中之重,您认为当前实施城市信息化项目,是提升城市某项功能重要,还是统筹考虑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关键?确定一个城市信息化项目的关键依据是什么?

吴杰:应该说城市应急系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在“非典”以后,被各地政府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我们在城市管理中确实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应急系统、应急预案等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紧密相关,但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

我个人觉得信息化必须统筹考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还会让我们吃苦头。确定一个城市信息化项目的关键是,从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现实需求出发,同时考虑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目标。

王学武:厦门作为沿海发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在哪里?

吴杰:近年来,厦门市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了“厦门市市民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整合政府为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的相关信息资源和市民数据,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和市民基础数据库,发行社会保障卡,构建起方便市民办理个人事务的信息系统。

城市信息化,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各地都在不断探索自己的道路。城市信息化的出发点、立足点究竟是什么?记者日前特邀厦门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杰与中国信息化杂志社执行社长王学武就此进行了对话。

领导看得见,百姓用得上

王学武:区域信息化建设中,这几年似乎出现一个共性做法。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期望通过项目来带动城市信息化。您能否谈谈是不是只能走这条道路,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吗?

吴杰:可以说这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很少,我也一直在思考。三年前我到这个岗位来时,市分管领导嘱咐我,要做领导看得见、百姓用得上的项目来带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我的理解,“领导看得见” ,主要指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姓用得上”, 是指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王学武:我不明白这跟信息化项目成败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吴杰:过去做的项目之所以不成功,就是没有找准这个项目的最终用户到底是为谁做、为啥做。一个系统、平台,它是谁来用,又如何使用,会不会用,假如这些得不到确切、准确的回答,那么我们的建设将是盲目的。这几年厦门市的体会,城市信息化有两条最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信息化一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要为市民的生活服务。



需求为前提,项目为抓手

王学武: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增多,很多城市都把应急系统建设放在了城市信息化项目的重中之重,您认为当前实施城市信息化项目,是提升城市某项功能重要,还是统筹考虑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关键?确定一个城市信息化项目的关键依据是什么?

吴杰:应该说城市应急系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在“非典”以后,被各地政府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我们在城市管理中确实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应急系统、应急预案等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紧密相关,但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

我个人觉得信息化必须统筹考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还会让我们吃苦头。确定一个城市信息化项目的关键是,从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现实需求出发,同时考虑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服务为目标。

王学武:厦门作为沿海发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在哪里?

吴杰:近年来,厦门市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了“厦门市市民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统一规划和整合政府为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的相关信息资源和市民数据,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和市民基础数据库,发行社会保障卡,构建起方便市民办理个人事务的信息系统。

市民基础数据库和法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厦门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分散在公安、社保(医保)、民政、计生、教育、人事等部门的市民信息,形成全市统一共享的“市民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统一发行“市民社会保障卡”,为市民办理劳动、社会保障、公安、民政、计生、教育、卫生和公积金等社会事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我们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市民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好在哪里呢?目前有17个部门在应用这个数据库,首先实现的就是五种社会保险合一,同样一张卡就能用5种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我们把原来的卡去掉了。这里还有一个直接的经济效益,我们曾经做了一个比对,就是把发放退休金的跟已去世的人员名单进行比对,发现有500多个已经过世的人赫然出现在领退休金人员的名单上。

厦门已建成了一个包含340多万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包括历史数据)的市民基础数据库,建立了一套基础数据更新、交换和共享机制。现在的数据库是每天都在更新的,公安局每天都要提供7000多条的更新数据,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迁入迁出、出生死亡的变更信息。

市民基础数据库解决了“养老金冒领”、“医保卡冒用”,以及跨部门之间数据共享难、数据复用难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为政府社会发展事业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社保基金的管理就可以做到相对准确,一年光这一项就省下数百万元社保资金。所以它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减少了行政成本,我们也是以此来衡量项目的建设绩效。

厦门市法人基础数据库采用与市民基础数据库建设同样的思路,将分布在工商、国税、地税、技术监督等四个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了企业基础信息的动态交换与共享,形成市级“企业法人数据库”。目前,数据库共收录法人信息16万多条。

在做这个数据库之前有部分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了,但是没有到税务机关去做税务登记,更没有去交纳税款。法人数据库最开始的想法就是工商与税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开始的,防止税收的漏收漏管。我们也是同样把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质量监督局的四个企业信息库拿来整合成一致的名单。法人数据库直接的效益很明显,把工商局的数据和税务局的比较看到,有500多家没有税务登记,现在有效地解决了困扰税务和工商管理部门的“漏征”和“漏管”问题,同时可以为向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企业登记注册服务。

厦门市95%的企业是通过网上来申报税的,通过网上申报税的超过了200亿元。厦门的地税局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还做了电子纳税,目前90%的税收是通过电子纳税系统交上去的。

王学武:能拿交税来举例子吗?

吴杰:原来如何交纳税款呢?先到税务局开税收6联单,然后到银行去交款,再将结果返回税务局。每年这样的6联单需要100万份,电子纳税系统把税收信息电子化,将纸质单证人工传递改为电子数据传输,我们现在减少到只要1联单盖1个章就够了。少盖50万个印,省下了几十万份的纳税单,既节约了资金,又减少纸张浪费,还保护了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企业不用像过去那样坐着车子到处跑,又花钱又污染空气。

官不与民争利

王学武:我一直想请教一个问题。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导向中,突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经济和
社会信息化。从厦门的实践看,您认为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应该是怎样的互动关系?

吴杰:我们在整个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注意了创新建设机制,以此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厦门以国家战略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或者是带动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厦门市鼓励企业和鼓励政府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要推进服务外包,把一些电子政务的服务特别是技术的服务外包给企业。我们的想法就是社会和企业能做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去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官不与民争利,能够让企业赚钱就让他们做。主管商贸的副市长讲得更形象。他说,自己做家务既没有GDP又没有税收,请保姆来做家务,做的又好又可以增加税收。



信息化不是改革的全部

王学武:您在总结厦门信息化建设时,提出要妥善处理电子与政务、管理与服务、建设与使用、先进与实用的关系,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四大关系对城市信息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吴杰:电子和政务的关系,我们过去老提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会推动政府行政流程的再造和优化。而其他部门就会想,你们是改革办还是信息办,人家马上就会有抵触的心理。信息化是改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假如我们不能被所有的部门所接受,我们的信息化就没有办法推进。

电子和业务的结合点,过去我们做的一些项目,只有电子没有政务,就是买个计算机摆在那里没有用,这的确有个历史过渡时期。搞技术的对政务和业务的了解不如政务人员,你都不知道公文的格式和流程,如何为政府部门做办公自动化系统?我们的业务部门不懂技术,技术部门不懂业务。三年前我曾给电子政务下了一个比较偏激的结论,什么叫电子政务?就是不懂政务的电子公司做了一个产品给不懂电子的政府使用。其实,这是个过渡时期,纯技术向既懂技术又懂业务过渡。业务人员开始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他们逐步地开始知道哪些问题能用信息化来处理,哪些不能用信息化来处理。两方面都在学习,等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信息化还会更上一个台阶。

王学武:您认为政务和电子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

吴杰:找到电子和政务的契合点是很难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电子政务要以增强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为目标,不是要把谁的权力夺回来。我们做业务的人就要迅速地向技术转型,搞技术的也要迅速地向业务转型。

前面我讲了很多加强税收管理,加强社保资金的管理,其实就是为市民提供更优良的服务过程中间悄悄地把管理加强,这样的方式来做,社会接受的程度会更高。

王学武:您还没有提到处理好建设和使用、先进和实用的关系。

吴杰:我们有句话就是不做一次性的信息化项目。过去做项目预算,只有项目的总投资,并不包括项目将来的营运费用,充其量最多就是把专家组
验收的费用做到预算中去。我们很痛心地看到,有些项目验收之时就是关门之时。为什么呢?因为没钱交电费,运维费没有在预算之内。任何一个信息化项目一旦建成,就要持续运转下去,要做系统的维护、保养、升级,年复一年不停地做下去。过去往往只考虑到前面的事情,如系统架构、安全等,将来在投入运行时,需要有人管理,要有人来看着这个机器,谁来看?部门的责任,组织机构,运营经费是否考虑?不是所有的项目做得起就能养得起的。信息化项目就像是我们的孩子,要留下养育他、教育他的经费,一直让他能够长大。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两年前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时普遍使用小型机,我们的市民系统本来也要用小型机,结果改成了服务器集群,用了64台服务器集群起来,比原来的预算节约了40%,现在的运行费用很低,扩展费也较低。这样,所有的政府部门开始使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它的作用已经足够了。

王学武:还有一个问题请教您。就一个城市来说,要提高信息化水平,是不是必须要先发展信息产业,为什么?

吴杰:不一定。我认为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基础,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发展信息产业。我们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信息化的方法来发展经济,优化产业,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但未必每个地区都要不顾实际地从头开始发展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