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全面升级
来源:中国改革报 更新时间:2017-09-13

本报记者 王丽娟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中国制造品质。会议要求,2018年全面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并逐步扩大认证覆盖面,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服务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质量认证。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推行和强化质量认证这一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有利于加强质量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中国制造提质升级、迈向中高端。

以提高质量来促进我国制造业提质升效,近年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为此,国务院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质量提升的文件和政策措施,如《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认证认可体系,推动质量认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应加速提高社会认知与应用程度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累计颁发有效证书176.7万张、获证组织60.3万家,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5.4万张、42.9万家,颁发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质量认证工作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认证的社会认知与应用程度还不高,质量标准单一落后,认证程序繁琐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此次常务会议要求,要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以航空、铁路、汽车、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加快完善和提升适合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军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不同的行业,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认证制度,需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传统的认证技术和监管方式,利用认证机构的专业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横向纵向数据资源,为企业质量“把脉”,开出质量提升的“良方”,已经在航空、铁路、汽车等领域率先开展试点。

刘卫军认为,信息化在认证领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通过信息化可以加大认证的宣传推广力度。认证存在不足的时候,利用信息化系统、网络系统,在不同的平台上让更多的企业、消费者了解认证方面的知识和作用。在宣传推动上、营造社会氛围上,用信息化手段会起到一个很重要的推动的作用。

其次,通过信息化可以加强认证的便捷性。认证评价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认证的有效性以及认证环节的便捷性。

最后,通过信息化可以提高认证的有效性。例如利用网络系统取消部分现场评审,或者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收集到某个行业内的产品和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信息,在做认证评价过程中,通过这些信息就能确定评审重点,从而增加评审的有效性。

此外,刘卫军还在会上透露,现在国家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鼓励开发全样本分析、检测云和在线监测等,强化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互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推动联合监管、联合惩戒。不过,在记者看来,利用信息化系统在加强监督方面也大有作为。

强化监督是会议的另一项重要要求。会议要求,强化监督,严格资质认定标准,加快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清理整合现有认证事项,取消不合理收费。建立质量认证全过程追溯机制,严厉打击假认证、买证卖证等行为。

加强认证机构监管 强化日常监督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现在认证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定位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认证之后,会使产品的信誉和竞争力增加,更容易进入到市场之中。

但是目前我国的质量认证市场鱼龙混杂,认证机构、咨询机构数量较多,服务质量低,造假、买卖证书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目前我国共有23家,既有部委下属机构,也有挂靠在大学或科研单位名下的机构,还有民营类的机构,虽然这些认证机构都归国家认监委统管,并委托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分管,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相互扯皮,或是向上搬救兵,最后不了了之。

在家具卖场里,很多家具上都贴有环保标签,而且商家能提供绿色环保证书,然而仔细看来,不仅这些标签形状样式各异,认证机构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证书花钱就可以买到。

诸如此类现象,在各行各业的认证市场时有发生,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惑,也导致质量认证市场一片混乱,严重扰乱了我国质量认证体系的发展。

为此,记者认为,我国要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一定要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强化认证机构的日常监督,严惩认证市场上违法乱纪行为,取缔和淘汰认证行业中“滥竽充数”的机构。同时,认证行业也应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

而在这些监督的过程中,信息化将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例如,政府建立统一质量监督信息平台,消费者和企业可以在网站上查询所有国内机构发的认证证书,让公众直接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哪些机构有问题,都能及时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外进行公布,营造一个社会共同监督的局面。

此外,还应建立“互联网+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向业务全领域、监管全过程覆盖,切实加强全面质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