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与模式构建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 更新时间:2017-09-29

  作者简介:李永忠(1963-),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福建 福州 350116

内容提要:公共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潮流和社会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的新需求,迫切需要公共管理教育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快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利用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实施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对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思想、构建过程、模式评价以及模式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实现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现代化和推动我国公共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加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关 键 词:公共管理学科 信息化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资源 治理现代化

构建基于信息社会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潮流,也是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使命;同时,这种潮流也促使公共管理学科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形成新的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从而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合格人才成为公共管理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重要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改革目标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的理论。其主要思想包括:任何系统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孤立状态下的各要素所不具备的。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要素离开特定的系统整体,它将失去其原有的作用[1]。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机制等要素只有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组织之间、公共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公共组织与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而竞争获胜的前提就是高质量信息的获取和顺畅的信息传递。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服务职能,在信息社会,这种服务职能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部门的广泛深入运用,更表现在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转变为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快速、优质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信息服务。治理信息化和治理现代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公共组织为了更好地治理和服务,必须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电子政务是构建信息社会公共组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电子政务是复杂的信息系统,它包括信息技术的集成、以信息资源为关键资源的资源整合、公共组织流程的再造等;电子政务是公共组织和公共治理创新的最佳途径。

在公共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的同时,为了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探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最有影响的理论体系之一。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客观知识如何通过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内化为个体认知的知识,知识内化流程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环节[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从传统的传播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给学生提供或灌输知识。学生既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最佳学习环境由情境、交流、协作和知识建构四个要素构成[3]。

公共管理学科是管理学大类之下的一级学科,涵盖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五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融合了多种学科,特别是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部门管理和决策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具有整合性、受环境影响性、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性和实践导向性等特点。

在我国,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日益推进,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公共组织所处的治理和服务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公众的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领域范围广泛,公共事务中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日益复杂,公共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与服务问题需要多学科整合研究,更需要借助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变化和挑战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进行信息化改革。

图1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体系图

总之,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公共部门培养复合型、技能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方法等诸方面须达到以下要求: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事实;掌握收集、组织、分析和研究与公共管理理论和事实相关的信息资源;熟悉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对公共管理特别是国家事务管理的影响;深刻理解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管理规则、机制和方法,把握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管理规律;重视公共管理理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较为科学的认识、分析和研究方法;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公共管理各个利益相关方进行无障碍的、高效的沟通;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公共理念、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营销等。
二、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基础与存在问题

国外公共管理学科已经全面展开信息化教学,而且,信息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进行整合与融合,并对公共管理学科教育适应公共治理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需要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于英国,当时,英国政府要求公务员学习和采纳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这种变化促使英国大学中的公共行政专业的学科基础,由以社会科学为基础转向以经营和管理学科为基础,推动了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重视和应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成立于1983年的商业和技术教育委员会(BTEC)采纳了与一般商业教育更为一致的公共行政教育理念,将公共行政变成商业教育的一部分,更加侧重公共部门职业技能训练,而不是仅仅灌输社会科学知识,公共行政教育开始更加重视公共行政的“通用技能”的获取。由于BTEC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巨大影响,这场风靡英国教育系统的“技能运动”促使英国公共行政专业转型为公共管理。同时使得英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公共管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而言,这次转型,不但形成了新的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双向沟通式教学模式),也孕育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萌芽[4]。

在美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诸多大学公共管理相关的学院开始把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组织、运行、管理等活动之中。阿拉斯加大学东南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Southeast)利用中央服务器实现了公共管理在线教学;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利用语音答疑系统与其他校外公共组织展开同步授课和小组案例讨论的合作;田纳西大学(Uni.of Tennessee-Knoxville)则利用网络进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这种模拟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公共管理问题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公共管理和行政学院(SPMA)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方面使用网络支持学习系统和电子学习小组等网络工具,使得学生可以和公务员及相关专家进行在线案例讨论。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大学探讨和实践了公共管理学科在线学习、虚拟教室、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线案例讨论等诸多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

21世纪初,我国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机构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但都处在起步阶段,CAI课件、教学网站已经在某些教学环节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教学数据库、虚拟实验室也处在探讨阶段。2002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旨在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电子政务业务模式、政府流程再造、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等领域的方法和应用研究,并通过构建和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模拟系统和技术解决方案,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公共治理领域,特别是政府管理领域的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立了公共决策实验室,采用三维环形背投显示系统,结合高性能的计算集群与决策支持平台,形成用于辅助决策、协同决策的综合性设施:“电子决策剧场(Electronic Decision Theater)”。在辅助决策时,“剧场”通过沉浸式显示系统展现决策论证过程及不同环境变量对决策结果的关联影响,剧场观众能观看到详细的三维报告、决策和政策结果,有利于评估各种预测未来的方案[5]。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资源和手段单一,师生课下交流互动和交流很少,与校外专家交流更少,很多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学习少有兴趣,也不懂得如何将所学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分析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问题。尤其突出的是,教师们很少深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理念,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多媒体授课和CAI课件的制作。实践和实验教学往往也流于形式,与现实没有深度结合。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公共管理学科相较于大部分学科而言涉及范围很广,教学环境设计难度较大,教学资源整合困难;二是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足,教学经验欠缺;三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少有从事公共管理实务的经历,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

三、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等在著作《教学模式》一书中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概括出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并探讨了这些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开始探讨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方式、学生对公共管理信息、知识加工的心理过程,集成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多地整合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公共管理专家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公共管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6]。

(一)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目标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需要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

第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是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工具,把各种教学要素、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与重构,以便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7]。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收集、组织、分析、评价、研究和利用公共管理学科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基于网络的新型学习方式。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同学、公共管理实践者进行在线交流,学会利用教学信息平台进行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第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要激发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能够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二)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更深层面上,研究信息社会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的应用。

在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获得、组织、解释和转换大量的专业信息,从而找到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实际问题的方法。网络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我国目前可建设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这些资源构成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得以运作的基础。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担当引导者、监控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居于中心地位,在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与公共管理专家之间的“协作学习”;强调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的吸收、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学模式运行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化教学模式运行图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制作课件,并优化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信息资源,创建有价值、有趣味的学习情境;与此同时,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面对面或者利用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老师进行互动讨论,通过校园网教学平台进行自我测试、完成作业等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评价和调控,直到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止。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学习单元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还需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网络查询、搜索等工具以及数字文库、虚拟文库、学科导航等获取学习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评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最佳解决方案。

(三)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要素的组成

公共管理信息化教学模式应当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明确的学科教学、课程教学目标、基于校园信息平台的教学环境、能完整呈现公共管理和决策背景的教学资源体系、校内外师资、师生互动平台、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诸要素,并使上述要素无缝连接,从而使之形成运行良好的有机整体。

进一步明确信息化条件下学科教学和课程教学目标。实践中,我们梳理了现有的公共管理学科培养计划,明确了信息化条件下学科教学和课程教学目标,并在本院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中适度加大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课程,重点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理论、竞争情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等课程。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加大上机实验和模拟实验的频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建设和整合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资源。第一,把公共管理学科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公共管理学科诸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把专业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二,构建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网站,使师生能够实现基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学习。网站则是根据师生教学研究需要,安排栏目,积累学科信息资源,内容主要包括授课内容,主要是本专业、本课程的核心知识,本专业、本课程相关学科知识,本专业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信息等;第三,逐步构建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方面网络信息资源库,特别是具有公共管理特色的数据库,包括:课件库、微教学单元库、案例库、常见问题库、名词术语库、学科导航库、共享软件库、论文数据库、试题库及公务员考试题库、名著导读库、国内外公管类网络课程导航库等资源库,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校外实习基地等实地教学相结合,理论专题研讨、案例教学、技术实践小组协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利用,有效支撑师生的探究性学习。

强化师生、生生、师生与公共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采用QQ、微信和博客等实时交互式的网络工具,传达实时信息,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师生与公务员之间能够随时进行思想、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共享和交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道、授业与解惑。

拓宽师生实践领域和渠道,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构建数字模拟实验室,如,决策模拟实验室、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室等,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采用虚拟实践教学法,并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虚拟实践平台,使师生在较为真实的情景中提高教学的兴趣、技能,增强学生对治理环境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研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公共管理类课题,鼓励他们在校外实习基地参与调研、发现问题,并与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事实证明,对专业有兴趣、经常参与教师课题的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强。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和交往范围,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交流互动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这种以网络教学信息资源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对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更有兴趣,探究性的学习更为深入,对教学成绩的评价更为客观,取得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的公管教学模式与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比较一览表

(四)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步骤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包括:确定学生的知识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公共管理学科及课程的内容特征、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提供认知和交流工具、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练习并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加以总结、设计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等十个环节[8]。如图3所示。

图3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步骤示意图

(注:本图根据文献8的相关内容绘制)

第一,确定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知识内容,再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特点,对知识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并分析知识点的属性(原理、事实、方法等)和学习目标(识记、理解还是应用)。

第二,分析学生的性格及学习特点,包括相关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以便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问题和信息资源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第三,分析公共管理学科及课程的内容特征,明确所学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知识内容的类型(叙述性的、程序性的、策略性的),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叙述性的知识,就以提供完整信息资源为主,鼓励学生从大量信息中去伪存真,从而还原公共事件的本来面目;策略性的知识则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活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包括原理学习、问题解决、案例分析、项目实施、分歧讨论等,不同类型的任务,目标不同、难易不同、解决方式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同。比如,公共管理学原理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看书、延伸阅读、记忆等,公共事件案例分析与讨论的任务则包括材料准备、学生分组、观点预设、总结归纳等。

第五,设计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内容、课程特征来设计学习情景。专业基础较好、个性活跃的学生则给他们提供动态的、难度较大的学习情景;探究性的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信息量大且范围广的学习情境;技能性的课程,如公务员写作则需要提供工具和范本的学习情景。

第六,设计学习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教学环境。如,数据分析类的问题则需要提供学生官方的统计数据网站一览,探索类的问题则提供学生数字图书馆、学科导航网站的列表和网址。

第七,提供认知和交流工具。根据不同的学习问题,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工具,如信息收集工具、实时交互工具、知识建模工具等。

第八,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根据学习问题的选题大小和复杂度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学习,如,大而复杂的问题则采取分工协作加教师、专家指导的方法,小而简单的问题则采取自学方式。

第九,设计练习并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加以总结。

第十,设计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及公共管理实践者评价。对于小问题、小事件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即可;对于规模大、复杂度高的公共管理问题或实践,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邀请公共管理专家和公共管理实践者共同参与评价。

(五)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重构

在构建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传统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其他相近学科比较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选取评价指标,根据每项指标在教学中的作用大小来赋予权重,使指标在量化的过程中起到客观作用并具有可比性。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包括5个一级指标: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15个二级指标,每一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又可以分为A、B、C、D、E五级。同时,还须对学科教学展开制度化的、有效的自我评价、学院教师评价、其他学生评价、校外专家,特别是公共管理实践者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就是构建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9]。

(六)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集成。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行需要把各种能够运用于学科教学的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在一起,即教学信息系统集成。所谓的系统集成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把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管理、课件制作(包括课件点播、直播等)等教育技术设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连接和模块化处理将它们集成为一个智能化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人机优化组合的教学及展示模式,使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活动更为形象直观、灵活多样,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目的。

第二,整合。传统教学模式资源单一,课堂讲授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只是该专业领域最基本的知识,如图4所示。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公共管理知识和信息资源为关键资源,整合了与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管理与决策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了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问题相关的各学科理论与方法,整合了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更重要的是整合了从事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人才资源,形成了有序而丰富的师资资源库。整合既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又充分体现了学生认识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和专业人士的指引下,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收集、组织、整序和利用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才有可能使得学生成为基础厚实、专业精深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图4 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与信息关系示意图

第三,网络互动。网络互动行为具有群体性、即时性和主体多元性等特点。通过网络上的交流达到互动,比一般的互动模式交往范围更广泛、交往效果更加高效。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和他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互动,师生能很好地继承公共管理进程中积累的知识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创新,推动公共治理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与公共管理实践者的互动,师生的学习、思考和研究更加贴近公共管理活动的实际,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问题、理论与需求。

第四,创新。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就能开启他们创新思维的闸门。同时,丰富的资源和大范围的网络互动能够吸引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和信息产生好奇和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包括学科教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环境创设与构筑、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网络教学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等,这种模式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共管理与决策场景的创设以及师生互动、师生与公共管理者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学过程表现为:出示完整的公共管理和决策问题及背景资料→解释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对问题及特征的揭示、解释、分析,从而认识和把握公共管理与决策问题的本质及解决之道。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构建还有许多尚待探讨的问题,包括学科教学目标与公共管理现代化需求的衔接、典型的公共管理与决策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协同、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等诸多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是公共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势。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0]。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与模式构建探索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公共管理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为我国公共治理信息化、现代化培养更多合格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建锋,殷艳芳,郭庆祥.浅议系统论指导下的精品课程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3,36:232.

[2]郭建鹏.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2005(6):52-56.

[3]张琪.浅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育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67-68.

[4]张钢.英国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0-37.

[5]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EB/OL].http://www.sppm.tsing-hua.edu.cn/.

[6]刘洁.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原则和评价探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2(3):77-80.

[7]黄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因素分析与探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8):82-84.

[8]宋斌,等.论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理念及其模式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57-59.

[9]边林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通报,2013(6):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