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成就“智慧沈阳 ”
来源:沈阳日报 更新时间:2017-10-16


你的生活是由什么连接,一段段日子,还是一个个朋友?未来,沟通你我的还有一个个数据。随着科技进步与应用,大数据产业正走出“深闺”,为生活带来“质”的变化。

看上去很“枯燥”的大数据,却给生活添了不少滋味。快到家时,客厅空调自动开启,调节舒适温度;冰箱推荐个性化菜谱,并提前从超市预定所需菜品。这样以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智能化场景,将遍布衣、食、住、行各方面。未来生活可被解读成一个个数据,基于数据的预测和分析,将为人们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本报综合《沈阳市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辽宁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等多方报告、文件,带你走进一个未来数据化的沈阳。

明年50%以上市直政府部门将开放数据

到2018年年底前,沈阳计划建成智慧城市统一平台,80%以上的市直部门接入平台,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和统一开放格局,50%以上的市直部门公布数据开放清单和开放计划,50%以上的市直部门依托统一平台开放数据。

●人口信息

构建人口信息大数据。建“沈阳市人口信息平台”,整合全市居民相关信息,提供信息查询、数据对比、数据分析等服务,建立社会救助类事项及居民相关证件信息统筹认证工作体系。

●社会保障

建设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统一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完善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及信息数据的大集中管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支撑大数据在劳动用工和社保基金监管、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监控、劳动保障监察、内控稽核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数据共享

将构建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放共享的规范体系,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环保等重要领域实现数据适度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到2018年底,打造东北大数据中心和2个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培育3家核心龙头企业和100家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企业,引进和培养600名大数据产业高端人才。

●信用体系

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快建立沈阳市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构建面向社会公众、企业、金融部门、信用服务机构和政府机关多层次、多形式信用信息应用的系统性支撑平台。建设企业法人信用库、非企业法人信用库(包括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信息等)、个人信用库,实现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信用数据交换和共享、信用信息价值挖掘、信用行政监督管理,为政府、企业、百姓提供多方位的信用大数据应用服务,提高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气象服务

建立智慧气象信息数据库,加大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共享力度。推进智慧气象建设,加强地面气象观测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和风云气象卫星等气象数据采集。推进气象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为各部门各行业辅助决策与管理提供气象数据支撑,为市民提供天气实况、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气象服务信息。

●医疗服务

构建全市动态、连续、完整、标准的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大数据,推进沈阳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智慧医院建设。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优化预约挂号、分级诊疗、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共享等各类医疗服务。

一体化云中心

给数据提供平台

建设沈阳区域云中心,发挥“智慧沈阳”统一云平台数据汇集、信息交换共享的作用,完善具有共性和基础性的应用软件和功能模块,构建统一、完善的数据支撑体系。引进优势企业,培育本地企业,共同建设“私有云”“公有云”相互隔离的一体化云中心,为企业提供“大数据”和“特色云”服务。推进以园区为单元整体购买大数据相关服务的模式,为园区中小规模企业服务,降低企业信息使用成本。

打破“数据孤岛”

是解决数据共享难题的关键

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关键,企业是核心。为推动数据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创新应用,沈阳通过3至5年的探索,将打造一批大数据先进产品,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大数据产业人才,通过数据提升工业能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但发展大数据不能盲目,要注重差异化、发挥沈阳老工业优势,重点突出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促进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生产该类领域的数据衍生品,搭建数据衍生品交易平台,最终建成覆盖东北、面向东北亚的大数据交易中心。人们常说,合力办大事,数据也一样。要让大数据发挥作用,首先要把孤立的数据整合起来。目前数据分散在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手中,是隔离的、不共享的,就像在一个个孤岛上。数据的分析和加工处理技术并不是难题,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整合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