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为顺利举办奥运会,更好地履行北京“四个服务”职能,将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同时,还将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和模式转变,着力改进和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的原则,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保障奥运会举办和城市发展需要。 (一)构建公交优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环保,城乡一体、统筹城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建立轨道交通、公共快速路及城市静态交通设施配套的现代化综合性交通体系,实现交通拥堵状况有所缓解。实现市内域外互连互通。 市域快速交通。配合实施好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加快京承、京包、京平高速、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建设,做好京沪、京石、京秦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建立通畅的城际联系。建成京津第二通道、首都机场北线、机场南线、京承高速二期和西六环路等项目,实现每个新城与中心城有一条快速通道连接,新建高速公路400公里,平原区重要中心镇都直接与高速公路走廊相连接,市域范围内公路网覆盖全市所有村镇,建立起快捷的市域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重点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系统。到2010年,建成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首都机场轨道交通线并投入运营,加快地铁9号线建设。完成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建设,满足2008年奥运场馆周边交通需求。2010年,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总里程达到270公里。打通一批贯穿市区的南北通道,加快中心城微循环系统建设,继续扩展专用道网络,2010年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系统运营里程达到40公里以上。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日出行量比例达到40%以上。 机场、铁路及公路枢纽。完成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旅客吞吐能力6700万人次,货运吞吐能力180万吨。完成北京东站、南站、北站、丰台西站、石景山南站的改造。建成马驹桥、阎村、天竺等货运枢纽及东直门、一亩园等综合客运枢纽,使静态交通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相适应。 (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1、水资源。“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年均供给总量在35-42亿方之间,水资源供应比较紧张,因此,必须坚持节流开源并重,加强水资源供应能力建设,优先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在水资源安全方面,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2007年底京石应急段具备通水条件,2010年全部具备通水条件,同时加快南水北调市内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第九水厂输水管线、南干渠及调蓄库,启动第十水厂、郭公庄水厂建设,完善供水体系,提高供水能力。同时,推进海水淡化前期工作,做好战略储备。 高标准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逐步改造雨污合流管网,中心城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 加快污水治理,大力使用再生水。建成中心城14座污水处理厂,完善新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2010年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达50%以上,再生水利用量6亿立方米。 在厉行节约方面,实行用水定额和节水指标管理,要着力调整用水结构,稳定工业用水,推动农业节水,增加生态用水。进一步完善水价体系,实行差别定价,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加大宣传,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 同时,实施密云、官厅水库水源环境工程;保护怀柔、平谷、房山等应急水源地;建设昌平马池口应急水源地,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2、能源。“十一五”时期能源消耗总量预计达6500万吨标煤。坚持开源增供、节能优先、优化结构、保障安全,初步建立起“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可再生能源为补充,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控制煤炭总量,扩充能源供给渠道,厉行节约增效,初步建立起安全、稳定、持续、有序的能源保障体系。能源保障的重点是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力争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达到70%,电力。“十一五”时期年耗电量预计将达750亿千瓦时,电网将长期高位运行。按照“外电为主、内电为辅、多元结构、多向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电源建设,加快电网发展,做好电力供需平衡,全面提升电力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供给的主要措施是:积极参与内蒙古、山西等地电源点建设,完成京津唐大环网建设,增强受电能力,进一步加强华北受端电网建设,扩展受电通道,形成坚强的华北主干网,完善北京500千伏环网, 500千伏变电站直供中心城。加强本市220千伏和110千伏城市高压配电网建设。完成太阳宫、草桥、电子城、亦庄、郑常庄、三河热电厂建设,增强调峰和安全应急能力。到2010年,使本地电源自给率保持在1/3左右,能力达到电力负荷总需求的35%,增强调峰和安全应急能力。 天然气。建设曹妃甸液化天然气(LNG)等气源工程。建设六环路等输配系统扩建工程,启动新城供气工程建设,推动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城镇发展。 煤炭。加强与山西、内蒙古、河北等产煤基地的合作和联系,鼓励本市煤炭企业参与华北地区煤炭基地建设,保障全市煤炭供应。中心城逐步取消终端燃煤,严格控制新建燃煤设施。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降低燃煤对大气的污染。2010年全市煤炭消费量力争控制在2500万吨以内。 3、土地。坚持集中紧凑发展模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十一五”时期市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500平方公里以内。可以满足首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需求,特别是能保证中央国家机关的需求和在京各大企业建设和发展需要。主要措施: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推进耕地开发整理,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推进现有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存量用地资源整合,盘活建设用地存量。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实施一批生态环境工程,营造良好生态,加大环境投入力度,倡导节约降耗、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改善生态环境。以京津风沙源治理、燕山太行山绿化、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为重点,建设山区生态屏障。完善绿化隔离地区、沿河流和道路绿色走廊和农田林网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集中公用绿地,完善城市绿网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到201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2、治理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开展各流域水环境治理,完成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治理,实现水体基本还清。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清河、北小河、吴家村、小红门、卢沟桥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线,使再生水成为城市绿化、河湖环境等重要水源,使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中心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新城和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中心城和新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 3、治理大气污染。完成城八区现有3000台左右20吨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大幅度降低煤烟型污染。2007年到2008年全面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治理郊区沙源地,消除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减少施工、道路扬尘对市区空气悬浮颗粒物的影响。实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开放水平 城市管理是城市运行和政府工作永恒的主题,“十一五”时期,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一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明确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职能,建立市、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以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带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落在实处。完善城市管理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 二是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城市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精确、高效的城市管理。积极开发、应用先进信息技术,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切实解决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信息化政策法规保障等问题。 三是加快存量基础设施改造。利用和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整体提高运行效率,如地铁最小发车间隔由3分缩短到2分30秒,优化调整公共汽(电)车线网和场站布局,整合各类停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停车设施资源,改造雨水、污水合流管网,改造供水管网减少供水漏失率等,消除城市安全隐患,保证城市运行安全。 四是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按照预防为主、资源整合、属地为主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城市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完善各类工作预案,加强防洪、防震、消防等设施和救灾与应急队伍建设,显著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安全维护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 五是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重点搞好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重要旅游区(点)周边地区和奥运场馆周边地区整治,从城市中心区开始,由内到外,逐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