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来源:河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漯河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市,总人口252万人,近7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2001年8月,漯河市被确定为全国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近年来,我们抓住试点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带动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漯河成为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中国食品名城”。

漯河市委、市政府把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以此为突破口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聘请高层专家,帮助编制了信息化发展规划,城市信息化建设列入国家“863”计划。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总投入达到2.5亿元。建成了国家一级通信干线和全国有线电视光缆传输干线重要接点,成为豫南地区电信和有线电视传输交换中心。发展互联网用户5万多户,大体占全市总户数的十分之一。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数据库、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开通了农业信息网、气象兴农网、蔬菜信息网等专门服务农业的网站,并延伸到全市各乡村,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万户农民上网工程”,大批农产品实现网上报价和网上交易。移动公司联合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信通”和“农技110”,努力拓宽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各县区和大部分乡镇结合人员分流,组建了农业信息服务实体,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各种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都能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过去经常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有效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同时,加快了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和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步伐。

    为了做好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作,我们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现已培育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5家,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80个,从业人员达到34.5万人,7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对双汇集团、汇通集团、南街村集团、龙云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普遍推广了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广泛采用了信息技术,提高了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下订单”、“公司+农户”等形式,实施了“双汇产业化工程”、“优质粮食工程”、“龙云蔬菜工程”。积极争创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示范基地,有139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有31个农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有4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居全省首位。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较多、农副产品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主导产业,培育出一大批食品加工企业,其中有3家成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有8家成为全省食品工业50强企业。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1%,形成了漯河的产业特色。

    漯河市通过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基本走出了科技兴农、以工促农、工农业互动、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调整到60∶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1%。全市生猪年出栏近400万头,农民人均养猪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1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各乡镇都通了二级公路,75%的村通了柏油路,55%的村通了有线电视,有2.6万户农民用了沼气。农村“五保户”的住房问题全面得到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都有长足进步,农民住房面积和拥有手机、家用电器等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市上下正在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为动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