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要完成十大任务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7-11-17

“顶层设计”源于自然科学或大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种设计理念。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设计对象或领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注重整体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强调设计理论先进、理念一致、对象定位准确、结构统一、功能协调、部件标准化、资源共享与开放,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意义与作用
电子政务同样需要顶层设计,其主要意义在于:其一,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可以确保利用电子政务有效支撑ZF执政的高效化,并深刻把握社会利益形成的关联性、复杂性和利益形式转化的多变性,全面提高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的务实有效性与灵活适应性;其二,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可以确保利用电子政务有效支撑ZF的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实现多部门的目标协同,支持ZF实现其使命目标;其三,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可以确保利用电子政务有效避免ZF在同一个公共管理对象之上,有重复冗余、交叉冲突的利益监测和调节措施,从而更好地设计出高效的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
由此,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顶层决定性。跳出局部环境的约束和影响,站在政务服务的整体高度,统筹分析事务的各层次和各要素,决定执政的核心理念与目标,“自上而下”的设计,形成战略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核心在顶层,宏观指导微观、顶层决定底层。其次是整体关联性。从政务服务全局的高度对对象的结构、功能、标准、边界等进行统筹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强调从理想到现实的技术化、功能化的构架;强调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再次是可操作性。设计简洁明确,成果具备可实践、可操作和可考核性。基于绩效管理理念和目标的顶层设计,使决策取得良好的效益。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主要难题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十分重要,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第一,要破解公共事务难题。所做的政务服务系统顶层设计,能否在解决社会公共事务难题中发挥关键作用,已经成为判断项目立项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主要判据。在政务服务系统顶层设计指导下所做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都是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电子政务项目。各政务部门拟建、在建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要沿着解决公共事务难题深化应用的方向发展。公共事务难题的本质是,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失衡、公共利益保障机制失稳、公民利益保护机制失策的问题。因此,我们所做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电子政务内置的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
第二,需要多部门政务目标协同。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的务实有效性和灵活适应性,是靠多部门政务目标协同来实现的。多部门政务目标协同,需要多个部门为了同一个利益目标,在同一个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下,设定本部门的政务目标,完成本部门的工作任务。
第三,需要多部门业务目标协同。公共管理对象通常会具有多种社会利益属性,针对同一个公共管理对象的多种利益监测和调节措施,可能存在重复冗余和交叉冲突,如果不加以规制,就有可能直接损害公共管理对象的切身利益。对利益监测和调节措施的规制,也是对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设计的限制。这种限制的核心是要求在多部门业务工作协同的模式下,作用于同一个公共管理对象之上,避免有重复冗余、交叉冲突的利益监测和调节措施。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主要任务如下:
第一,领域分析。即要在电子政务所涉及的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工程管理等诸多确定要进行顶层设计的领域,对顶层设计划定有效边界。顶层设计最大的关注点是条件约束的策略设计。策略的效能边界是条件约束,即:作用于相同管理对象之上的利益监测和调节措施,避免出现重复冗余和交叉冲突。所设计的影响领域表现的操作策略,实际上是对政务业务的重构。
第二,社会问题分析。提出本领域发展过程中与国家的战略、人民的要求、社会的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在破解“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失衡、公共利益保障机制失稳、公民利益保护机制失策”的社会公共事务难题时,也要给出破解“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的解决方案。社会问题确定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确定解决当前问题是否是ZF机构职能范围内的事情;确定基于本部门职能是否能抓住当前问题的主要症结;针对问题症结的政务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哪些政务职能相互协同。
第三,社会问题根源分析。除在不可抗力(如重大自然灾害)下突然发生的问题外,社会问题通常是由经济和社会活动机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机制主要包括要素成长、行为规范和属性维护等机制。通过分析机制弊端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问题突出表现随机制调整的变化规律,阐述问题的根源及其演化规律。
第四,目标分析。强调目标协同的策略设计,必须从系统战略全面和总体的高度,综合分析当前和未来的能力要求,综合考虑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要素,兼顾业务、技术、经济等因素对本领域建设与发展的约束,明确发展的政务目标、业务目标、行动计划与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确定主要目标和实施的先后顺序。为便于对所设计的政务目标和业务目标进行把控和效能考核,对提出的目标要进行量化。
第五,需求分析。其一是业务需求分析。对政务事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全部业务进行分类,抽出公共业务模块,找出业务的关联性,重新塑造和整合业务的流程,自顶向下地进行业务系统建设的统筹设计。提出纵向业务体系与横向业务体系在本领域的融合,量化与社会问题解决相适应的政务目标和业务目标;其二是能力需求分析。审视、分析并准确刻画业务、数据、技术和应用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多层面、信息共享、目标协同的总体框架。综合分析当前和未来的能力要求和该领域系统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其三是业务功能分析。主要是为支撑项目目标的实现而涉及的业务。分析业务的完整性、重点内容、辅助内容及其流程图等。
第六,作业流程分析。主要包括“监测分析”、“行政执法”、“内部管理”、“宏观决策”、“社会应急”和“政务公开”等6大类作业进行分析。
第七,业务量、信息量分析。区分并分析离线服务量、在线服务量、本地部署服务量、利用外部服务量、外部利用服务量、利用公共服务量、公共利用服务量,事务处理服务量、计算处理服务量、静态信息量、动态信息量、本地存储信息量、利用外部信息量、外部利用信息量、利用公共信息量、公共利用信息量,标准化信息量、未标准化信息量、信息增量和存量、机器作业量和人工作业量等。
第八,业务应用发展能力分析。通过分析信息规范程度,反映业务应用的标准化水平;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化程度,反映业务应用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分析作业离散等级,反映业务应用的集约化水平;通过分析信息资源开放程度,反映业务应用与外部资源共享的水平;通过分析业务架构开放程度,反映业务应用与外部协同互动的水平。
第九,系统能力需求分析。分析业务应用对系统支撑能力的需求,关键是要把业务应用模型的逻辑复杂度与指标测试模型的逻辑复杂度进行换算。专家估值法:根据专家经验给出两种模型的换算系数。原型测试法:开发出业务应用的原型系统,通过原型系统实例化运行的压力测试,找出原型系统与指标测试模型间的基本换算系数,进而把基本换算系数根据原型系统的成熟度扩张形成实用换算系数。模型映射法:在相同的业务应用建模平台上,先建立业务应用逻辑模型和业务发生规律模型,并生成模拟业务应用实例化运行的系统负载数据等。系统能力主要表现在请求响应、会话处理、实体交易、计算执行、数据交易、数据存储、通信传输等7个能力方面。
第十,技术需求分析。就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实需求的融合”,依据总体框架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规模、计划、安全,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进行设计。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方法
从总体思路来看,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既不是在信息系统的顶层做设计,也不是在ZF业务的顶层做设计,而是在公共事务领域的顶层做设计。基本思路就是“研究领域、寻找顶层、发现本体、识别偏好、制定战略、做出规划”。在顶层做设计而不是设计完整的顶层。
至于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任务,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核心是研究公共事务领域、寻找公共事务顶层、发现公共事务本体、识别公共事务偏好。也就是研究ZF业务的对象系统,而不是研究ZF现行的业务系统。除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外,最终还要形成“中、远期发展规划”、“近期行动计划”、“工程总体设计”和“保障体系”等可执行的有型方略。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1、调查与研究。建立一支以业务专家为主,技术专家参加的领域社会问题研究队伍。主要对“公共事务难题”的成因及其在社会管理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失衡、公共利益保障机制失稳、公民利益保护机制失策”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及其形式进行刻画,清晰地表达公共事务难题的存在、成因,及其演化规律;2、会商与决策。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领导会商与决策机制。主要是面向使命系统对领域行政、管理与实施的策略设计。立足于复杂多变的利益形成和转化的使命环境,将高效灵活的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植入电子政务系统的模式设计之 中。按照适应社会利益环境复杂多变性的要求构造系统,按照灵活高效完成利益调节和保护使命的要求建立机制;3、业务重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就是对政务业务与机制的重构。顶层设计是强调目标协同的策略设计,策略的组织模式是目标协同,各部门在同一个利益调节和保护策略下,形成新的社会管理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4、技术支持。电子政务的核心是政务。政务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与改革,政务信息化才会设计出适合社会发展和民众诉求的高效便民的功能。忽视政务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所形成的电子政务是对落后生产力和落后行政体制的固化。不利于国家管理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改善民生。坚持以数据设计为中心,采用先进、合理的体系架构,以资源集约化为基础,信息安全为保障,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国家信息开放与信息公开。
此外,要关注顶层设计和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之间的区别。首先,顶层设计关注使命环境的设计,总体设计更关注信息系统结构性设计;其次,顶层设计关注政务目标的协同,总体设计更关注系统单元功能的实现;第三,顶层设计关注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约束,总体设计更关注系统结构性约束。
而且,要尊重顶层设计的主要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符合利益调节策略的业务重构以及适应条件约束的机制重构;面向使命的工程布局以及信息共享的应用体系;设施复用的工程结构以及使命、任务、能力三位一体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