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至今,我国政务服务水平实现了“陡坡式增长”,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整体效率提高,政务办理总体时限缩短,人民群众办事成本降低。追本溯源,政务服务之所以能够实现质的飞跃,最大功臣当属“互联网+”平台。自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9月29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政务”概念充分迎合简政放权的新时代政务服务理念,为在2020年前建成覆盖全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互联网+政务”模式整体前进,局部落后
国务院下发的相关文件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点明了整体前进方向,旨在加快政府办事效率,加深政务处理流程的透明化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性,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脚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全面部署下,我国局部地区和部门已初步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信息的滞后性及执行力度的欠缺,部分地区和部门依然无法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模式,甚至出现“空壳现象”和“面子工程”。国务院办公厅曾在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该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这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脚踏实地、齐头并进,从基础做起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十九大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新高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互联网+政务”模式就是该目标的有力执行者。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及顺应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这一优秀载体平台构建一套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快捷便利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整合了网上办理、网上监督、网上咨询、网上服务等实用性功能,一方面为政府管理节省下大笔的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也通过从“群众跑腿”到“信息跑腿”的过渡,削减繁复的政务办理手续,提高服务双方的办事效率。
“互联网+政务”的三大阶段性发展:电子、网络、移动
“互联网+政务”的高速发展为政府办公从电子政务过渡到网络政务平铺了道路,移动端网络的崛起则令移动政务成为了政府办公的大势所趋。各级政府部门致力于打造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为公职人员和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便利、高效、安全的双向交流环境。在此基础上,更有部分地区和部门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把握市场主流风向,率先突破网络政务到移动政务的转型,以手机等更为便利的移动端取代存在局限性的PC端平台,构建出一套超越网络端的“掌上”政务服务体系。
移动办公模式的出现令政务服务的灵活性大幅提高,智慧化水平加速升级,它不仅消除了公职人员办公范围的局限性,还借助蓝信这一“互联网+政务”的最优载体平台,保证了移动办公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高效性。新华通讯社利用蓝信移动平台一键建立内部工作群,打造工作专属的通讯工具,为员工随时定位传送现场图片、视频等素材提供安全又便利的信息通道,大幅提升企业处理重大突发应急事件的效率。新华通讯社将各种标准接口与蓝信移动工作平台对接,整合通知公告、新华社发文、简报通报等word、PDF数据文件通过H5页面推送到移动信息化平台,统一入口集成模式将冗杂的工作环节“化繁为简”,实打实地提升了职工的人均效能和企业的整体效率。蓝信平台即时通讯、电话会议、广播号、大数据驱动等多项功能被有效应用到政府部门的动态发布、内部沟通、信息保密等场景中去,解决了各职能部门的部分办公痛点,打造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都极其满意的移动政务服务平台。
相较于网络政务服务模式,移动办公能更好地迎合各级政府部门在组织管理和场景化办公管理中的新需求,为“互联网+政务”的有效落地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1亿大关。该项数据从根本上表明,移动终端是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的最优工具,移动政务也必定在未来成为政府办公的最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