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再上新台阶
来源:铜陵日报 更新时间:2018-01-08

2017年9月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部署,在原智慧城市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果上,按照省平台建设总体要求,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务云,整合政务资源和数据,升级改造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力推进省市“一张网”建成。2017年10月24日,市政务服务门户正式上线,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工作开启加速跑模式。

构建云平台,数据共享进入新阶段

市政务云平台已建设完成,现有CPU1200颗、内存15T、云存储100T,为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市平台)等全市75个政务软件系统提供云服务支撑。为推进数据共享工作,2017年12月我市出台了《铜陵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工作,对各部门存在的“僵尸”信息系统进行清理。同时,对云平台上部署的共享交换系统、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进行升级改造,在现有48个部门523类10亿条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各部门政务资源深度共享,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为全市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动各部门业务协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市还对政务服务门户与政府网站进行数据对接和前端整合,实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和政府网站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等同源发布。

升级“一张网”,系统建设实现新提升

根据省级标准规范,我市充分利用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政府权力清单系统、市级公共基础数据库等已建成的各类系统,采用平台整合、升级的方式,全力推进省市“一张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基本完成“一张网”六大核心模块建设(统一数据中心、统一事项管理、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统一支付、统一监察)。统一数据中心,即在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成统一的人口库、法人库、办件库、电子证照库等;统一事项管理,即完成与省统一事项管理平台对接,实现政务服务同一事项、一标准、统一编码;统一门户,即完成整合全市各类政务服务门户入口,建成全市政务服务总门户,并接入安徽省政务服务网铜陵分厅;统一认证,即完成与全省统一用户认证平台对接,实现全省一站注册、全网登录;统一支付,即完成与省统一支付平台对接,实现网上缴费;统一监察平台,即建成市级统一电子监察平台并与省平台对接,实现省市县(区)三级监察。此外,还我市建成了政务服务微门户,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平台,政务服务业务办理平台,物流配套管理系统等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设,我市政务服务平台从多头受理、线下办理到全市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系统建设实现质的提升。

扩展覆盖面,平台应用取得新突破

根据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到2018年5月底,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此前,我市政府权力清单平台已覆盖市直各部门及县区政府,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已覆盖全市55个城市社区,并且实现“一口受理、一站办结”服务模式,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此次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我市一方面按照省事项梳理标准,对原平台覆盖事项要素进行优化完善,并接入安徽省政务网铜陵分厅。另一方面,围绕乡镇、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全面开展事项梳理及平台开发工作,强力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向市辖区农村社区及枞阳县城市社区延伸。目前,我市选择铜官区西湖镇4个村、义安区东联镇1个社区作为试点社区,于2017年12月30日正式上线运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市、县(区)、乡、村(社区)四级平台全覆盖,系统应用深度取得新突破。

优化全流程,服务模式实现新跨越

以本次“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契机,我市进一步优化流程,创新服务模式。一是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全面开展梳理工作。2017年10月23日-11月10日,市政务服务中心、编办、法制办牵头,采取集中办公方式,组织县区政府、市直部门等54个单位进行目录清单、实施清单梳理工作,共梳理出2550项实施清单;二是完善清单要素,大幅提升网上办事比例和网上办理深度。市直单位分批次开展了政务服务事项集中排查整改工作。此前,受制于线下机制不完善,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主要面向窗口工作人员,原平台受理的5万多办件基本为一级办理深度,网上服务仅限于办事指南、结果查询等基本服务。通过流程优化,我市对2550项实施清单办理环节进行了缩减,其中事项办理深度二级以上达到了97.96%,网上预约、咨询、受理、审核等事项均真实可办,三级深度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率显著提高,四级深度办理事项(不见面办理事项)取得了零的突破。此外,我市还搭建全程留痕的电子监察系统,实时监督线上线下接办件时间、人员、流程、状态、结果等关键节点信息,确保每个办件按时办结。通过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我市基本完成“一张网一个门,群众办事不求人”工作目标,政府服务模式实现了新的跨越。(刘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