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掌上智慧法院上线 “互联网+司法”成为电子政务新风口
北京首个掌上智慧法院上线
2018年1月10日,北京市第四中级法院掌上智慧法院平台上线运行,该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微信多路实时视频通话、人脸语音识别等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网上调解、在线立案、微信庭审、举证质证、电子送达、卷宗借阅等在线诉讼服务,并支持远程审判全流程办案。
掌上智慧法院平台包括“微诉平台”(全称“法信微诉平台”)和“掌上四中”两大类40余项服务,可为当事人、律师、人民陪审员等提供移动司法服务。这是北京法院的首个尝试,也代表着北京法院实现了在线诉讼服务和远程审判流程全覆盖。
图表1:北京首个掌上智慧法院上线
“互联网+司法”成为电子政务新风口
实际上,“互联网+司法”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成为潮流,全国法院接连推出相关系统平台。
从2015年4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布局“互联网+审判”的新模式开始,到2016年8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首次正式提出设立互联网法院的设想,并于9月形成改革试点方案上报中央;2017年6月中央最终通过了《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2017年8月18日中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揭牌,集中管辖杭州市基层法院有管辖权的六类涉互联网案件。
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设立成为引爆“互联网+司法”的关键性事件,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从地方法院到中央法院,纷纷在智慧法院上做足了文章。
2017年11月16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法院启动“商事多元调解平台APP”,该平台可高效便捷地对商事纠纷特别是涉港澳商事纠纷进行远程移动调解,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化诉讼服务。
2017年12月25日,全国法院系统首个微信立案服务平台在北京海淀法院上线运行。据报道,在微信上关注海淀法院自主立案服务号后,用户通过微信端就可以完成递交诉讼材料、身份验证、交纳诉讼费用等全部立案流程。
2018年1月6日,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导航系统”和“类案智能推送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深入推进了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对引领地方法院建设智慧法院起到了榜样作用。
图表2:“互联网+司法”成为电子政务新风口
2025年电子政务市场规模有望达5700亿
对于新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尽管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但地方政府却并未停下推进的脚步,“加强司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的应用,深入推进新时代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审判运行新模式”也是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指示。
从政府在电子政务的投入来看,智慧政务将迎来高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一年,许多项目开始陆续上马,政府IT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速为9%,达到657.6亿元,初步测算2017年政府IT投资在720亿元左右。
图表3:2011-2018年我国政府行业IT投资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
随着我国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不断加强,电子政务是重要抓手。特别是十八大将信息化列为“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之一,意味着信息化将成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力量之一。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预计未来5年内,电子政务仍将保持13%左右的稳定增长,到2022年或可达4456亿元。
图表4:2008-2025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