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干货少的背后是官僚主义作祟
来源:长江网 更新时间:2018-01-22


贵阳的公司职员钟女士,经常到工商、税务部门办理业务。在她看来,排队几个小时,然后来回跑几趟是常有的事儿。“最恼火的是,有时明明网上写的所需资料,到现场办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说法。”她无奈地说。(半月谈2018年1月18日)

政务公开,简单的讲就是通过网络等平台,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布,让群众了解办事流程、接受公众监督的行为,既能促进政府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也能方便快捷向群众提供有用信息,不仅能节约公共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公众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新载体,了解掌握政府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人更是严重依赖其办理相关事项。所以,线上政务信息有效公开的作用和意义已经不亚于,甚至完全超过了线下服务窗口提供的咨询服务。政务信息公开的完整、精确、及时与否,就非常重要,否则,不仅不能为公众带来良好的体验,还会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起到负面作用。

不管是从政策层面,还是技术要求来说,通过网络等平台为公众提供完整、精确、及时的办事流程、材料要求、标准条件等信息,已经没有障碍,而且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从半月谈这篇报道来看,一些地方政务公开没跟上群众节拍,许多与群众关系紧密的政务信息虽然“上墙进栏”,有的还“晒”在了网上,但内容不翔实、或时间滞后、或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看似该公开的都公开了,群众想知道的却没多少,即使看了也如雾里看花。根本没有发挥政务公开的积极作用,反而成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值得警惕,更要反思。

在记者调查中,受访基层干部不仅对存在问题心知肚明,也毫不忌讳,但为了让领导满意、没有专门力量、怕担责等理由,也暴露出基层存在落实中央政策不力,对政务公开认识不到位,缺乏法治意识和担当,贴近百姓服务群众仍需加强的问题。

笔者以为,政务公开干货不多的背后,仍然是某些地方和党员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不作为乱作为突出的问题,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浮于表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务实的作风。

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为人民群众服务,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要从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群众最关注、需求最急迫的事抓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不实的问题,切莫让不作为乱作为,成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拦路虎”。

如何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做到政务公开的完整、精确、及时,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切实减少群众办事反复跑来回折腾的怨言和负担,不仅考验政府部门的智慧,更是对党员干部提出了要求。既有需求的动力,也有满足需求的条件,瞅准时机把握机会,把好事办好实事办事,建立群众认可、快捷方便的公开渠道,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赢得群众的满意和支持,不断增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就是政务公开最大的“干货”。

作者:白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