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化发展趋势观察
防灾保安,“慧眼”护航不嫌早
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修复,管理者需要它,老百姓盼着它,企业少不了它。它就是地质环境监测。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以及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地质环境监测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现在,它又搭上“互联网+”的快车,用科技构建新时代的“天眼”。
过去,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常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上阵,不仅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且极为耗时耗力。而现今,或许有了更好的选择。
2017年12月20日,贵州北斗云环境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一贵州首家地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的“互联网+地质”自动监测平台平台,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物联网系统、大数据采集平台、无人机建模系统、位移分析系统、三维预警分析系统等,从天、空、地对地质灾害进行一体化位移变形监测。
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地质工作从传统手段和方式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的同时,也将为环境监测和预警工作带来质变。
强化“技防”迫在眉睫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仅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有12类、48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每年因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几十至上百亿元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防灾减灾救灾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更加突出“以防为主”。这个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对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同样适应。
据国土资源部通报,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地灾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逐年下降,而这主要归功于综合防灾能力全面提升。多年经验亦表明,做好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不仅要加强“人防”,更在强化“技防”。而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存在着科技含量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
谋划新时代防灾救灾工作,需要新思维。当前,信息化智能化在各国环境监测和安全管理工作中都占据很大比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夯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基础上,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通讯、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已有经验可循。
主管部门积极行动。2017年9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明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专业化监测,通过三年时间基本建成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省份先行先试。在西部省份,地质灾害大多分布于高山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交通不便,人工监测困难且成本较高。如何提高监测预警的即时性、高效性,这些省份正在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2017年11月,贵州省政府出台《贵州省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能力行动方案》,提出将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及对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能力,打造“人防+技防”专业保障体系“升级版”,未来两年全省部分高风险地质灾害隐患点将实现自动化监测和报警。
矿山安全管理帮大忙
突破制约安全发展的深层次障碍,遏制事故多发频发势头,成为长期以来摆在地方政府、安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现在,在一些地区,矿山安全监管正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变,从被动变为主动。
2018年2月10日,全国首个“互联网+煤炭地质”云服务平台“煤炭地质云(CGC)1.0”上线服务。这个由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依托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搭建的平台,实现了把煤炭资源现状、煤炭安全管理“装进口袋、拿在手里”,将颠覆以往传统勘查和煤炭资源管理理念。
2015年,由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自主研发,利用3S、VR、3D IVR技术,该省建立了首个实景三维矿山安全管理系统。2017年,四川省米易县与四川省安科院合作,通过运用三维扫描测控技术成功破解了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的“查、防、救、治”四大难题,实现了从“重点监管县”到“重点示范县”的蝶变。米易县安监局局长曹德兵称,借助该技术,该县建立了集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