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4步实现信息化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医院改革,不仅是简单的医院工作作风改革,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管理流程的改造。有的医院意识到自己挂号在一楼,划价在二楼,取药在三楼,化验科却又在一楼,需要病人跑上跑下的情况,为患者考虑,把它们搬在了一起,让患者少走了不少冤枉路。可以说,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就足够了吗?他们是否使用更先进的技术为患者考虑了更多呢?

  有这样一所医院,它没有划价窗口前长长的队伍,因为患者根本不用划价就可以直接缴费;它没有患者拿着片子从CT室赶往医生处的匆忙,因为医生可以直接从自己桌上的计算机调出患者的片子;它没有未经享受医保的患者同意就开出医保范围外的药品的纠纷,因为患者在医生开药时就可以随时看到药品的报销范围和价格。

  这就是用一二三四原则,从简单的收费系统开始,直至最后医保系统成功运行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医大二附院)所走的医疗信息化之路。

  说一二三四是有讲究的。一,医院在“一把手”的领导下,抱着必须做而且必须做成功的决心开始信息化历程;二,东软和医大二附院两个合作伙伴从一开始就捆绑在一起;三,从HIS,到PACS、LIS,再到医保,共三期工程,走出整套的医院信息化方案;四,从系统一期工程开始到现在,四年的时间完成项目。

第一步:HIS系统上线

  任何一个信息化工程的项目启动,都少不了“一把手”的推动。医大二附院最先意识到医院信息化势在必行的是副院长郭启勇。他是归国留学人员,看到国内医院普遍的三长两短现象——挂号时间长,划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开药时间短,对比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1998年8月,东软股份社保事业部项目经理程秋木开始长驻医大二附院,最经常去的就是院计算机中心副主任刘阳那里,因为,两个企业关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合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医大二附院以前有一个简单的门诊收费和病房收费系统。但是,两个系统之间并没有连接,连门诊挂号每个窗口的计算机都没有联网,通过手工录入基本上实现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代替手工操作过程,根本谈不上信息化。

  当时东软和医院是这样分工的,整个系统设计由东软来做,包括软件编制、网络搭建、硬件调制等,而医大二附院则负责硬件的购买,系统要求提出和配合工作。

  东软做医院信息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此有一些经验,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都相对较高,另外还有一些现成的模块可以引用。在六个人做了大概三四个月的调研后,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模型分析,召集医大二附院的人反复对方案进行论证。很少时间的编程以后,99年春节前后,程秋木开始了一期的测试工作。
  一期的目标是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初步的HIS系统,其中包括门诊的病人挂号、收费系统,住院的办理手续、收费、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系统,后台的物资管理、大型设备管理、院长监控和OA系统。

  当时遇到的难题有两个,一是以前系统的数据编码格式与新系统不一致,要想把旧数据整合到新系统中,需要大量的编码、统计代码工作。程秋木现在回忆起来还说,“那些不一致的,还不如找旧的纸面档案整理着方便。”从3月开始,东软和医大二附院都抽调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数据整理,着实忙乎了一阵。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业务人员培训问题。当时,东软为了测试软件的稳定性,做了由几十台机器组成的一个模拟系统,编制了模拟软件,让模拟软件模仿患者不停产生数据,开始模仿挂号、看病、交费等过程。而这套模拟系统也成为了医院业务人员的培训基地。刘阳半开玩笑的说,“在那培训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随时掌握业务人员动态,二是可以让他们测试软件。因为刚开始他们都不懂,正好可以看一下系统的容错能力。”

  医大二附院知道,培训不到位,相当于PC没有操作系统,根本运行不起来。因此他们将业务人员按照业务范围进行了分类,分别进行不同培训。但是,因为对系统和工程的意义本身不了解,业务人员有一些排斥心理,甚至有一位划价人员拿出算盘来要和计算机比比谁算的快。化验室也是这样,他们以前只用化验完填单子就可以,现在还需要在计算机面前敲半天键盘,尤其是碰见中文,不会输入法,更难处理,而且以前需要填的单子现在仍然要填,无意中增加了工作量。

  医院在进行强制推行的过程中,与东软进行了两项工作,一是对根据业务人员的建议对系统进行改造,尽量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采取汉字编码等方法减少汉字输入,或者推荐使用模板。比如,药的名称非常长,如果一个一个字输入,耗费时间。因此,他们把系统改成了联想输入法。以医生为例,开处方时,只用打入该药名第一个字的第一个字母,系统就会给出相关药品的名目菜单以方便医生选择,另外,对于常用药,排序靠前,方便业务人员使用。二是选出用得比较好的大夫进行经验推广工作,这样能根据实际操作推广一些自己的窍门。另外,这些使用好的人员也对系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把某个病经常使用的几种药合并在一起起个名字,节约了时间,用起来非常快。

  培训之后有考试,通过考试,督促了业务人员的学习工作,也淘汰了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再学下去的人。

  当时的系统能完成这样一些工作,以普通门诊患者为例,初次挂号时,在计算机中填入一些相关信息,系统会给出一个病历号,患者拿着这个号就可以去医生那就诊。每个医生的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输入病历号,就可以看到在挂号处患者提供的个人信息。在进行了望闻问切等诊断后,医生做出诊断,在计算机中填写病历,开出药方。在输入每个药的同时,系统会自动显示药品的价格和总价格。患者看完病后去交费,同样那的工作人员只要调出他的病历就可以查到药的总价——省去了划价,交钱后拿药。

  1999年4月1日,一期工程成功上线,没有两个系统并存,也没有手工和计算机并用。早上8点,门诊直接开始收费,完全使用新系统,没出现任何问题。第二步:PACS和LIS

  仅有门诊、住院等信息系统还不能算HIS,HIS还必须接口医院的医疗设备,这点程秋木很早就意识到了。因此,在进行第一期系统测试的同时,他们抽调了十几个人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研究影像设备的硬件接口、软件接口、数据格式等,做号接口的编程工作,就是后来所称的PACS(影像传输系统)和LIS(实验室信息系统)。

  程秋木介绍,现在的医疗设备大多有网络接口,对于这种设备,直接接入网络就可以。当然,有些设备没有接口,但是设备本身有一个小服务器,也是将图片采集到携带的小服务器上,只是需要们将服务器的数据格式转换成HIS系统能辨认的格式。另外,还有少数没有相应部件的设备,东软安装了视频采集卡,将影像传输到网络上。及少数实在无法改造的设备,只能不连入网络,仍然采用手工方式进行信息传输。

  以CT为例,现在患者去医大二附院就诊,遵医嘱拍片子之后,医生在自己桌面的计算机上可以直接调出患者所照的100多张片子,免去了患者拿着片子跑来跑去的烦恼。“更重要的是,有些患者会丢失以前拍的片子,给诊断带来困难。现在,患者的所有档案都在系统里存着,下次来看病就不用带那些东西了。”刘阳说。

  如果只是简单的传输文字,对网络和系统的要求并不高。如果要传输图像,存储方式和网络速度就必须考虑。在做一期规划时,东软就想到了这些,因此医院内部的局域网都10M到桌面,解决片子的传输速度问题。另外,患者数据库中的存储方式都是文件格式,数据库中有一个目录索引,根据索引来找到片子的位置,再去硬盘查找,避免了文件过大数据库过大查找缓慢的问题。现在医生调图像到本地非常快,100多张片子,也就一两分钟就可以调到医生的计算机上。

  在硬盘存储问题上,医大二附院没有选择价格相对昂贵的磁盘阵列、光盘塔,而是用了普通的PC。一台PC带四块80G的硬盘,而医院一天的数据量大概1G左右,一台PC可以用将近一年。另外,还有三台相同的PC来解决备份问题,省了很多经费。因为数据格式定义的好,现在医院的一个CT片子几兆左右,普通的X光片,只有几十K。

第三步:医保信息化

  随着国家医保建设步伐的加快,医保信息化的推行势在必行。医院如果不做医保系统,会使患者流失,失去竞争能力,可是如果上医保,对系统的要求就高,系统不过关经常会出现和医保中心对不上账,或者开出的药不符合医保中心规定,医保中心拒绝付款的情况。郭启勇以前认为,“我们是大医院,病人多得很,上不上医保无所谓”,但是后来他意识到,随着享受医保患者的增多,不上医保系统,医大二附院将失去他们,现在再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年代。因此,2001年,他坚决拍板立下军令状,“我们二院要上,而且要上得成功。”
 2001年10月,为配合“一号工程”,医大二附院医保系统上线。因为东软中标了整个“一号工程”,因此有现成的软件可用。医大二附院所做的更多是线路通畅、服务器准备、软件开发测试登,也就一个多月时间。其中做的最主要工作是医保系统与现有系统的接口,解决好经济核算问题、病人查询问题等。那一个多月,东软将整个程序都修改了一遍以确保医保系统上线。

  经过将近半年的运行,现在医大二附院医保住院病人一个月一千多人,门诊两千多人。让刘阳自豪的是,从上医保到现在,医大二附院所有的账务都能对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赔钱的情况。

  这些都是靠系统的功能来保障的,程秋木在系统修改时就将药品按照医保中心的指定分类,注明甲类(医保中心付全款),乙类(医保中心付部分款,患者自付一部分),丙类(患者付全款)。一来,医生开处方时就可以明确告诉患者药的类别,征求他的同意,避免了缴费时的纠纷。第二,防止了不该享受医保的药却从患者医保账户扣除费用,医保中心又不负责付此药钱,医院白白损失。

  医保信息化队管理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要求医院对管理更加严格。从医疗方面的管理来说,医院用药需要更加规范,尤其是医保患者更是要按照规范用药。沈阳市现在规定患者自付费药品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否则医保险机构不予付费。因此,医大二附院现在每周例会都会讲医疗保险的用药标准一定要注意,不能超过规定的比例。第二,收费项目更加细致。最开始的HIS系统收费项目定的相对粗,经常有几个项目用一个名字来代替的情况,比如打针、换药都叫治疗费,但是价格却不一样,医保患者查费用的时候就会有较大出入。而且医保中心也要求项目必须详细,因此东软重新改造了整个系统软件,使收费项目更加详细。这样,由于医保需求,不仅使得医保患者收费项目详细了,其他患者的收费项目也相应详细了,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第三,医院对医保病人的检查、开药都药特别细致,他们的挂号、处方、卡片都不一样。因此,在管理流程方面,医大二附院设立了专门的医保办公室,来做管理、数据统计、对账等工作。

未来一步

  去年,东软组织了HIS系统的专家鉴定会,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是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领先。”东软现在的H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都是打包的,不同医院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模块,在模块的基础上进行定制。

  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东软和医大二附院有几个重要任务要做。一是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现在的HIS系统已经应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有一些不太适合现在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比如电子病例。现在医生需要做两个工作,一是进行在机器上开处方,另外还需要手写一张处方。以前系统没有考虑电子病历问题,现在需要对电子病历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革,一旦国家放开电子病历问题,就可以马上使用。
  第二需要改造的是实验室(也就是平常说的检验科)LIS系统。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住院病人抽血,需要填写抽血单,并将单据裹在抽血试管外面送到检验科,检验科检验完以后,需要手工填写检验单并在网上相应患者的档案上录入检验结果方便医生查询。而系统改造以后,希望能够在抽血时就为患者给出唯一标识的条形码贴在试管外面,实验室检验完毕后直接扫描条形码调出患者档案,再将检验结果数据通过检验遗弃直接转入系统中,医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就可以查询到,免去了医患双方的手续。

  另外,还要做系统界面的改造工作,让界面更简洁。虽然以前的程序界面虽然也很友好,但是现在改造后的界面看起来会更简单、更清楚,功能更强大,信息量更多。

  在“一把手”的认识指导下,东软和医大二附院按照规划,迈着一二三四的步伐将信息化做到了实处,不仅给正在做医院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商一个好的典范,更给那些即将或者正在做信息化的医院很好的经验。

插文一:关于医保

  医疗保障体系是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公务员医疗补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特困人员医疗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是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向广大职工和退休人员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解决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来源和职工医疗保障不均问题,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通过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给付水平,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和个人自我保障的作用,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并通过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管理和基金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遏制浪费;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给职工提供方便、优质、放心的医疗服务,扩大广大职工的就医选择权,使职工既可以选医院,又可以选医生,并由此促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缴费比例是,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9%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2%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费用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一部分,按规定的比例也划入个人帐户。
插文二:医保重在政策宣传

  医保的推行,需要全社会对医保重视,强化医保环境。对于患者来说,则必须了解医保政策,以免发生医患纠纷。刘阳讲了一个他亲自经历的事情。医保中有一个特种病类人群,有一次一个属于该类的患者来到计算机中心,说开的是自付20%的药,卡里的统筹账户应该掏80%,而系统却扣了他个人账户的钱。其实按照规定,享受医保的人都有两个账户——个人帐户和统筹账户,个人账户是个人每个月缴纳的医保钱数的累计,而统筹账户是医保中心给予每个医保人员的福利,某些疾病医保患者可以享受最高26000的报销费用。按照医保规定,特种病患者需要先把个人账户的钱全部花完,然后才能刷统筹账户的钱,如果统筹也没有了,再自付。而找上门的患者不了解政策,认为那些医疗费应该统筹账户付费,而医院却扣了他个人账户的钱。甚至有很多患者弄不清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区别,总认为自己一年可以花26000的医疗费。

  所以,现在做医保系统最需要对人们进行医保政策的培养和宣传,让他们了解自己所享受的权利和要尽的义务。

插文三:一号工程

  2000年4月,国家有关领导到辽宁考察后决定将国家社保体系改革试点工程设在辽宁。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因为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多,经济机构调整的任务重;二是目前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约占全国的1/10,离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高。遇到的困难很大,在全国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辽宁试点成功,必将极大地增强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辽宁省委、辽宁省政府把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它是全省工程,跨了省、市、县三级政府,五大厅局的七个部门,包括七大业务线。

  2001年8月24日,“一号工程”的招标工作全部结束,东软股份中标,承担了整个系统的全部软件开发任务。

  日前,该项目软件开发部分已基本完成,项目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社保各信息系统在试点试运行阶段。

插文四:合作精神

  软件企业做任何系统都是需要实践和经验的,首先他们得对行业和流程了解,需要树样板工程,进而将自己的产品和实力更立体、更全面的展现给其他用户

  而医院在信息化改造方面的资金肯定不多:设备要在能达到系统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买便宜好用的,人员尽量不扩张,还需要提高技术人员水平。  因此,东软和医大二附院走到了一起,他们合作出方案。东软想开发出HIS系统软件,占领市场,因此希望与一家医院合作,愿意拿出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做好医院信息化;医大二附院则要求医院工作完全电子化,因此拿出了自己对业务的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共赢促使他们开始合作,共同做好一个工程,并将这个工程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样,不仅东软有了可以推而广之的经验和案例,医大二附院更是节约了管理成本,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将自身服务质量提高到了新的档次。

  这就是合作精神,这也就是程秋木和刘阳经常说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两个做系统集成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同,系统集成商和用户的团结合作,更具有典型的意义,所做出的方案也更能脚踏实地,切合实际。

  他们合作的精神从采访中可见一斑。采访是在刘阳的办公室进行的,可是刘阳桌上的电话响起,经常是找程秋木的,看来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日夜工作在一起。

  或许在一起的时间长短并不能完全证明什么,但是起码,系统集成商和用户都抱着同一个目的,用合作的精神,可以将系统做好。

  有合作精神,才能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插文五:培训因人而异

  医大二附院为了上HIS系统,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对业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培训,并且采取了按岗位不同,分批培训,严格考核,不合格淘汰的制度。但是,对于有经验老专家,因为年龄问题,推广非常困难。因此,一般都把他们的培训放在后面,而且采取了变通的办法。老专家如果愿意用系统,耐心教,如果不愿意用,仍然可以手开药方,然后安排专人定期录入系统。

  但是现在,老专家也看到了信息化的好处,前一段时间专门委托护士长来找信息中心,要求主动上系统,学习计算机。有一位70多岁的老专家学得好,用五笔打字非常快,信息中心

  用他做样板进行推广,很多老大夫变得很积极。特别是上了医保系统后,必须遵守医保规定,药不能随便开,有了信息系统做监督和提示,省了老大夫许多事情,因此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其实,对于不同的人,培训使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需要强制,因为他们有能力,所需改变的只是观念和熟练程度;有的,则因为确实存着的实际困难,短时间不能掌握,则需要用学得快的人得先进经验,向他们不停展现系统的优越性和方便性,以帮助他们学习。

后记:信息系统带来效益

  很多企业进行信息化工作时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短期内看不见实际效益,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信息化持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态度。其实,医大二附院的成果就为那些人做了一个佐证。从社会效益来说,建立全套的医院管理系统后,医大二附院降低了管理成本,简化了流程,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合理避免了医患纠纷;从经济效益来看,正因为医保系统的顺利实施,医大二附院“圈”住了相当一部分患者,通过医保中心也有不少经济收入。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如果系统不过关,别说看不见效益,用刘阳的话说,“赔钱也是经常的事”。医保同样也是佐证。据说,有的医院因为医保系统不过关,和医保管理部门的账务对不上,每年要赔上百万。

  这让我想起了联想在上ERP时的经典名言:“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方向不对,是走的方法不对。信息化是双刃剑,用得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用得不好,社会效益不说,经济上是肯定没什么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