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令人瞩目,正在成为促进各行各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有力引擎。而作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关键之举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政务服务搬到网络上,老百姓轻点鼠标就可实现网上办事,减少了奔波之苦,老百姓对此无疑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在去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一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开展全国政务服务体系普查的通知》,在制度层面作出了顶层设计。可以说,“互联网+政务服务”已成为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的重要举措。
时隔一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再次强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是中央政府作出的庄重承诺,背后彰显的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便利群众办事创业的决心。
不可否认,“互联网+政务服务”在一些地方的实践的确取得了积极成效,老百姓和企业的满意度也不错。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已有部分政务服务微信、政务服务APP出现更新不及时、沟通不畅通、流于形式等问题,“僵尸化”现象比较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与“马上就办”“只跑一次”等政府办事方式相比,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却“风光依旧”:“开半扇门、关半扇门”,开一半窗口,关一半窗口,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止步于“一米线”前。如此慢作为、懒作为,大大降低了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损害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老百姓的痛点,提示着改革攻坚的方向。“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变革。换句话说,“互联网+政务服务”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把政务服务放到网上那么简单,更意味着政府部门施政思路、行政导向以及服务主体的革命性改变。这就需要政府在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更新治理理念和方式,以政府自身治理能力和手段的现代化,确保政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老百姓少跑腿、少烦心、多顺心。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把老百姓的痛点变成改革的着力点,改革才能真正取得突破。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彰显了中央政府的改革定力、勇气和韧劲。(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