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城市交通更“聪明”
来源:海口日报 更新时间:2018-04-10

4月9日,在“未来的交通”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互联网+交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加快建设宜居的智慧城市积极贡献智慧。 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未来的交通会是什么样?如何为无人驾驶筑起“安全网”?在4月9日上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未来的交通”分论坛上,中日交通行业资深人士,围绕“互联网+交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加快建设宜居的智慧城市积极贡献智慧。

    □本报特派记者 曹马志

    “数据大脑”驱动智慧交通

    “未来的智能汽车,需要发动机,更要有数据引擎。”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说,现在的汽车发展阶段,就像是10年前功能手机开始向智能手机转换的过程,新型汽车将是未来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出行半径。

    日本邮船株式会社董事长工藤泰三持类似观点:大数据对于提高运输效率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轮船发动机、监视器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操控船只,让运输更加安全。企业也需要定期检测海洋中的风向、风力的情况。”

    “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是绿色、高效、智慧、和谐。”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认为,必须要坚持深化科技创新,提高智能交通的技术含量,让“中国创造”成为靓丽的国家名片。他举例说,“复兴号”高铁就是中国铁路的一个典型的创新代表,实现了全程的智能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整个运营过程的远程控制。

    关注年轻人优质服务需求

    在发展未来交通过程中,研制无人驾驶汽车成为热门话题。但与会嘉宾认为,近年来,谷歌、Uber、特斯拉在内的多家科技公司试验自动驾驶汽车接连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人们对智能交通安全的高度关注。

    “从发展趋势来看,自动驾驶是比人开车安全系数更高,只是目前大数据还不完善,智能交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威马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沈晖认为,目前传统汽车真正联网的只有10%左右,威马制造的汽车是100%联网,今年下半年将大批量交车,保证车联网的安全可靠。

    为了确保无人驾驶更加安全,专家建议,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加强监管,车联网数据安全尤其需要格外关注。谈及未来汽车市场需求,沈晖认为,中国的年轻用户有着特殊的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优质服务。未来年轻人不一定拥有车,而是通过“借”的方式来使用车。“我的观点是在未来,年轻人主要需要的是优质服务,不一定需要产品。”

    打破技术壁垒限制

    “整体上,近两年中车海外市场发展较快,和美国的贸易额也在显著上升。我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整体上对中车没有影响,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推进全球化,分享全球的发展。”刘化龙表示,“我们此前和美国签订的合同有相关约定,60%以上在美国生产,此外国内生产对价格的影响很小,占比仅是个位数。”

    刘化龙介绍,中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技术壁垒,“海外技术认证、本地化政策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怎么应对是一个关键。在加强技术攻关的基础上,目前中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打破技术壁垒的限制。

    在工藤泰三看来,在发展未来交通过程中,自动驾驶技术很重要,能够提升船员的体验,这些先进技术将有益于整个船运行业。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将以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式,逐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目前,我们更加重视收集运用航运大数据,现在跟中国相关单位合作建设公开的数据平台,通过全球化合作提升智能航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