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保险盈利模式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财产保险合作联盟3月底举办的一次沙龙上,易安财险首席执行官曹海菁对当前互联网保险发展面临的困境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流量在手,天下我有”。显然,保险公司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底气。“买流量”成为保险公司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重要选项。
事实证明,自带流量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对保费的贡献的确让保险公司难以拒绝。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在经营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61家人身险公司中,48家通过自建在线商城(官网)展开经营,55家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其中,47家采用官网和第三方合作“双管齐下”的商业模式。尤为不能忽视的是,人身险公司通过第三方渠道实现规模保费1229.8亿元,占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的88.9%。
然而,互联网保险市场中不仅有保险公司。2017年,互联网巨头“BAJT”纷纷绕道保险中介进入保险市场。随着非传统企业、互联网巨头加速进入,互联网保险流量变得越来越稀缺,费用也在逐步走高。
泰康在线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方远近表示,目前,互联网保险过度依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除少数品牌公司外,大多数保险公司自营网络平台相对薄弱,保险公司争相与第三方网络平台合作,形成了卖方市场。
据记者了解,借由流量优势,某些知名第三方网络平台航空意外险的渠道费用高达90%,保险公司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
除了高额的流量费,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给互联网保险发展出了另一道难题。方远近表示,互联网巨头加速进入保险市场,并且都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方面进行了布局。互联网巨头拥有强大的流量、用户、资源、技术优势,而在合作客户信息与业务数据方面,保险公司只能获取保单的必要信息,无法获取客户交互信息与数据。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无疑为其提供了快速获得保险保障的机会。但官方数据也显示,在2017年收到的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中,涉及127家各类网络销售平台,其中对携程网、支付宝、微信、淘宝4家大型互联网平台的投诉占非保险公司自营平台投诉的47.87%。
“依赖大流量平台冲规模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曹海菁认为,流量越来越贵,而优质流量往往是买不到的,市场的“玩法”也在悄然改变。当前,互联网保险的经营主体应该重视通过场景发掘、精准引流、价值诱导和关系深化等举措来不断培养价值用户,构建自身核心价值用户群。未来的互联网保险,就是在云端运用人工智能来处理大数据从而实现风险管理。“这就需要互联网保险市场主体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创新科学技术,实现保险、互联网、科技三者深度融合,不断挖掘新的市场机遇,这样才能真正突破固有僵局。”曹海菁如是说。
在场景方面,曹海菁表示,商业保险消费的人群范围正在快速扩张,催生了旅游、娱乐等崭新的保险场景,促进了网络购物、支付、游戏、视频等保险业务蓝海发展,这为众多互联网保险市场主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接下来,互联网保险市场主体可将战略布局着眼于生活消费领域,利用场景挖掘、构筑自身发展壁垒,同时利用广阔的互联网平台,不断开拓新业务蓝海,依托保险科技打造智慧互联网保险新时代。
(记者 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