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大体上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完全有能力跻身新工业革命前列。我们应该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人工智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若干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我国必须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瞄准国际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把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升级改造有机结合起来,给经济发展新常态注入智能化的新动力。
各国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
随着进入新世纪后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通过“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得到极大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脑研究、网络融合、3D智能打印等领域不断有所突破。
“互联网+”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突破
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我国大体上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同步。近年来,我国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很多智能科技成果已进入实际应用。
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式增长转变。供给侧改革要求我们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因此,在大力淘汰“僵尸企业”同时,我们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力。
在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关键时刻,人工智能技术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机会。作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我国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对企业而言,利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是其在新时代成长环境中抓住机遇的关键。我们应充分利用大量企业正在转型升级的机会,强化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所建树的大企业作用,紧盯人工智能研究最前沿发展,成为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骨干企业。同时,培育若干中小智能企业,支持他们面向市场需求来确定创新突破口。从资金、税收、人才、知识产权、放开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鼓励企业结合市场和国家需求,将人工智能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产品化、商业化,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调整。
推动技术创新应该成为一种国家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从历史上看,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几乎都是由个人与企业推动的,但在而后技术发展中,政府作用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是一项抢占未来竞争高地的基础性技术,研究经费耗费巨大,超出个人甚至企业承受范围,更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资金支持和参与。政府工作重点在于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中,抓紧制定政策,建造一批国家级、基础性、共性技术、创新能力保障的人工智能研发基地和平台。高校与科研机构则在推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和人才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应鼓励一部分高校开办人工智能专业研究所与学院。
最后,还要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虽然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很多最前沿应用技术掌握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高科技中小企业手中,但他们缺乏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我国制造业和美国中小科技企业有着天然互补性。应支持我国风险投资加大对前沿中小公司的投资,再把这些产品引进国内生产,把我国一部分制造业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制造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总之,从现在开始到2040年,将是一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将改变各行各业生产和工作方式,也将催生许多新行业和新领域,最终将全面改变人类生活和世界。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能力强的制度优势,在人工智能这一战略制高点上,应予以充分发挥。
时代呼唤“懂技术的管理者”
技术与知识产权、技术与法律法规、技术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张力,凸显了新技术成长与旧方法滞后之间的冲突,考验着管理部门呵护技术进步的服务能力与引导社会潮流的监管智慧。
戴上一副眼镜,你就可以进入一个360度的虚拟世界,行人擦肩而过,星辰触手可及……很多人可能都体验过这样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普通人可以尽情享受技术的奇思妙想,但对于监管者,时常需要“递进一层”想想,当新技术迅速为媒体所用,可能出现什么监管漏洞,又会提出什么新的管理课题?
“新技术+媒体”的组合,已经一再出现。作为一个巨大的变量,技术始终处于“不断地动荡”状态,未来必将更深刻地影响媒体和传播。在高速公路上,警察不可能骑着自行车来执法。同样,新技术不断拓展媒体的边界,媒体管理也离不开新的技术手段。从门户网站时代到WEB2.0时代,再到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已经探索出很多媒体管理的新办法,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互联网“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回应技术带来的持续挑战。
在技术上,管理者处于“追赶”状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几年,相关部门为了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曾要求我国销售的所有个人电脑出厂时必须预装“绿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旋即因为无法阻断不良信息、被黑客破解改写等技术问题,而引来极大争议。类似的案例,不能仅仅是“花钱买教训”,更需要思考其后的问题:我们现在不缺技术条件、不缺物质资金,但为什么在管理上还“跟跑”得有些狼狈?
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等还在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从游戏行业进军新闻行业,物联网更可能让一切都成为媒体……要做好管理、做好服务、做好引导,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管者需要有“技术敏感”,密切注视技术与媒体结合的前沿走向,与时俱进地以制度创新堵住传播漏洞;也要保持“技术思维”,从根本上把握住新媒体内容生产与管理的技术关系,适应和研究新技术、新传播、新模式,既不能只知简单应用而不懂技术原理,也不能沉溺于技术本身而陷入细枝末节的应对。如何以系统思维统领监管创新,建立起技术发展的动态跟踪机制?如何整合各方资源,破除新媒体管理创新上的“撒胡椒面”现象?如何动员社会力量,让市场化的技术为我所用?只有以体制、观念上的一系列创新支撑,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有深刻的把握,我们才能做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在服务中实现监管,在管理中实现引导。
“中国的互联网迫切需要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对此都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当代毕昇”王选的这句感慨不只是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也可视为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力提醒。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大势下,监管的创新不仅是技术要求,也是治理要求;不仅是业务素养,也是管理素养。用创新回应技术挑战,才能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