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产学研的契约动力:中关村自主创新的新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如何依托雄厚的科研资源优势实现产学研结合,一直是中关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中关村产学研结合开始了新的探索,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的契约机制。

  一、中关村新型产学研的探索

  海鑫科金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密切合作。海鑫科金公司的创始人刘晓春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创立企业时技术创新实力不足,很自然地找到在指纹识别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母校,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与自动化系开展研发合作,海鑫科金提出需求、提供科研经费,自动化系组织课题组开展研发工作,开发出一系列国内领先的产品。在合作的过程中,很多在校时就参与研发的学生在毕业后到海鑫科金继续研发工作,保证了研发工作的连续性,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我国公安刑侦信息化领域的领先企业。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4位博士共同成立北大千方。2000年,国内有技术专家提出了数字城市的概念,正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夏曙东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机遇,就萌生了创业从事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想法,得到了同学赖志斌、张志平等人支持,于是4个博士共同创立了北大千方,其中北大以品牌资源等入股,占15%%的股份,但不干涉公司的经营活动。

  清华大学同学共同创立的慧点科技与母校频繁合作。姜晓丹等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共同参与了“集成化办公桌面环境”的课题研究并获得清华大学软件大赛一等奖。毕业时他们都希望把该产品继续做下去并推向市场,于是10个同学共同创立了慧点科技。创始人都是拥有一定股份的“主人”,同时也是分工不同的员工,有的担任总裁和管理人员,有的是普通员工。慧点经常把一些研发工作委托母校的实验室,后来又共同组建了清华—慧点知识管理与商业智能联合实验室。

  民营企业康德威和美邦力与中科院力学所共同成立番当生物。“蛋白质芯片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力学所靳刚博士带着技术回国、投入上千万元经费取得的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获得20多项专利(2/3为发明专利),已经发展到中试样机阶段,在医学诊断、工业监测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由于初期中科院对该技术价值期望过高,技术转让和寻找合作伙伴都遇到很多困难。决策权下放到实验室负责人以后,靳刚采用较为弹性的股权结构设计,两家民营企业康德威和美邦力以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合资成立番当生物,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海尔集团投资与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隶属于中科院化学所。1998年,海尔集团与工程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海尔科化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股份公司(简称“海尔科化公司”),成为首家大企业投资、公司化运作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产学研合作探索出新方式。

  二、新型产学研的三种模式

  企业以委托研发等方式与大学院所开展合作。

  像海鑫科金一样,北大千方委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碧水源委托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人时代委托清华大学热能系都是委托大学院所进行技术开发的典型代表,合作的方式是由企业提出需求、提供资金,大学院所负责项目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这种委托研发的关键是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和使用先进技术,大学院所也获得了科研经费。

  大学院所或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引进投资者成立企业。

  像番当生物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样,天使投资人陈英看中了中科院电工所夏平畴教授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投资成立泰杰磁电公司;我国最大的封装企业长电科技股份投资北京工业大学的发光二极管技术,成立长电智源公司。这些投资者不仅带来了产业化所需的资金,还引进了懂得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管理团队,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有力地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

  与知名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密切合作是国外大企业通行的做法,海尔科化的建立表明以联合实验室建立长期、持续的研发合作关系正在成为中关村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知名企业已经向中关村的大学院所投资联合建立了一批实验室,神州数码与北航计算机学院共建了“网络联合实验室”,得意音通公司与清华大学信息学院建立了“清华—得意声纹处理联合实验室”,中兴通讯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成立了北邮—中兴联合实验室等等。联合实验室使企业能够对院校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也使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缩短了产品化周期,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储备技术和人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院所接受和采用。

  三、“市场契约”和“区域人脉关系”是“新型产学研”的核心

  在中关村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种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解决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谁是主要决策者、谁出钱、资源如何配置、利益怎么分配等关键问题,从机制上保证了企业和大学院所合作的市场化运作。与此同时,“区域人脉关系”是实现市场化契约关系的重要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的决策机制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在新型产学研机制下,企业逐渐成为合作决策的主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决定项目的选择、资源的整合,推动了大学院所的技术资源与企业的产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

  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良好合作。

  中关村企业在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当中越来越重视合作的方式、规则的明确。一方面,大学、企业、科研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渐建立和明确,包括技术入股、科研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与大学院所合作的风险共担机制,弹性股权结构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新方式。这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有效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使院校和企业结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区域人脉关系”助推市场化契约关系的建立。

  从大学院所走向市场的科研人员和毕业生在中关村编织起了密切的人脉关系网络,师生、同学、同事、同乡之间的彼此了解和相互信任使得合作各方更容易建立起契约关系,这种区域人脉关系网络是中关村产学研成功合作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创新网络中不可复制的创新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