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好处不只是“减证”
来源:河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8-06-27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亲属关系证明、终止劳动关系证明、收入证明……现实生活中,老百姓面临着太多的证明。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对231项省级各类证明事项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取消186项省级证明,仅保留45项。此次取消的186项省级证明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包括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场所使用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项项关系民生。(详见今日本报AⅠ·11版)

    近年来,简政放权的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简政”一同加速的是“减证”。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一律取消;确需申请人提供的证明,要严格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优化网上政务服务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

    河南省此次清理省级证明,无疑是在贯彻落实国务院总体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地方优化。按照“通知”规定,凡纳入取消证明清单、未纳入保留证明清单的证明,一律不得要求申请人开具。如果说指名道姓叫停某些奇葩证明是在做“排除法”的话,此番规定有助于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除了依法必须证明的内容之外,其他事项一律无需证明。这份通知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显然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简化优化公共服务需要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保障,反过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的进一步简化优化。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借助“互联网+”的春风,创新经济正在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公共服务转型升级也大有用武之地。“减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取消多少证明,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必然意味着职能部门之间加快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以此来保障“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互联网+政务服务”正在改变着群众的办事方式,同时也对建设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能高度整合医疗、交通、信用、人口、金融、社保等各领域数据,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公共服务也将更加便捷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