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缓解产销对接难,推动农产品出村互联网+ 加出农业新活力(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常 钦
7月2日,国新办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
屈冬玉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继续办好“双新双创”博览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向深度发展,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规模、范围和内容,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做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紧抓农产品标准化,用大数据引导产销
“‘互联网+农业’当务之急是推动农产品出村。”屈冬玉说,农业农村部将帮助农民,让优质合格的、有特色的农产品卖到城市来。这要求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包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化,还有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要确保农产品出村,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
“我国是小农大国,怎么对接大市场,互联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手段。”屈冬玉说,农业农村部将配合出村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其他有特色地区的农产品和亿万小农对接大市场,并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农产品出村工作的指导意见。
农产品滞销卖难近年来一直困扰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标准化、分级预处理是实现交易的前提条件。”屈冬玉说,农业农村部这几年都在抓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高批发市场标准水平。同时,还开展了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
“农业农村大数据是海量的,我们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提供权威的政务信息服务,提供管用的商务信息服务。”屈冬玉介绍,农业农村部目前组织了21个省市开展8种主要农产品大数据的试点,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每日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月发布19种农产品市场供需报告和5种产品供需平衡表,逐步实现用数据管理服务,引导产销。
建立益农信息社,打通城乡数字鸿沟
“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的一个体现就是城乡的数字鸿沟。”唐珂指出,针对这一难点和痛点,农业农村部在总结“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经验基础上,实施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目前,已经在18个省开展整省推进。全国有20.4万个村已经建立了益农信息社,占全国行政村的1/3,主要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服务。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省为核心,市县为纽带,村为节点的体系,建立起了覆盖人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信息服务网络,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治理。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确保到2020年覆盖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强化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训,优先从返乡下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开展培训、提升能力。健全完善建设运营机制,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部门合作,集聚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公益服务平台,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和水平。
抓好产业融合,升级农业农村经济
“过去就农业抓农业,就种养业搞种养,没有把加工、流通、销售等连起来。”宗锦耀认为,“互联网+”可以利用市场需求和消费信息来引导生产、加工、流通,增强一二三产业的互联互通性,同时把“互联网+”的理念、技术引入到农业,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农村经济的升级版。
屈冬玉说,最近几年农业农村部组织9个省,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大田种植中,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效益每亩增加210元。同时,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业态蓬勃兴起。2017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756个县,农村网络零售额去年底达到了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3000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农业农村部从2015年开始,组织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助政策,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安排了121亿元资金支持融合发展项目。2017年,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2万亿元,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7400亿元,各种创意农业、分享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要继续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落实政策引导融合,推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人才、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落地生效,扶持一批县、乡镇、村,发展农村的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培育融合发展企业主体;发展产业支撑融合,鼓励发展种养业、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养生等产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完善机制带动融合,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