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8-07-05

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沧州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沧政办字〔2017〕144号
发布时间: 2017-12-19 11:11:56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渤海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沧州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0月10日

沧州市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持引领作用,依据河北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环渤海合作发展等战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深化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全面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全面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让信息化成果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分步推进。加强全市信息化统筹规划、联动实施,加快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信息化协调发展。选准切入点,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

创新驱动,市场运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增强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通过试点示范、点面结合,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重点需求,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化和重大信息化工程取得成效。

开放共享,安全保障。树立开放、包容、共享、安全的思维理念,推进信息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共享。坚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保护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创新、融合、惠民、协同、安全”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引领、保障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建设。

创新:信息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不断涌现。信息化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融合:信息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互联网+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在10个农业现代园区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制造业”取得明显进展,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5%,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52%。建立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00个,各县(市、区)、高校至少建设1个众创空间。“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

惠民:信息化支撑惠民公共服务实现新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构建城市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一号一窗一网”的网上政务服务全面普及,政务服务渠道更为通畅。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加速深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电子健康档案覆盖全市居民,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以上。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协同:信息化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与京津对接互通,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实现全市覆盖。信息化支撑我市与京津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协同联动管理,公共服务实现便捷共享。

安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构筑高标准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工业控制系统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网络空间健康清朗。

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通过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惠民应用,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强京津冀信息化协同发展,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推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
 1.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

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搭建“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涉农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物联网、农业卫星遥感技术等新兴农业产业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构建“农业一张图”,展现沧州整体农业面貌。依托“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沧州农业信息网”,整合全市农村土地信息、农业技术资源、农业生产数据、土壤信息、农资信息,打造全市技术咨询、信息传递、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创新农业推广重要平台,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将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精确到田间地头,打通最后一公里。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以信息化助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从供给侧角度发展高端农业和传统农业,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及产业园区集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建设完善新型云供销网络,构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构建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物流配送系统,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或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促进农村电子商务良性发展,扶持沧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高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管理纵向贯通、数据横向互联共享。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指导和农业地理信息、农村集体股权改革服务,开展农业病虫灾害防控、渔政管理、农产品市场监测等农业管理和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市场流通、加工储藏、检验检测等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信息体系。整合市级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综合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机制。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运行规范、管理高效,覆盖全市涉农县(市)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专栏1  云供销

云供销—云时代的供销合作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改造涉农传统经营网络,依托云供销省级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市县运营服务中心、乡村综合服务终端、农民社员连接成的城乡贯通、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网络,实现云供销网络全市县、乡、村全覆盖、全连接。

2.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体系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资源配置、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产业协同等方面综合集成应用,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建设,支持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产业链金融等平台经济发展。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行业两化融合标准规范建设和整体解决方案推广,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和服务能力。

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备。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广生产过程智能控制、供应链优化、能源监测和智能化调度平台,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组织开展行业应用示范。

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实施数字能效推进工程,依托省工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资源利用信息监测平台,实现对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绿色数据中心和电力、钢铁、建材、石化等高耗能行业企业能耗的在线监测和统计,加快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促进节能减排。

专栏2  智能制造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在汽车、数控机床、管道装备等重点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现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到2020年,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3.发展“互联网+”现代服务业。
以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服务业。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实现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规范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供应链业务。加快推进阿里巴巴沧州产业带建设,打造“沧州电商品牌”。探索实施“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金融租赁业务模式,推动互联网金融业规范发展。依托智能云呼叫中心建设,帮助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便民服务的应用和融合通信等多个方面实现有效的提升和创新。加快推进沧州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性服务业。建设智慧社区,完善社区信息服务设施,推进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网上缴费服务。在购物、餐饮、家政、娱乐等领域开展面向社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服务,发展面向个人及家庭的数字生活服务。大力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发展社交出版、社交阅读、社交电影等具有分享、传播、互动特点的新型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沧州特色文化产业,开发面向未来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旅游体验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沧州物流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优势的物流企业,加快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改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基于北斗导航的手机定位、手机地图、移动社交等位置服务,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专栏3  智慧物流

 

    北方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以黄骅港综合大港建设为龙头,以临港物流为核心,以陆路物流为纽带,以保税物流为新的增长点,加强与天津合作,提升港航服务及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起海陆联动、智能集约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沧州建成北方重要的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二)提升惠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1.推进政府管理服务在线化。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教文体、医疗计生、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城市管理、安全生产、交通旅游、国土资源、环保气象、文物保护、水务管理、电子口岸、港航管理等重要应用系统,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依托省、市、县、乡四级电子政务网上服务体系和全省统一的网上在线审批平台,打造网上受理、办理、反馈、查询在线审批“直通车”。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利用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和新模式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开展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安、法院、检察机关、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按照“智慧、融合、创新”的总体思路,逐步构建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应用、管理为一体的“智慧检务”应用体系。

专栏4  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

统筹实施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按照统一网络、统一机房、统一运维、统一信息资源、统一数据灾备、统一服务支撑、统一安全保障的“七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大力推广云服务模式,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服务支撑、安全保障等共性基础资源集约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和完善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做好横向整合,实现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跨部门共建共享,推进已建且用于非涉密业务的政务网络纳入市电子政务外网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上连接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向下延伸至县、乡。到2020年,形成统一、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内外网体系。

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和大数据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政府向社会购买大数据服务,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运用大数据创新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加强电子政务云服务准入管理,强化服务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围绕群众便捷办事需求,整合政府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完善沧州网上政务服务中心,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和电子证照库建设,实现审批和服务事项跨区域、跨部门“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进信息惠民。到2020年,可利用网络办理的审批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以上。

“互联网+智慧法院”。继续推进“天平工程”建设,配合完善全省司法公开和诉讼服务统一平台,建成内外一体、上下联动、规范高效的智能综合案件管理系统。全面提升诉讼服务质效,提高法院信息化综合应用一体化水平,打造全面覆盖、移动互联、跨界融合、深度应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的法院信息化体系。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开放。建设完善法人、人口、基础地理和宏观经济数据库。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依法依规集中有序开放,实施政务部门横向和纵向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大数据在政府治理与民生服务中的应用,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市场监管能力。

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信用体系建设。依托全省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共享公示平台,促进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推动信用数据与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通信运营等数据的汇聚整合,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市场化的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信用产品社会化应用,以信用市场服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构建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信息“三通两平台”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环境。推广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基本条件,纳入基本办学指标,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发展文化信息化应用,加强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推进数字图书馆、在线博物馆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广播、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媒体业务,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依托标准统一、融合开放、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实施居民健康卡、远程医疗等信息惠民工程,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发展智慧健康医疗,逐步实现精准医疗、个体化健康服务。推进建设“智慧食药监”信息化平台,完善“药安食美”社会共治系统,打造云上食药监,掌上食药监。引导和支持发展“互联网+体育”,促进体育公共服务广泛共享。

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建设,开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综合应用系统,搭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到省级集中。完善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增强医保服务,建设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系统,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业务规范管理。完善优化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实现跨区域、跨地市和跨省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快整合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等基础和业务信息,推动形成统一的市级社会保障信息库,建立全市就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以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民政业务应用信息化系统发展。

专栏5  “互联网+”大健康

    建设“智慧医院”。加强信息技术在医院在线预约诊疗、疾病诊断、划价缴费、医学影像、检验报告、药品配送中的应用,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远程医疗诊断和药品电子追溯管理,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建设跨部门、跨区域的医疗数据共

享交换体系和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成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覆盖全市所有人口。

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打造宜居、宜游、宜创的休闲健康城市。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实施健康养老普惠工程,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新建1个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社会资本举办的养老床位达到15000张。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休闲、养生、健身等项目开发,办好沧州武术等健身节庆活动,做大做强健康养生产业。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与监控服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运行开展监测预警、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发展智慧水务、智能建筑、智慧管网,推进建设“智能管廊”和综合管线管理信息系统。部署覆盖水、电、气、热、运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感知网络,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推进重点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环保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精准化水平。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虚拟映像等技术,通过综合网格,建立问题采集和跨部门业务协同处理机制;接入公安、环保、交通、城管、住建、规划、气象、水务、燃气等各行业已建成的信息资源,通过各种传感器终端、智能感知设备和泛在网络接入进行城市运行体征监测、预警和管理;通过打造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数据汇聚融合,为治安管控、卫生应急、反恐处突、自然灾害应对等提供信息支撑和应急管理;通过建设统一的综合运行视图,并依托历史数据的积累,实现对城市运行态势全面感知、对风险隐患科学预防、对问题事件高效处置以及对城市发展智慧决策。

提高城市应急信息化能力。加强气象、地震、人防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气象”融入发展,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针对性气象服务保障。搭建公众气象服务云平台,为社会和相关行业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数据和产品,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强网格化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的结合,推动智慧网格建设。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和决策指挥一体化平台,加强涉及城市应急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为治安管控、卫生应急、反恐处突、自然灾害应对等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服务,提高城市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提升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水平。

建设智慧美丽新农村。依托省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和农民信息技能培训。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打造“三农”新常态新业态。探索智慧城镇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互联网小镇,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保护工作。大力推进“互联网+扶贫”,实施电子商务扶贫工程,推进光纤、宽带向贫困地区延伸,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确保贫困县全部建成实体特色馆,实现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全覆盖。

6  “互联网+”扶贫

实施精准扶贫管理。依托全省互联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贫困户动态调整、专项扶贫业务管理、社会扶贫精准对接、电商扶贫信息服务等功能,为监管扶贫资金项目、开展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扶贫工作考核、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实现纵向和横向互联互通,以信息精准、数据精准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开展互联网金融扶贫服务。围绕群众小额取现、消费和涉农补贴等需求,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贫困县、村加强网络化金融支付结算环境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持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开发符合“三农”特点和脱贫攻坚需要、价格公允的众筹融资、P2P小额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扶持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发展。

(三)创新信息产业发展应用

1.深化大数据应用。

积极培育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支持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建立完善大数据采集、处理、整合和深加工服务体系。建设以大数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发展方向的众创空间,扶持大数据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大数据领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面向不同行业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鼓励企业根据数据资源基础和行业特色,发展数据服务、数据处理分析等新业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形成的大数据资源为政府实施市场监管和调控服务。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以数据挖掘、增值服务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促使高端制造、生物科技、物联网、工业软件开发、游戏动漫和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落地,带动数字经济发展,创建一个有示范效应的信息产业园。着力打造以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安全等环节构成的大数据产业链,立足河北、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提供高性价比、优质的大数据服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专栏7  信息产业园

    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选址在高新区,高新区已征地50亩,并在项目周边规划了1000亩信息产业园。目前,高新区高科技企业220家,电子商务平台入驻各类企业达到5000余家,可与云数据中心进行有效对接,符合全市的信息产业发展和布局。

2.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

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鼓励发展公共云计算服务,引导专有云有序发展,统筹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云计算集成企业,建设一批云计算相关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发展计算存储资源租用、软件开发部署、在线应用服务等云计算产品和服务。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云计算服务质量、可信度和网络安全等评估测评工作。

加快云计算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渤海云”建设,面向全市政务服务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云计算应用示范,加大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力度。不断拓展云计算应用领域,推动安全可靠的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云计算的个人信息存储、在线工具、学习娱乐等服务,培育信息消费。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3.做大做强物联网产业。

强化物联网基础技术和产品创新。积极引进国家级物联网专业人才,为有力促进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继续培育发展华北石油通信公司、世窗信息技术公司、中科物联信息技术公司等优势特色IT企业。加快二维码标识技术、解析体系与标准、安全认证等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开发传感器、电子标签(RFID)、数字通信等物联网基础产品,发展集软件嵌入、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网络应用与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基础技术电子产品产业。积极承接华为、中兴、神舟、浪潮等信息产业及国际IT产业转移,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集成电路封装设备、手机配件、计算机、网络通信、医疗电子、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深化物联网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控制、环境保护、智能家居、交通物流、公共安全、绿色农业、远程医疗、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应用,探索培育物联网应用服务新业态。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开展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集平台创建示范,实现感知设备集中管理、数据共享利用。

(四)加快与京津协同发展
 1.推进管理协同和服务共享。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利用京津创新资源,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在沧州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推进中关村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沧州分中心、北林科技园、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G45京南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等协同创新科技园区建设,形成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区。推动建立“标准统一,资质互认”的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跨区域的集成服务。
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协作发展。支持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应用创新和平台建设。支持京津高校、医院、养老机构等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服务半径,对接基本公共服务。

2.以信息化支撑产业与京津协同发展。

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壮大一批”,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一批国家、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双百工程”,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装备,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加强与京津产业协作配套。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提高区域品牌竞争力。以北京批发市场搬迁和物流功能疏解为契机,加快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京津冀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旅游服务网络一体化,融入京津冀大旅游格局。

3.支撑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促进京津高新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北航科技园、清华启迪科技孵化器等科技园、孵化器为依托,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厂、创业社区、高校双创基地等新型创业载体,支持京津“众创空间”设立分支机构,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公共服务环境。

促进校企联合。加强与京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沧州高新区、中捷高新区科技引擎效应,推进沧州激光产业园建设,加快沧州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步伐,争创河北省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20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园、中东欧产业园和河北省化学工业产业研究院建设,研发转化创新成果,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移动通信基站联合共建,加快边远区域网络覆盖。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光纤宽带入户,继续开展“宽带下乡”,促进宽带提速降费。提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在全市的覆盖质量和范围。实施全市无线局域网(WiFi)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8类公共区域免费全覆盖。推进残疾人信息无障碍设施建设,将无障碍服务能力建设纳入政府网站建设规划并推进实施。优化无线电频率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无线电综合管理水平。

8  WiFi建设和免费开放

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强免费WiFi建设统筹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资源整合和开放合作,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成布局合理、运行平稳、安全可靠、公众感知良好的WiFi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WiFi网络服务。
    到2017年6月底,实现全市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8类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施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推进IPTV业务发展,到2020年,用户数突破70万户。鼓励电信企业和广电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面推进广电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建设下一代广电网和下一代广电无线(NGB-W)及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

2.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推进信息化与信息安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制度,加强通信、能源、交通、金融等涉及国家安全领域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与管理。推进网信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推进电子认证广泛应用。引导居民在互联网经济活动中加强数据保护,保障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免受侵犯。

强化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工业信息安全监管,开展工业信息安全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和通报,实施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专栏9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

    开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开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调查,组织企业参照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开展自查,提高信息安全防护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工业生产运行、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发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服务机构。依托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培育本地社会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服务机构发展,提升我市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水平。

增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自查、检查,实行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制度,强化数据保护,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督导重要信息系统单位实行重要数据和信息系统容灾备份。

3.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畅通民意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渠道,搭建政府与群众直接联系平台、群众诉求反映平台、为民服务平台、网络监督平台,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促进政府公众交流互动。健全网络舆情动态监测体系,强化舆情分析和引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策略探究,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依法依规开展网络管理、网络运用、网络服务。加强网络数据和应用安全,完善安全防控体系,营造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强化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和协调推动,形成主管部门组织统筹,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对口部门的对接,统筹协调推进本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下级部门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提升基层信息化能力水平。聘请信息化专家,对我市信息化项目建设和网络安全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为全市信息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加强标准规范建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有关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方针政策,推进依法行政。研究制定数据开放、保护等制度,规范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等工作。贯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ITSS)等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加强规范建设。

(三)创新投资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创新信息化项目投资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信息化项目,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信息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政府信息化资金统筹管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专项资金对我市信息化的支持。

(四)加快人才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等学校设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学科,基本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培训机构交流合作,吸引京津等地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服务我市信息化发展。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知识培训。探索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五)营造发展环境。开展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宣传工作,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模式,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性教育,增强公众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举办信息知识科普讲座、博览会、展览会,展示推广最新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成果。在全市形成加快信息化发展应用,以信息化为支撑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完善实施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任务分解、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做好重大问题跟进研究和政策储备,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建立信息化发展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市、县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定期公布,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