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凯 以政务信息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8-09-03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专家解读之二

以政务信息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通过政务信息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实施《“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点。

政务信息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务信息化既是加快这一进程根本性的路径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构对互联网以及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依赖度已经很高,广大公务人员无论从理念还是应用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未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务信息化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是,通过制定政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战略,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潮流。早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都制定了政务信息化的相关发展规划和战略。经过“十一五”全面建设和“十二五”转型发展,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重点业务信息化、政府网站普及化。跨部门、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化应用系统,成为支撑“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平台,信息共享、绩效评估等一批创新性制度和办法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门系统分割、资源分散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国家又先后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等战略,并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按照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目标,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形成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政务信息化体系,构建形成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架构,建成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有力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显著提升宏观调控科学化、政府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总体满足国家治理需要和社会公众服务期望。所有这些对加速政务信息化的进程、提升政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进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用政务信息化解决国家治理中的三大痛点: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国家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纵横交错异常复杂。从横向看,涉及到党、政、人大、政协等各大系统;从纵向看,涉及到中央、省、市、县、乡镇、村落社区等。如此庞大的体系,如果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业务不能有效协同、条条块块不能有机整合,就会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产生种种阻力,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合力。从我国以往的国家治理和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情况看,难点也在这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建议未来国家在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可把解决上述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并从设施、能力、格局和模式四个方面来展开:

——构建国家政务数据中心,实现大平台数据共享。基本思路是,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整合和共享公用,加大平台整合创新力度,一体化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国家政务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工程和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的融合建设,打造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大平台,形成存储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的核心枢纽,系统性打破信息孤岛,有力促进政务信息整合,为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奠定基础。

——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治理能力。基本思路是,构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80%以上的政务数据资源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即社会大数据融合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治理能力、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和有效性

——构建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治理平台,形成大系统共治新格局。基本思路是,未来要从国家层面对政务信息化的大系统建设进行整体谋划,要以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治理大系统为主要形态,重点围绕执政能力、民主法治、综合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六大系统工程展开,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以此来支撑跨部门、跨地区综合调控、多方协同治理、一体化服务以及全方位公共安全保障。

——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大服务惠民新模式。基本思路是,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公共服务模式,依托综合服务政务平台有效汇聚各行业、领域政务服务资源,以此为基础推进“五照合一”、“ 证照分离”,并在全国推广以“一号、一窗、一网”为核心的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老百姓在政府办事难的问题,提高政府的民生服务能力。如果上述四大目标都能够实现或者部分实现,必将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需要解决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用政务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篇大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来看,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至关重要。

一是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思维,运用政务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第一个关键因素。应该看到,人类已经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离开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务管理活动中的广泛应用,离开治理手段的变革,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很难顺应时代潮流,甚至会落伍、不断碰壁。因此,必须树立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导向,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确立互联网思维,对我们掌握政务信息化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要敢于对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为政务信息化创造体制条件。从中外政务信息化的经验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务活动中有效运用,不是对传统政务活动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不断地进行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创新,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派上大用场。比如,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服务模式创新中,对我们的传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都提出了诸多挑战。这几年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探索中,大刀阔斧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有的地方还探索行政审批局的新的组织架构,把过去几十个审批章变为一个章,提出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使用创造体制条件。

三是要为政务信息化提供法律、标准、安全、政策等环境保障。在政务信息化实践中,常常困扰我们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法律、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以及政策等因素。比如,如果法律滞后,就会给政务信息化的应用设置很多障碍;标准规范滞后,就可能对未来的系统整合带来极大困难,甚至助长各自为政;安全机制不健全就会带来极大的隐患;政策滞后,也同样为不断创新的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设置障碍。特别在“十三五”期间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将更多的是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平台,如国家电子政务网、国家政务数据中心、国家数据共享交换枢纽以及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等,都是带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政务信息化关键基础设施,如果在上述有关环境保障方面没有超前举措,在实施中就必然会困难重重,遇到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对政务信息化的推进同样举足轻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