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会议暨审判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摘要)
来源:人民法院报 更新时间:2018-10-16

 

 

编者按:为进一步创新加强审判管理,服务保障审判执行工作更上新台阶。10月10日,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会议暨审判管理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上,北京、江苏、浙江等地15家法院作了会议发言和经验交流,介绍了他们创新加强审判管理、服务促进审判执行工作的先进经验、有效做法。人民法院报设专版依发言顺序对座谈发言予以摘登,发言对于理清审判管理工作重点,开阔工作思路,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破解案多人少难题 提高审执质效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部署要求,北京法院着力完善审判管理,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努力提高审判执行工作质量效率。

   一是建立有效管控机制,确保审判执行工作平稳运行。坚持“分级管理、逐层精细”的思路,逐级分解结案任务,层层传导工作压力,2017年前三季度同比多结案12万件,提前消化了全年案件增量。

   二是强化案件质量管理,确保审判质量稳步提升。坚持开展案件质量评查、优秀裁判文书网上互评等活动,促进了审判质量的提高,一审改判发回率、服判息诉率等核心指标持续向好。

   三是健全多元化解和繁简分流机制,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枫桥经验”升级版。初步构建了前端分流化解大批简易案件、后端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工作新格局。

   四是建立健全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智能化管理机制,为优质高效审理案件提供有力支持。打造“集约送达一体化平台”“委托司法鉴定在线平台”“案卷移转和调取平台”,实现各项审判辅助事务全流程线上办理。

   五是大力推进执行攻坚,“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支持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增强司法公信力的意见》,建立执行联席会议制度,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基本形成。完善执行查控系统,建立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建立全市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的现代化、信息化执行指挥体系,实现执行工作模式的深刻转变。

   打好打赢执法办案主动仗整体仗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今年以来,全省审判工作呈现收案增幅明显放缓、存案数量明显减少、审判质效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一是以审判运行态势分析为抓手谋划全局工作。坚持每月分析通报全省审判执行工作情况,每周通报高院办案情况,全省上下形成抓办案重质效的浓烈氛围。二是以程序再造、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提升审判质效。推进多元化解和繁简分流,实现用30%的力量快速审理70%的简单案件。全省新收民事一审案件增幅仅为0.56%,近半数基层法院同比下降。加强对下业务指导,完善审判绩效考评制度,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和长期未结案件清理。三是以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建立“以直播为原则、不直播为例外”制度,庭审直播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高院庭审直播率100%。四是以审判智能化助推执法办案。全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全部实现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五是以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确保如期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挂图作战,精准攻坚,定期通报关键指标倒数法院,执行结案同比增长52%,未结案件同比减少50%,所有执行核心指标全部达标。“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江苏法院“真抓实干,抱团攻坚”特色给予高度评价。

   坚持改革创新 服务执法办案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浙江法院坚持现代科技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审判管理改革创新,服务促进执法办案。大力推进全流程电子诉讼。深化“互联网+立案”改革,开通网上立案服务平台,实现当事人“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首创“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现已整合3万余名调解员入驻,累计在线调解纠纷10万余件,成功率达79%。着力打造智能送达平台,可自动获取当事人联系信息,一键推送文书电子材料。率先探索庭审记录改革,研发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超过50%的案件庭审书记员全程不出庭。积极开展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归档方式改革,书记员整理卷宗工作量和纸质材料归档量减少70%。同时,移动微法院4.0版在全省推广应用,累计有15万余件民商事和执行案件在平台上流转,为群众提供全流程掌上诉讼服务。大力推进全方位智慧执行。建成“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七个系统”的执行智能化体系(即全省法院数据中心、执行信息管理平台和覆盖全省的执行查控、司法网拍、信用惩戒、司法公开、案款管理、远程指挥、质效评估系统),在借助各方资源、降低司法成本、提高执行效率、规范案件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力推进全景式智能管理。构建“智慧法院”大数据生态圈,着力推进监督考核数据化。加强办案流程动态监管,推广应用廉政风险防控、同案不同判预警等系统,确保司法严格公正。研发审判执行分析系统,搭建以数据运算利用为核心的应用平台,提升司法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审判执行工作迈上新台阶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安徽高院紧抓执法办案主线,创新举措,激发活力,安徽法院审判执行质效大幅跃升。

   一、以六大改革新机制,促进审判质效大幅提升。建立“三级联动抓质效”新机制,全省三级法院实行周通报、月调度;院庭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建立随机分案新机制,在尊重专业化审判的前提下,实行“削峰填谷、均衡分案”,各业务部门人案比均衡度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建立大排名管理新机制,每周公示通报员额法官办案数量,按庭长、副庭长、普通员额法官实行全院大排名,全省法院人均结案数同比提高21.44%。建立绩效考核新机制,着力打破各审判业务条线不可比较、综合工作不可比较、审判综合部门与审判业务部门不可比较的壁垒,实行全体员额法官量化绩效考核。建立院庭长案件监管新机制,将“四类案件”细化为26种类型,根据三级法院不同需要,制定个案监管范围,开发监管模块,实现个案监管公开透明、全程留痕。建立网上办案新机制,推行“外包化、集约化、标准化”网上办案模式。

   二、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成效显著。坚持“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院领导对口分片包保,领导小组每周调度。坚持实践创新,组建快执团队、分段集约执行、立审执破访密切衔接,全面实行网络司法拍卖、推行网上询价、引进执行保险机制,扣划微信、支付宝等新型财产形式,实行执行悬赏。坚持执行联动,协调公安机关协助查人扣车,与检察、公安联合发布办理拒执案件指导意见,协调执行联动单位将失信名单嵌入工作系统,将失信公职人员纳入监察委约谈事项。

   构建与案相配的办案管理新模式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广州法院从优化、规范、服务、激励四个方面,着力破解日益繁重的办案任务和有限的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推动将“案件大院”建设成“审判强院”,走出了一条符合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的大体量案件法院办案管理之路。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释放办案潜力。法官配置一线,院庭长、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分别发挥特定类型个案监督、统一裁判尺度、法律适用宏观指导作用。审判辅助事务处理效率大幅提升。二是规范案件管理,牢固树立质效底线思维。建立裁判文书前置检索制度,实施庭审、文书、案例“精品工程”,开发应用以智审、智卷、法官通APP为核心的新一代智慧审理平台,提高办案质量。强化效率管理,实现系统自动跟踪办案节点、逐级预警、超期锁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在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中实现“三连冠”。三是服务基本解决执行难,坚决如期打赢决胜仗。深入开展“送必达、执必果”试点,周强院长批示向全国法院推广经验。对接全市数据共享平

   台,优化公安机关协作执行机制,建成综治网格员协助执行体系,执行难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启用查控、指挥、管理三位一体智能指挥系统,开发全国首个移动执行APP,提高智慧执行水平。四是激励约束并举,激发干事创业活力。率先落实单独职务序列工资待遇,员额法官提薪幅度49.3%。健全考核机制,树立审判业绩与绩效奖金挂钩、向一线办案人员倾斜、奖罚分明的激励导向。

   解决五大问题 让执法办案良性运行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提升司法供给能力,有效缓解司法供需矛盾。成都中院的主要做法是:

   解决“案多人少”问题:借力社会解纷力量,部署推进“诉源治理”。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让绝大部分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培育壮大做实非诉解纷力量和效果,让简单纠纷化解于诉讼之外。大力提升一审办案质效,促进生效裁判自动履行。

   解决“办案组织”问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办案团队供给能力。“以案定人”组建新型专业审判团队,做强专业审判优势。“以辅助审”构建法官助理协助办案机制,提升审判团队效能。

   解决“办案效率”问题:管好办案过程,实现审执办案高效运转。一是深化繁简分流机制,加快形成“简案快办、难案精审”办理格局。二是建立“均衡结案”新机制,有效管控全市法院整体办案进度。三是建立“静默化监管”新机制和“归档结案”新标准,有效管控办案流程节点和审理周期。

   解决“办案质量”问题:提升司法供给质量,严把司法个案质量关。一是强化院庭长的权责管理,把院庭长的办案权和管案权统一于履职尽责全过程。二是强化审管办的专责管理,强化监管权威,实现管理全域全程覆盖。三是强化法官的自主管理,明确员额法官“五个责任主体”的总要求。四是强化类案指导与“同案不同判”报告,加强裁判尺度统一。

   解决“办案效果”问题:深刻把握群众的司法新需求,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一是开展长期未结案、结案未归档等“六项清理”,以点带面建立长效制度。二是细化“四类案件”管理办法,深入落实办理大要案件“三同步”机制。三是坚持“一盘棋”统筹、“一体化”运行,扎实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决战。

   以管理提升审判质效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浦东新区法院始终坚持以改革激发审判活力,以管理提升审判质效,促进审判执行工作不断发展。

   以新型办案机制为基础,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组建74个审判团队,建立法官履职指引制度,制定院庭长、审判团队负责人权力清单,每月讲评审判质效运行情况,审判权运行清单化、可视化,法官办案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数字法庭,实现诉讼进度实时公开,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

   以繁简有序分流为保障,多层次化解矛盾纠纷。健全诉调对接网络,每年通过诉前调解和速裁解决了约50%的民商事案件。完善诉讼分流模式,根据案件权重系数、标的额划分繁简,完善人案配比机制。推出自助立案系统,每月约50%的案件通过自助方式立案,平均立案时间15分钟。推出二维码案件查询与追踪系统,当事人扫描二维码,就能一键获取相关诉讼材料及案件进度信息。加强远程调判工作,搭建网上家事纠纷联合调解平台,进一步便利当事人化解矛盾纠纷。

   以强化综合治理为重点,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强化执行力度,规范执行案件办案流程。完善协助执行机制,与相关部门协作,构建被执行人财产网络查控、失信被执行人曝光惩戒、车辆过户协助执行等机制。

   创新审判管理体系 提升办案水平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以司法标准化为抓手,创新审判管理体系,建设现代法院排头兵和精英法官摇篮,推进执法办案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抓平台建设。聚焦自由贸易,设立自贸试验区法庭。集中审理涉自贸区金融、贸易、知产、涉外等案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环境。聚焦金融改革,设立金融审判庭。审理融资租赁、保理等新型金融案件,有力促进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聚焦知产保护,开展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集中审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聚焦互联经济,完善互联网审判。

   二是抓机制保障。释放活力。制定《审判权力清单》《员额法官办案标准》等,凸显法官主体地位,组建新型办案团队57个,减少院庭长各类审批事项32项。科技增力。升级阳光法院、智慧法院,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围绕执法办案关键环节,深化质效分析研判、流程节点管理、质量评查监督、精品意识养成、司法公开五大机制。创新助力。将流程、质量、文书、庭审等六大标准化体系引入法官绩效考评,构筑职业愿景,鼓励创造性司法。

   三是抓标准引领。抓标准应用。细化抓实天津高院29项标准,制定52份文件,做到工作有标准、运行有机制、责任有分工、管理有平台、奖惩有依据。抓先行先导。制定《融资租赁案件裁量标准》《股东知情权审理标准》等标准,促进裁判尺度统一,优质高效审判赢得中外企业广泛赞誉。抓精准审判。深化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的前瞻探究。

   科学高效推进公正司法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

   郑州市金水区法院多重举措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审判质效不断提升,积极推进执法办案工作。

   一是强化审判管理,严格司法责任,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出台《院庭长监督管理权责及办法》《案件质量评定标准》等42项制度。每月制定分案计划,扎口结案管理。每周分析审判质效,点评审判运行态势。

   二是审判全程繁简分流。利用政府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多元矛盾化解平台,对接司法局、公证处等十二家单位,实现源头分流纠纷;简易、小额案件分流至速裁中心。推行“门诊式”庭审,令状式、表格式法律文书,以典型案例带动批量案件化解;疑难复杂案件分流至专业审判团队,实现类型化案件精细审理。优化辅助事务,缓解审判压力,推行案件要素表,集约负责送达、保全、鉴定等事务性工作。

   三是全力决战基本解决执行难。充分发挥“党政主导、司法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人财物支持。集约化办理执行辅助事务。依托执行指挥中心,规范化执行管理,建立日通报、周点评、旬目标督办整改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分流案件精细化,不同团队负责可快速执行、有财产需处置、无财产可执行案件,构建“三化”执行机制。

   四是构筑发展新平台,建设智慧法院,研发诉前调解流程管理系统、自助立案系统。运用三方远程视频庭审系统审理刑事案件。建立执行信息节点公开系统,连线公安大数据平台,信息共享,查找被执行人。

   服务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

   通州法院一手重塑审判格局,一手创新审判管理,实现审判质效综合指数连续两年北京第一。

   一是重塑繁简分流审判新格局,实现“少数人快审多数案件,多数人精审少数案件”。开创“全面导入+三番分流”工作法,打破常规,不限案由,对民商事案件全面导入,将分流贯穿立案、调解、速裁环节,实现“分得清”。创新开展“多元调解+速裁”工作,组建速裁庭,探索三番分流、三案分审、三措并举的“三三三”工作机制,实现“审得快”。发力“精耕细作+软实力”,实现“办得好”。新审判格局下,后端民商事审判庭案件量平均下降64.42%,法官可以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提高案件质量。2017年,在全国率先审结监察委调查留置的职务犯罪案。审理的北京市首例婚内撤销监护权案,被评为实施反家暴法十大典型案例。

   二是构建“三横三纵”大审管机制,织密审判管理网。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全覆盖的“三横”体系,宏观把态势,中观重指标,微观抓落实,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的问题。建立立审执协调、重大敏感案(事)件管理、服务保障副中心联动的“三纵”机制,解决了用什么管、怎么管的问题。

   以创新审判管理点燃工作引擎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结合基层法院工作实际,研究确定了标准案件的计算方法,科学计算出法官的基本工作量,有效推进结案,实现了审判执行工作良好运行。

   一是合理确定两个标准案件标准,分类计算审判执行案件数量,公平公正对待每一名法官。该院在各业务庭实行随机均等分案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审判、执行标准案件两个标准,并主导研发大数据分析系统软件自动提取相关数据,实现审判法官的结案数一个标准计算、执行法官的结案数一个标准计算。审判法官的结案数以系统软件自动提取全院全年所结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平均卷宗页数、庭审笔录页数、裁判文书页数,分别设置不同权重作为1个标准案件的参数,对应法官个人所结案件的卷宗、庭审笔录、裁判文书页数计算得出,个别特殊类型的案件按不同的转换系数计算成标准案件数。执行法官的结案数由系统软件自动提取执行完毕的案件、完成相关工作内容并经廉政监察员审批后以终本或终结方式结案的案件相加得出。

   二是均衡下达法官部门结案任务,凝聚完成工作目标强大合力,激发法官的工作热情。该院年初综合上一年度法官人均结案数、本年度预收案件数、全年结案目标要求、法官素质等因素,向法官下达相同的年度基本结案任务;按法官人数向业务庭下达年度目标结案任务。两个任务量化到月,并可根据受理案件数量的变化进行调整,确保法官基本结案任务和业务庭目标结案任务的均衡。各业务庭在案件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均主动申请调剂案件较多的业务庭的案件。

   创建“两评”机制 落实司法责任

   湖北省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随州中院围绕如何落实司法责任,进一步加强审判管理,探索创建了“两评”机制,即针对案件质量的评价定责机制,针对法官的司法能力和司法责任评估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创建案件质量评定机制。为提高案件质量,该院一是列出责任风险案件清单,涵盖发回改判、申诉信访、各方关注、网络舆情等四类质量风险案件。二是确定质量评定标准,明确36种错案情形,对应四种责任类型。三是设置随案评价定责程序,全部归口审管办监管反馈。四是设置专门异议程序,对评定主体形成反向制约。五是明确责任承担形式,区别对待法官责任和单位责任。六是构建融错保护机制,充分考虑法官的认识差异和过错程度。

   创建司法能力和司法责任评估机制。为防范法官规避司法责任,该院一是实行法官意见登记制度。对每名法官提出的案件裁判意见和对发改案件的评价定责意见随案登记,一案一表。二是设置“两评”考核指标。即裁判意见和发改案件评价定责意见采纳率、正确率等,司法能力高低,司法责任落实程度得以量化。三是定期公布“两评”结果。使评估指标靠前的法官受到鼓舞,靠后的法官受到鞭策。

   深化“两评”机制的结果运用。一是开发司法业绩评价系统。建立法官业绩档案,借助人工智能开发专用软件,并在全市法院统一运行。二是对接法官绩效实行奖优罚劣。将“两评”结果与评先评优、竞争上岗、提拔晋升、奖金分配、员额进出等直接挂钩。三是推进“两评”机制向基层延伸。实现“两评”机制在全市两级法院的“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强化审判管理 建设“品质法院”

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

   昆明中院围绕“品质法院”建设,创新审判管理,提升审执工作水平。

   一、强化审判管理推动科学发展

   一是党组重视,全市两级法院都把审判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领导,推进工作。二是健全机构,完善体系,重视审判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建立健全审判管理制度模式,“全员、全程、全面”大审管格局日趋完善。三是突出绩效考核,确定员额法官的办案基础数和饱和数并进行分段考核,促进审执工作良性发展。

   二、依托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全市统筹,注重借鉴学习,高起点、同推进,建成“昆明智慧法院”。二是注重应用,信息化建设助力审判管理。三是强化公开,2017年,昆明中院公开庭审名列全国优秀庭审直播中院第4,裁判文书上网名列全国中院第14,今年着重开展了“模拟法庭(庭审)进校园”全市中小学全覆盖活动,受到充分肯定。

   三、创新审判管理助推公正高效

   一是加强分析,开展审判运行动态分析和专项通报,为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创新评查,建立纪检监察、质评员列席合议评查制度,强化落实发改案件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加强监督,更加重视院庭长领导、监督、管理审判工作的职责职能和审委会作用,推进庭审实质化,坚定改革方向,坚守质量底线,适时启动案件调整分案制度,连续十五年发布昆明法院“精品案例”加强指导。昆明法院审判运行态势良好。

   助力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双提升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近年来,吉林法院探索形成了司法公开“1142”工作模式,即一个平台引领、一盘棋推动、四大公开并举、两个维度辐射,助力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双提升”。一是一个平台引领,从分散公开走向集约公开。2015年建成吉林法院司法公开网,集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于一身。二是“一盘棋”推动,从浅层公开走向深度公开。全省法院以上率下、一体推进,建立阳光司法指数评估体系,细化公开项目、量化公开标准。三是四大公开并举,从过程公开走向全程公开。在审判流程信息公开方面,不断丰富审判流程节点信息、拓展公开渠道、提升信息化融合度。在庭审活动公开方面,建立庭审直播制度规范和不直播审批流程,加强庭审直播平台建设。在裁判文书公开方面,创造“一核双擎”模式,以规章制度为核心,依托裁判文书上网率管控与“双百”核查检验。在执行信息公开方面,建成具备公众查询、联合惩戒、举报老赖和吉林执行四大功能的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四是两个维度辐射,司法公开成效实现“内外兼收”。一方面,司法公开带动结案率、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不断攀升,长期未结诉讼案件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司法公开助推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吉林高院工作报告赞成率连年走高,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

   推进审判执行工作公正高效运行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

   青海法院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审判监督管理深度融合,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范和保障审判权运行的制度,强化落实司法责任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审判管理与监督新机制。全省法院相继成立了一把手院长为主任的审判管理与监督委员会,推动实施“全面、全员、全流程从严管理”,以《完善审判监督管理规定》《院庭长审判管理与监督权力清单》等规范,将监督管理定位于支撑和保障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明晰审判权与审判监督管理权的边界,使立案、审限、结案、案件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落到实处。二是强化“三评查一审核”。修订《评查办法与标准》,制定《网上结案监督管理办法》,开发网上案件评查系统,由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专门评查团队,对所有报结案件进行常规审核,定期对发回重审等十一类案件进行重点评查,每月随机抽查文书,每季度抽查庭审,实现对每一名法官案件质量、裁判文书、庭审活动监管的全覆盖。评查结果与法官业绩挂钩,强化在统一裁判尺度、法官等级晋升等方面的运用,促进案件质效提升。三是推行全流程监督管理。全面升级网上办案系统,推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实现从立案、分案、审理、审限、结案、归档、移送等环节全部网上运行。细化重大敏感等“四大类案件”范围,将监督管理各节点嵌入系统,院庭长可从网上直接查阅个案流程信息,跟踪管理“长期未结、发回重审、指令再审”等案件,审批程序性事项并全程留痕,实现对审判执行工作全流程“静默式”监管。